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梦·申城美|上海市知联会会长李林:做实验是一生最爱

澎湃新闻记者 栾晓娜 实习生 李景官
2017-07-24 07:2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中科院院士、上海市知联会会长李林。上海生科院 供图

只因为高中化学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他骑车赶去招生办追回高考志愿表,将高考志愿由原先的化学系改为生物系;考入上海生化所后,他潜心科研实验,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在大多数人都想方设法留在国外时,他毅然选择回国,因为“别的地方都不是我的国家,我出去只是为了学习,祖国需要我”。

他,就是中科院院士、上海生科院院长、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无党派人士李林。在外界眼中,他是被荣誉和光辉笼罩的中科院院士;在同事眼中,他是充满激情和毅力的战友;在学生眼中,他是体贴却一丝不苟的导师;而在夫人张芹的眼中,他依然是那个随时都能报出当前时间的大学里的学长。

在李林看来,做科研是他贯穿一生的主业,但做科研管理同样能够发挥才智。他从小团队的单打独斗,到大的科研团队承担项目,再到带领一个科研机构(先是研究所,再是国内生命科学领域最大的研究院)向前走,继而一步步在生命科学领域层面上提出意见建议,促进政策完善,为发展献计献策。

追回高考志愿表,改填“生物系”

1961年5月,李林出生于江苏南京的一个军人家庭。他从小成绩优异,高中时更是在各种竞赛,特别是化学竞赛中屡屡获奖。由于很喜欢化学,李林在填写高考志愿时,顺理成章地填了南京大学化学系。

然而,在等待的那几天里,高中化学老师在不经意间说了句:“用化学的手段解决生物学问题,也许是未来科学发展的新方向”,让他萌生了新的志向,竟然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跑到招生办追回志愿表,将高考志愿改成了“生物系”。高考结束后,南京大学化学系的招生老师怎么也等不来李林的档案,还专门过来询问。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1979年高考中,李林高分考入了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成为该专业第二届学生中的一员。从此,他在生命科学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大学本科期间,李林开始崭露头角,平均成绩位于全系前列,特别是从小即有浓厚兴趣的化学学科更是独占鳌头。

1983年本科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录取,师从中国著名酶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原副主委许根俊,研究最基础的生物化学,6年后获得博士学位。读研期间,因做实验要用动物肝脏提纯一些蛋白质,李林不忍心杀实验鼠,就大清早跑去菜市场买鸡肝。

考入上海生化所后的第五天,李林就开始动手做自己设计的第一个科学实验。一年后当第一次看到蛋白质被纯化出来时,他激动得差点掉眼泪。从此,做实验成为他最期待、最感兴趣的事情,经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而每次做完实验,他的内心,都充满浓浓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美国学习两年后,毅然选择回国

1989年9月,科研成果突出的李林留所担任助理研究员。1990年6月,李林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物物理系作博士后研究,开始立足生物化学,向分子生物学方向延展。在美期间,他倍加珍惜难得的深造机会,废寝忘食,经常在实验室里工作学习到深夜,因科研成绩优异,受到了美国导师的高度评价。

然而,1992年5月,两年的博士后研究一结束,李林就毫不犹豫地回到了祖国。在不少出国留学人员滞留不归的年月里,这显然不是一个普通举动,有部分同事和亲友表示不解。时任中科院院长的周光召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亲笔信,欢迎并高度评价李林的按期回国。这让李林备受鼓舞。

面对诸多不解和疑问,李林的回答却很简单:“人无信不立,既然答应学成回国,岂能食言!”1991年底,在当时的所长林其谁主持下,研究所晋升尚在美国留学的李林为副研究员,让李林感受到了研究所的殷切期待。他告诉夫人张芹:“那些地方,都不是我的国家。我出去,只是为了学习更多的东西,然后回来继续为祖国做贡献。国家需要我,所以我必须回来。”

1993年11月,年仅32岁的李林晋升为研究员。他从90年代末开始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领域的研究工作,在Wnt信号转导通路研究中做出了系统性和原创性的工作,取得了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重要成果,形成了研究特色,对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Wnt是一种分泌性蛋白,在生命体中“权限”很大:缺了它,胚胎早期生长发育就无法进行;它乱了阵脚,可能引发成年生命体体内的多种肿瘤或癌症。它靠浓度变化,发出不同的信号,通过不同途径传递给千千万万个细胞。

如今,李林在Wnt这片生命科学的“蓝海”中纵横开阖,解开了一个个让国内外生命科学界瞩目的谜团——Wnt在表观遗传中如何发挥作用?Wnt是如何待在细胞外,就能把信号传递进细胞?……这些问题的答案为干细胞分化、肿瘤发病机理等重大问题的深入理解,带来了全新的视野,也可能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诊断方法与新药靶点。

李林指导学生做实验。上海生科院 供图

创新管理,带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屡创佳绩

2002年,年仅41岁的李林被任命为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常务副所长,从此走上了管理岗位。期间,他以建立“PI运行体系”和“科研评估制度”为核心,领导生化与细胞所构建起科研、人才、支撑、行政等一整套管理运行机制,研究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06年,依托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科院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双双评估获得优秀。

2008年,李林再被委以重任,担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副院长;2013年9月又被任命为院长。期间的2011年,李林出现在当年新当选中科院院士的名单中。

在李林的搭档、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党委书记汤伯伟看来,李林既是科学家,也是战略家。他注重加强对院所发展战略的研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他不断完善科研布局,加强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抓好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成果产出;进一步实施人才战略,为科研人员营造潜心致研的环境。在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占了“半壁江山”;在2016年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上海生科院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

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由于长期在科研一线工作,李林熟悉科研发展的现实需求,了解科研人员的心声。在担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所有的提案都跟科技有关,频频将我国基础研究科技工作者的声音带到会上;2013年起,李林担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特别关注基础研究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向大会提交了多份《建议》,持续为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呼吁,引起了广泛关注。

除人大政协工作以外,李林还担任第六届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在李林看来,知联会为党外知识分子搭建了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举办的各项活动,可以让党外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与“实验室”,更多地了解社会、关注民生,既能开阔思路和眼界,在实践中发挥专长,又能增强知识分子的凝聚力,为上海乃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