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交通部允许氮氦等低危气体有条件按普货运输,或节约百亿成本

澎湃新闻记者 吕新文 实习生 李钊
2017-07-19 15:38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氮气、氦气等低危气体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医疗等行业,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

长期以来,低危气体作为危险货物,在道路运输时,需要由具备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企业使用专用车辆,并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驾驶员、押运员。

日前,交通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限量瓶装氮气等气体道路运输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对符合包装及数量条件的氮、氦、氖、氩、氪、氙等低危气体,在道路运输环节按照普通货物管理,豁免其关于运输企业的资质、专业车辆和从业人员资格等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要求。

7月18日,为更好地在行业内宣传和贯彻《通知》的要求,在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领导下,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联合组织召开了限量瓶装氮气等气体道路运输管理有关事项发布暨宣贯会。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郝桂娟在会上表示,氮、氦、氖、氩、氪、氙等低危气体在符合豁免条件时,可以使用普通的货运车辆,由普通货运驾驶员进行运输,不需要配备押运人员,不需要遵守相关危化品运输车辆的通行限制。

物流成本、时间成本大幅降低

郝桂娟介绍,氮、氦、氖、氩、氪、氙6种气体,是不燃、无毒、无腐蚀、非氧化性气体,属于低危气体,运输安全风险较小,其瓶装气体即使偶然出现泄露,对人和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大。

但以往把上述限量瓶装气体作为危险货物进行运输,产生了一些问题。

郝桂娟在会上说,目前城市大多对危货运输的路线、时间都有严格规定,因此使用危货运输的专用车辆对氮气等低危气体运输,经常无法满足正常零散配送需求。同时,按照有关规定,无论气瓶数量有多少,均应该由危货运输车单独进行运输,车辆实载率低,配送成本高。

北京首钢氧气厂副厂长范华刚表示,目前各地对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车辆资质审批及数量管控非常严格,专用车辆资源稀缺,使得少量瓶装气体的用户难以及时找到合作的运输商。

范华刚认为,对符合包装及数量条件的氮、氦等低危气体在道路运输环节按照普通货物管理,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

他举例说,危险气体运输运费一般为每公里8-10元,一批货物从江苏运到北京,大概需要2万元。但按照普货运输后,公司可以请第三方物流提供运输服务,运费也就1000多元。

据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初步估算,此项政策出台将为工业领域实体企业节约100亿元成本,商业零售部分数字更加庞大。

范华刚还认为,此次少量运输豁免政策的出台,将挤压原有违规企业的市场份额,给守法企业带来新的销售空间,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危车辆购置、通行证办理等运营成本。

北京氦普北分气体工业有限公司总工赵俊秀认为,此次对氮、氦等低危气体实行限量豁免,时间成本意义大于运输成本。氮氦等低危气体变成普通货物运输后,上游企业将及时响应、快速满足中小客户的使用需求,提高货物周转率,促进相关行业的良性发展。

豁免需满足包装、数量等条件

据郝桂娟介绍,氮、氦、氖、氩、氪、氙6种气体仍属于危险货物,对其豁免是有条件的,即气体包装、标签使用及运输量满足相关规定要求,才可以在道路运输环节中按照普通货物进行运输。

《通知》规定了豁免条件,对于单个无缝气瓶公称容积不超过50升,每个运输单元所运输的压缩气体(氮、氦、氖、氩、氪)气瓶总水容积不超过500升;单个无缝气瓶公称容积不超过50升,每个运输单元所运输的氙净充装质量不超过500千克;单个焊接绝热气瓶公称容积不大于175升,每个运输单元所运输的冷冻液化气体(冷冻液态氮、冷冻液态氦、冷冻液态氖、冷冻液态氩)净充装质量不超过500千克等情况,在道路运输环节可按照普通货物运输。

为更好地在行业内宣传和贯彻《通知》的要求,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会同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联合制定了《限量瓶装氮、氦、氖、氩、氪、氙道路运输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明确了豁免气体的数量,细化了托运人、承运人的责任及托运、装卸、运输作业、应急处置环节操作要求。

赵俊秀在对《指南》解读时指出,托运人需将符合《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相关国家标准的气瓶交给承运人,并在气瓶上粘贴气瓶警示标签和产品合格证;瓶装气体无漏气,并戴好瓶帽或瓶阀防护装组织。

承运人要对司机进行培训,在装运过程中确保气瓶固定,避免倾倒或滚动;轻装轻卸,避免将气瓶摔在地上;绝热气瓶必须直立运输;直立运输时,气瓶在车内高度低于车体围栏或者气瓶托盘的2/3高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