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安剑:扶贫除了物质帮扶,法律硬调整与教化软熏陶不可缺位

苏航/微信公号“长安剑”
2017-07-25 11:57
舆论场 >
字号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在五花八门的不幸中,有一种叫做“贫穷”,而在各式各样的致贫原因中,有一种叫做“彩礼致贫”。

据媒体报道,在部分地区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地的老年人沦为贫困户的原因,是儿子结婚成家,老人掏钱买房给彩礼,从而负债累累、穷困潦倒。

物质帮扶的政治责任不容回避

这样尴尬的致贫原因,确实让人犯嘀咕。在当地就有人看不过去,甚至有群众直接质问当地干部:“能送高价彩礼,你们还帮扶他,这是哪门子评选标准?”

的确,部分老人为儿子婚事买新房置彩礼,花费的高额开销确实越过了一个贫困家庭合理的“消费红线”。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对于那些因为非理性支出使生活陷入困顿的人,不加甄别的予以扶助,看似是维持了形式上的公平,却实际上造成了差别待遇,侵蚀了实质公平。

但是,当老人为给儿子结婚,“变卖了所有养的羊,有病扛着不看,住的是房龄比孩子还大的危房,年纪一大把,还得种地还彩礼债”时,硬下心肠、别过头去把这样的家庭从贫困户名单中剔除,又于心何忍?

更何况,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脱贫攻坚是第一大民生工程,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承诺,更是对各级干部的嘱托,是肩负扶贫责任的干部应尽的政治义务,绝不容许自行找借口、划例外。

因此,看到有人摔倒在泥淖里了,“扶人”是第一要务。

扶贫首先是物质上的,但也并不是简单的去送钱送物——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对口帮扶、扶贫开发......解决的不仅是温饱问题,更是致富之道。

目前,针对扶贫各地已经探索出了一条输造血结合的组合拳。先解燃眉之急,再指致富之道,让困难群众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站稳站好,这是2013年至2016年的4年间,中国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的秘诀。

根除贫困要智也要志

扶贫是场攻坚战,而不能打成帮扶与贫困的“拉锯战”。

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而发展不仅需要“会发展”的本领还需要“想发展”的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开发式扶贫时强调:我们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彩礼致贫”的现象中,子女在成家分户之前,自家是什么经济条件,父母生活如何,他们是绝不可能毫不知晓的。父母固然爱子心切,愿意为了孩子的终身大事倾其所有,但做子女的难道就能心安理得地看着将自己拉扯成人的父母,为了自己背负难以承受的债务,而自己一走了之?

这何异于让父母亲手砸开自己的骨头,将仅有的一点血肉精髓送到子女嘴边吮吸!

在中国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面前,贫穷不可怕,心中的贫瘠才最让人恐惧。一些扶贫干部感慨,在工作中时常能够接触到类似的“精神贫困户”——他们游手好闲,吃空了父母,吃怕了亲戚,终日无所事事却毫不在意,对送上门来的脱贫机会熟视无睹还怪话连连。

有些地方的“穷根”在客观环境,但有些人的“穷根”却长在心里。对他们不能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在脱贫的道路上没有人应该掉队。

要让这些人站起来、向前走,不仅要让他们有脱贫的“智”,更要让他们有勤劳致富的“志”:要培植自立自强自信、勤劳负责进取的精神。客观地说,精神扶贫的办法大多是靠宣传、靠示范、靠教育,与经济扶贫相比,难度更高、差异更大。但这尤其需要扶贫干部对症下药、开动脑筋。

扶贫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丰富上,更体现在社会成员的智与志上。从这个方面看,让精神脱贫,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也是扶贫工作的应有之义。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铲除贫困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曾精当地阐述了扶贫方法论: 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这深刻说明了扶贫是一项“精细活”,脱贫要对症下药,没有哪一种办法是一吃就灵、包治百病的“特效药”。

说到底,扶贫的关键在于去“病根”,这根有的在风物,有的在人心,也有的在环境。

“彩礼致贫”存在的土壤直接指向一些地方高价彩礼、攀比结婚的不良风气。严格来说,娶媳妇过日子固然是再自然不过的基本需求,但闹到这样不计代价的地步,其中必然有一地环境风俗的原因。无论这考量是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还是以婚姻作为衡量人生价值近乎唯一的标准,毫无疑问,这也是导致贫困的结构性原因。

这样的风俗与集体意识不改变,贫困就会一代一代复制,随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叮嘱一定要阻断的代际贫困传递。扶贫,一定少不了在合理范围内,通过移风易俗、改良风气等手段,挖掘导致贫困的深层、内生原因,铲去滋生贫穷的土壤。

除了移风易俗,法律手段也有大有裨益。在实践中,中国的司法早就注意到“彩礼致贫”问题,并通过司法解释明确了在导致生活困难时,彩礼应当返还的裁判规则。在很多地区,明确的司法态度带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法律的“硬调整”与教化的“软熏陶”一道,淳化着社会里的人际关系。

扶贫首先在物质层面,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和致富之道;其次是精神层面,逐步树立起一种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气质和精神状态;第三是社会层面,推动社会的发展铲除贫穷的土壤,包括解决“彩礼致贫”的移风易俗,建设新的精神文明、法治文明以及新型人际关系等等。

这三个层面并不孤立,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同时也让扶贫工作更具有深度、广度和难度。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对症下药、系统治理的精准脱贫方案下,中国消除贫困之路上将伴随着物质、精神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原标题为《“彩礼致贫”的反思:扶贫除了物质帮扶,法律的“硬调整”与教化的“软熏陶”不可缺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