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刊文批“彗星式”调研:是一种失灵的信息反馈方式

然玉/光明网
2017-07-18 15:02
舆论场 >
字号

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但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干部热衷于“彗星式”调研,为人民群众所诟病。何谓“彗星式”调研?一位乡镇干部说得好:省里下来个分管副厅长调研,市里要安排副市长陪,副市长叫上副局长,副局长又拉上业务科长。到了县里,再加上县委书记、县长、副书记、分管副县长……一进村,人连成一串、车排成一队,从头到尾望过去,可不就像拖着一个长长尾巴的彗星?(7月17日新华社)

结合现实种种,不少人想必都会对“彗星式”调研的说法深有同感。的确,某些官员下乡调研,已经习惯了声势浩大的大阵仗。在前呼后拥之中,到底调查到什么情况、研究出什么结论,很多时候反倒没有人能够说清了。所谓“彗星式”调研,可说是典型的形式大于内容。这一现象,将一种原本正式的职务行为,变成了某种仪式化表演,不仅造成了业务荒废,更在一定程度上带坏了官场风气。

之所以会产生“彗星式”调研,固然与形式主义所催生的迎来送往之风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或许并不在于此。稍加梳理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某些调研队伍之所以会最终呈现“人连成一串,车排成一队”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层层拉人、逐级陪同的官场老惯例。如果将每一次“加人”“陪同”孤立来看,无疑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一旦将这种种举动串联起来,并从最终结果来反观,那么所谓的“调研”实实在在是走样了。

现实中所说的调研,通常可以分为一般性调研和专项调研。它们之所以都有演变成“彗星式”调研的可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公共治理结构,本身就是垂直的科层制。任何一次正式的调研,都必然会牵涉到各个层级、各个业务岗位。就此而言,一连串的公职人员被吸纳参与其中也是有其道理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说“彗星式”调研是不合理的呢?这是因为,它背离了“调研”应有的工作方法论。

要知道,所谓的调研,尤其是下基层调研,本身就是一种跨层级的信息收集过程。比如说,一位省级官员到乡镇调研,为的就是了解一手信息、真实信息,这一举动可以说是对常设的、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机制的一种极为有益的补充和修正。可是,“彗星式”调研却将各层级的相关官员都聚拢进来,这势必会大大消解调研“直抵一线”的核心功能。就这样,当“彗星式”调研的庞大队伍,成为一个移动的、微缩版的完整官场,那么调研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

“彗星式”调研,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算不得是“调研”,而是一种没有效率的、没有意义的集体仪式。它并不能收集到真实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反倒可能让现实变得云遮雾绕,让责任变得模糊不清。治理这一现象,显然有必要进一步重申调研的基本规范。

(原题为《“彗星式”调研,是一种失灵的信息反馈方式》)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