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枪击、内战、绑架、恐袭和疾病,中企在非洲的安全问题怎么破

姜恒昆
2017-07-26 14:22
唐人街 >
字号

随着中非合作关系的稳步发展和中国“走出去”战略的迅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人员走向亟待投资开发的非洲大陆。与此同时,由于非洲国家政治、社会环境的复杂和动荡,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的相互交织,恐怖势力和海盗活动的日益猖獗,众多“走进”非洲的中资企业人员受到的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在西非和“非洲之角”(东非的一个半岛,包括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等国家。)恐怖袭击频发、苏丹和南苏丹等国内部冲突久拖不决、南非和尼日利亚等国治安状况未见好转的情况下,如何防范和减少在非中企员工的安全风险,是企业自身、政府管理部门及相关各方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非中企员工面临的五大安全威胁

1、治安问题

非洲各国年轻人口比例高,失业率高,贫困问题严重,导致社会犯罪率居高不下。更为严重的是,受长期战乱和政府管理不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一些非洲国家的枪支管理不力,非法买卖和持有枪支现象极为普遍,涉枪犯罪频发。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4年4月,在涉及在非中企的130起治安事件中,涉枪治安事件的比例高达60.8%。可以说,在南非、南苏丹等非洲国家工作和生活的中企员工经常处在枪口之下。与此同时,部分非洲国家的警员数量有限且素质较低,无法有效维护当地社会治安。受福利待遇低、武器装备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非洲国家的警察不仅无法为企业驻地、银行周边、偏僻路段等主要案发地点提供必要的治安巡逻,而且常因利益诱惑而直接或间接参与针对中企员工的治安犯罪。此外,节庆、大型体育赛事和大选等重要日期的群众集会与人员流动,也给犯罪分子抢劫并伤害中企员工以可乘之机。

2、政局动荡

内战、暴动和冲突是非洲国家政局动荡的主要表现形式。爆发内战的原因多为国家认同程度较低,以族群为基础的政党或政治派别之间不能在政治框架内和平解决权力和利益分配问题,从而引发内战。国家认同感较强、执政党得到较多支持的国家,有时也会因政治安排不当或社会矛盾尖锐而引发群众游行示威,若当局未能及时合理解决相关问题,和平示威很可能演变为群体性暴动。政局动荡会导致全国或部分地区陷入无政府状态,违法犯罪行为猖獗,这无疑会对身在其中的中企员工带来不可低估的安全威胁。南苏丹就是典型例证,自2013年末爆发严重冲突以来,在当地的中企员工遭遇的武装抢劫和人身安全威胁明显增多。

3、绑架

首先,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开采的在非中企大多在偏远和动乱地区作业,如苏丹的西部和南部地区、南苏丹的北部地区等,这客观上增加了本企业员工遭遇绑架的风险。其次,部分中资企业的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弱、相关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例如,未做全面和细致的安全风险评估便贸然进入安全风险较高的地区;未及时到中国使馆和当地警局进行人员信息登记等,导致中国使馆和当地军警不能及时为企业员工提供安全警示和安全保护;未重视当地武装组织或叛乱组织的活动,加之信息不畅,导致企业因未及时做好应对措施而使员工遭到武装分子绑架。再次,部分中国企业对其生产和经营活动可能产生的政治风险不够敏感,无意间成为一些反叛组织通过绑架人质达到政治目的的工具,2012年1月“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北方局”绑架29名中国工人就是典型例子。此外,所在国政府未能准确判断当地安全风险的变化并及时调整企业驻地或作业地点的安保力量,使武装分子轻易攻入并实施绑架。

4、恐袭

恐怖袭击主要发生在西非的尼日利亚、马里及“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恐怖组织活动较为猖獗的国家和地区,这与这些国家的治理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政府对偏远地区的管理鞭长莫及,为恐怖组织提供了比较自由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政府在某些方面未公正对待偏远地区的民众,激起当地民众的反政府情绪,为恐怖组织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就在非中企而言,对恐怖袭击的防范意识不强和无力应对是导致自身受到恐怖活动的波及,甚至直接遭到恐怖袭击的重要原因。此外,一些企业未认真对待我使馆的相关安全提醒信息,在恐怖袭击频发期间依然前往危险地区或人员密集地区。

5、意外伤害

意外伤害主要来自交通事故、爆炸事故和突发疾病等。虽然交通事故与非洲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不足和交通管理落后有很大关系,但疲劳或酒后驾驶、高速行驶、未系安全带、不熟悉路况等也是在非中企人员交通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常识,加之企业的疏于管理,一些在非中企员工,特别是来自中国农村地区的员工,对在某些危险地点(如弹药库、疾病疫区、深水区等)作业的安全风险不以为意,未做足够的防范、规避和应对措施,从而无意间成为安全事故的受害者。作为热带大陆,非洲历来疾病较多,而许多在非中企自身医疗保障条件有限,且作业区大多地处偏远,无法及时就医,使疟疾、埃博拉病毒等成为威胁员工生命安全的杀手。

多管齐下,共同应对

安全事件频发,不仅有在非中企防范不周及中方管理部门引导和监管不力的原因,也有非洲国家安全环境欠佳的原因。只有多方“齐抓共管”,才能真正有效改善在非中企员工的安全状况。

1、对中国企业的建议

企业的自我重视和积极防范无疑是减少员工安全威胁的最直接和最有效途径。首先,企业要在赴非前后做好风险评估和安全预防工作:入驻高风险或受冲突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之前,企业应切实做好员工的安全教育工作及目标国的安全风险评估,营地和作业区应尽可能远离高风险地区。入驻后,应尽可能与中国使馆、其他中国企业机构或人员保持密切沟通,高度关注当地时局变化及各方发布的安全警示信息,制定细致的安全防范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应急机制;其次,要加大安保投入,包括雇佣保安人员、建设安保设施、安装安保设备、给员工购买个人保险等;再次,要主动营造安全环境。对内要管理好本企业的当地雇员并与之和谐相处,妥善处理劳资纠纷。对外要通过提高员工本地化程度、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主动与当地社区互动等措施,建立并保持与当地民众、部族和民间社团的良好关系。此外,中国企业还应确保中国员工的手续齐全并合法,告诫其遵守当地法纪,提醒其尽量不要单独外出,不要随身携带大量现金,从而减少诱发纠纷和冲突的自身原因。

2、对中国政府的建议

政府管理部门对在非中企的引导、监管和保护作用不可或缺,具体可强化或改善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中央和地方政府相关管理应强化对在非中企的安全指导和监督。鉴于一些在非中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往往对员工的安全教育“走过场”,外事和商务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监管或考核机制,严格要求并监督赴非企业做好员工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做到有备无患;第二,外交部、商务部、驻非使馆及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及时并持续发布安全提醒信息,帮助各类企业提前做好安全防范;第三,涉外部门应适时提请或敦促治安状况不佳或受冲突影响的非洲国家加大对中企的安保力度,并尽可能与有关非洲国家的政治反对派甚至反政府力量保持适当关系,避免在非企业遭遇重大安全事件。第四,中央和地方政府可引导、鼓励和扶持有能力的中国安保企业“走进”非洲,为在非中企提供“贴心”服务。

3、对双方合作的建议

除上述防范措施外,相关各方还应通力合作,从根源上减少包括中企员工在内的在非华人的人身安全威胁。首先,中国和非洲国家政府应切实加强安保合作,并建立人员安全事务定期沟通与协商机制。其次,强化中非投资与合作论坛等官方或民间机制的功能,由中非双方政府部门和中资企业共同协商并确定既能满足非洲国家发展需要又可惠及当地各方利益的“多赢”投资项目或领域,促进非洲国家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在非中企机构和人员的安全环境;此外,包括外事和商务管理部门、安全部门、在非中企、安保公司、智库及媒体在内的国内有关各方,应共同探索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自媒体等非传统手段,搜集、整合、分析和发布安全信息的新途径;最后,中非双方应进一步扩大民间交流,增进双方民众间的相互了解和亲近感,从根本上消减在非华人的安全风险。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非关系、非洲问题,特别是苏丹和南苏丹问题研究。本文首发于“明危东非观察”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获作者授权转载。本文原标题为《明危观察 | 威胁在非中企员工的五大安全风险》,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