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方乱象不断中国经济稳增,人民日报邀专家寻治理独特优势

人民日报
2017-07-23 07:21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速为6.9%,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正能量。在西方治理不断出现乱象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引人瞩目,世界为中国点赞。中国治理为什么持续有效?中国治理的独特优势在哪里?本期观察版约请相关专家就此进行探讨。

中国国家治理的宏图大略

许耀桐

治理是人类管理、运转、处置自身集体事务的一种有组织活动。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治理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新视角思考和探索国家治理问题。经过近40年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体制机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积累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经验,描绘出中国国家治理的宏图大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长期治理经验,创造性地推进治国理政事业,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了既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治理模式,为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积累了新的成功经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有效解决国家治理面临的问题、应对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挑战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强烈使命感和担当意识,展示了中国国家治理的特点和优势。

形成现代治理理念

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治理理念。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也很早就知道治国理政需体恤民情、礼贤下士以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在现代治理理论方面,西方学者认为,治理的主体既有国家公共权力机构,还有市场和社会其他诸多组织;治理的方式可以有沟通、协同、合作等。不难看出,西方治理理论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的中国国家治理,是对古今中外治理经验的借鉴继承和创新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他又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既不同于中国的古代治理,也不同于西方的现代治理,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

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已从传统型治理走向现代治理。这种现代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治理科学化。建立健全体现科学理念、科学精神又具有科学规划、科学规则的治理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治理。二是治理民主化。广泛发动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治理或进行自治,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保证治理过程公开化、透明化。三是治理制度化。共同遵守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使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四是治理法治化。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中国的国家治理和西方治理明显区别在于,中国的国家治理是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在实现治理的有序性、有效性方面,中国更为重视党和政府的作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担负着治理的重大责任,发挥着治理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这里所强调的党的领导、国家制度、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就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元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治理的基本特征。这些核心元素和基本特征,决定了中国国家治理具有独特优势。

探索国家治理新路

今天,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寻求国家治理的新思路、新举措。这就要通过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创新目标理念。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树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治理理念和目标体系。当前,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加需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治理创新,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在治理理念上,真正实现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从封闭管理向透明治理转变。在追求经济效率、社会活力的同时,把公平正义、秩序稳定等目标放在重要位置,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容置疑。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使各个治理主体既有合理分工,又能形成统一合力。党领导国家治理,进行顶层设计,理顺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建立分工合理、权责匹配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架构。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中国治理的巨大优势。中国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

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要通过制度建设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为此,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制度的作用,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实质上“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我们党提出,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完善法治体系。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保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就更加需要依靠法治力量,妥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必须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推进立法、执法、司法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夯实治理的社会基础。治理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要形成良性互动。这就要培育和发展社会自治组织,使之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依法执政、民主行政,完善民主决策,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不断拓宽民主参与的渠道。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用好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这一独有的民主形式。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

(原题为《中国国家治理的宏图大略》)

中国制度焕发强大生命力

程竹汝

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围绕制度设计和运行情况对一个国家的治理状况进行考察,比较容易看到实际情况。从中国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功运行的结果,也可以说现实中展现的中国治理效果是以制度体系的进步为条件的,是在制度的保障和推动下获得的。在实践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和推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社会整合与维护稳定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态和功能与基于特定社会结构上所产生的特殊需求密切相关,这个需求就是中国人民对团结即社会整合的需求。我国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现代国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必须与这一国情相适应。如果不能团结起各方面力量,国家就会一盘散沙,什么事也做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社会整合与维护稳定的功能,已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所证实。这种功能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独特结构。如果说现代西方制度体现的是“分权”理念,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的就是权力“分”与“合”的平衡统一。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制度构成中具有核心地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也将在党的领导下走向成熟完善。

社会动员与推动发展的功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广泛持续的社会动员。与欧美国家政治体制相比,中国政治体制具有更明显的有利于持续进行社会动员的结构和功能。这一功能有许多方面的体现。政治体制本身具备适应社会动员的结构,执政党具有强有力的组织系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治协商会议也具有明显的社会动员作用。在具体运行上,中国有自己相对成熟的社会动员机制,比如民主集中制等,可以有效凝聚社会成员共识,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全民参与,形成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普遍参与与优化政策的功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总体上是正确的。人民群众能够有组织地参与国家治理,使得政策制定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这也是我国人民民主的一大优势和特色。中国共产党通过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形成具有广泛民意基础的政策,这是中国政策优化的关键环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是最重要的民众参与制度。运行越来越制度化的人民政协,为政策方案的优化提供常态化的协商机制。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民众普遍的政治参与提供多方面的制度安排,正是这种安排保障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不断改进。

规范权力与保障权利的功能。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在公权力的宏观运作中,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依宪治国、依法治国原则的确立,不仅使制度获得了来自法治理念的支持,而且为各种制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公权力的微观运行中,尽管权力的行使仍存在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但制度体系中的规范因素已经大量增加。执政党纪律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的功能均在不断得到强化。此外,对现代国家来说,公民权利的发展是制度进步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不断丰富和扩大体现着中国的制度机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也说明中国的制度是一种现代文明型制度。日益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相契合,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彰显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作者为上海行政学院政治学部主任、教授)

(原题为《中国制度焕发强大生命力》)

以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为引领

张健

国家治理是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国家治理能力直接关系国家综合实力、社会长治久安和国际形象与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治理成效加速显现。对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实践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治理特点和优势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将党的执政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以党的领导确保道路方向正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治理模式,而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如果淡化、削弱甚至放弃党的领导,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改旗易帜;如果不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会导致无法完成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无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障国家治理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在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的轨道上,才能准确把握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也才能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

以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彰显制度优势。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引领,不仅体现在道路方向上,而且贯穿于国家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之中。党的引领作用就是要将现代化的政党执政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能力优势,为国家治理注入动力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优于西方的重要方面,就是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西方国家近年来的治理乱象,已充分暴露了其“人民”内涵的狭隘性和“民主”过程的虚伪性。党派竞争被利益集团所操控,党派利益、团体利益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这成为西方国家政局不稳、发展滞缓的重要原因。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正是党执政能力现代化的一大优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更真实更切实的民主,不局限于局部、眼前利益,而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并且由党内民主、基层民主、协商民主等具体的制度机制作支撑。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统一,能够超越西方政党政治困境,激发国家治理活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以党自身凝聚力的增强实现各社会主体互促共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同样,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家治理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这客观上要求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改进领导方式,全面提升执政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的自身建设是执政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强化宗旨意识,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此基础上,现代化的执政能力体现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处理好政党与国家、政党与政党、政党与社会的关系。针对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切实增强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作者为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副教授)

(原题为《以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为引领》)

彰显现代国家治理逻辑

包心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引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习近平同志关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精髓,又创造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治理的智慧,同时还批判地吸纳西方社会关于国家治理的经验,从而有机整合了现代国家治理要素,彰显了中国自己的现代国家治理逻辑。

把人民作为国家治理的根本依靠力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拥有平等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利,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核心价值所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标榜主权在民、权利本位,然而这种个人权利是附带许多条件的有限权利,广大人民群众很难完全拥有和真正行使,民主不过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一种统治宣言和竞争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政治价值观;坚持以服务人民为宗旨,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使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实践,把人民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依靠力量。

构建优质制度框架。现代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根本支撑。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实现制度的现代化。习近平同志指出,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制度既是对国家行为的规定与支撑,又是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与制约。制度现代化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又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就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体制和制度现代化,从而为整个国家现代化建构起优质的制度框架,确保我国现代化大厦不仅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把现代民主与现代法治有机结合起来。民主是法治的基础,实行以民主为基础的现代法治,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关键环节,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把现代民主与现代法治有机结合起来,把人民当家作主贯穿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各层面和全过程。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现代民主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两种参与国家治理的基本形式,即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选举民主不是万能的,“票决”不可能彻底解决国家治理中大量直接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西方国家绝大多数公民的权利只是在投票时才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状态,这样的民主显然是形式主义的。现代国家治理需要广泛的民主参与。人民群众需要通过各种制度化的协商渠道,广泛、持续地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对国家治理中的重大问题有直接表达意见的机会。在中国,协商民主的形式愈益为社会各界所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愈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成为中国共产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治理国家的有效制度安排。

对权力进行切实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是现代国家治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指向明确、重点突出的现代监督思想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用权为民、清正廉洁,这是现代监督的精髓;权力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这是现代监督的基本逻辑;正确处理党纪与法律的关系,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把党内监督、国家监察、群众监督有机融为一体,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共同形成监督合力。

(作者为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原题为《彰显现代国家治理逻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