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光明网评“拦车救狗”:跟抢占球场跳广场舞一样缺乏公共意识

光明网评论员
2017-07-23 20:06
舆论场 >
字号

2017年7月18日,西安市第八医院,马先生拿着妻子龙女士的死亡证明,显示的死亡原因为狂犬病、呼吸衰竭。  视觉中国 图

西安32岁女子龙某被流浪狗咬伤后,因狂犬病发作死亡,西安旋即发起了一场全城打狗运动,接着便引发了诸多讨论。无独有偶,《法制日报》最新的报道显示,我国各地出台的“限狗令”大都雷声大雨点小,频遭夭折,禁养犬大行其道,狗患仍然存在。

在公共舆论场上,围绕流浪狗的争论,其分裂度不下于“老人变坏”这种议题。经过多年拦车救狗的激荡,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形象,现在并不讨喜。因此,全城打狗虽手段激烈,却开始具备了天然的民意的加持。舆论天平的倾斜,让爱狗人士可谓进退维谷。

争取动物福利,难点未必是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本质上,还是人与人的问题——在公共空间中,人带着其行为的产物(猫、狗之类),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或者更具体地讲,养宠物因为扰民、惊吓或者破坏环境而产生的负外部性,由谁来负责?养狗人士当然做不到时时刻刻埋单,否则养狗的争论根本不会存在。

爱心要用实实在在的金钱来支撑,这在拦车救狗的后续安置困境中,早已揭示。爱狗人士弃养的流浪狗,在城市形成狗患,政府兜底是必要之举。兜底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粗暴的全城捕杀,一种是管理前置,禁止或者限制养狗。不过《法制日报》的报道说明,目前多数城市的治理能力,在规范市民养犬上,还无法达到游刃有余的水平。全城打狗,是运动式治理的展现,而运动式治理,当然逃不掉成本高、效率低、无法治本的窠臼。

不过,撇开权力越界的嫌疑,“限狗令”的覆盖范围也十分有限。禁了大型犬,小型犬也会产生负外部性。而诸如惊扰他人、扰民之类,不涉及法律,这是一个权力无法、也不应该去规制的领域。于是,道德和素质,这两个国人最不擅长的疑难词汇出现了。

一些主人拿狗打了疫苗、咬人说事,遛狗栓绳子,却丝毫不顾及由此可能给别人带来的其他惊扰,把在公共场所自我约束的责任,转嫁给了他人。这本质上还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在这点上,那些抢占篮球场的广场舞大妈,占领车道的暴走团老人,和不文明养狗的人一样,在公共意识层面都是残缺不完整的。所以,当公众对拦车救狗百般嫌恶时,救狗人反而会抱怨社会没有爱心,这和那句“年轻人对我们老人没有善意”一样,是把道德是非给偷换了概念。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捕杀流浪狗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往往都会共享同样的鄙视链,他们会居高临下地指责老人变坏、坏人变老,但只有在狗的问题上,才会分化。养狗的年轻人不少,他们绝对不会把自己和抢占场地的老年人归为一类,但出于自我形象管理的划清界限,无法掩盖这样的事实:缺乏公共意识,自我中心主义泛滥,他们和老人们没有什么不同,也许到三十年后,他们还会活成他们所嫌弃的老年人的样子。

爱狗人士的“广场舞”,跳得隐蔽而安全,即使道德和素质上有缺陷,也不会有谁会被打上同“老人变坏”一样性质的标签,哪怕他们拦了车。这是一种奇妙的舆论景观,也许只是因为他们掌握着话筒,而不像老人那样,每天在互联网上被缺席审判。可见,在社会道德的鄙视链上,居于何等位置并不是取决于行为本身,而往往是取决于声浪大小。

时至今日,养狗话题已逐渐疲劳,不过爱狗人士依旧会孜孜不倦地前往玉林,或者在高速公路上输出爱心,全城打狗的运动式治理也会继续。只要合法,这些都不是问题,就怕这场混乱的广场舞上,那不堪的道德和素质,已经定型成了一种国民不自知的习惯。

(原题《爱狗人士的广场舞》)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