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调查|当我将朋友圈设置成“三天可见”时,我在想什么?

潘嶙玉
2017-08-01 14:50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根据5月17日腾讯公布的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微信全球月活跃用户总数达到了 9.38 亿。而朋友圈作为微信旗下的明星产品,自诞生起就俘获了大量粉丝,朋友圈内流传的只言片语,不仅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焦点,而且常常会引爆社交网络。不过近半年来,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刷朋友圈和发朋友圈的人好像都越来越少了,点开一位微信好友的头像也是“仅显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开启了朋友圈的隐私设置功能,他们又有哪些难言之隐呢?

记者打开了自己的微信通讯录,发现将“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设置成“最近三天”和“最近半年”的总人数至少占到了好友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居多。他们大多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所以每次一款社交软件推出新功能,总是最早在这群八零九零后中传播。

“这也太不对等了!他们一个个把自己遮得严严实实,凭什么我要被这些人看穿啊?”上海就读的研究生丝丝言语中掩藏不住气愤,23岁的她是一个很爱发朋友圈的人,只要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笑的都要发上朋友圈,而她的新朋友们却好像都很内敛,发的朋友圈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很少涉及自己的生活,“真搞不懂他们怎么忍得住”,于是,丝丝把“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设置为“最近三天”,以表示对这种不对等的反抗。

本文图均为 微信朋友圈 截图
同样是一名朋友圈发送爱好者,24岁的程序员毛毛解释道:“人是会变的,当下我发的意思是这个,过段时间看这条朋友圈我又会觉得尴尬。”所以对他来说,设成三天可见比删除朋友圈要方便不少。采访过程中,毛毛还和记者分享了他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一则小故事。说是一个生活在北上广的女孩有一天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自拍,她把自己P得美美的,但是几个小时过去了,一条评论都没有,接着,女孩自己在下面回复了一条“谢谢大家关心哈,我已经有男朋友啦!”

朋友圈风靡已久,代购、微商、转发集赞、秀晒炫和伤春悲秋,人们越来越熟悉它的套路,再加上微信的普及度越来越高,朋友圈信息爆炸,人们也来不及仔细品味每一条状态,除非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扔出一枚重磅炸弹”,一般性的内容确实很难引起大的反响。

“女孩子嘛,朋友圈里无非就是自拍和吃喝玩乐,可是即便我很赞同一篇文章的观点,也很少分享。”“新动脉”直言,不是不喜欢发,更多的是不敢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停地换环境,这种不安感在加重。她现在在一家媒体单位实习,加了不少单位上的老师和同事,她表示不喜欢让刚加的还不太熟的人翻自己以前发的朋友圈,像在被挖祖坟。自从知道了“仅展示最近三天”的功能,她就用上了,感觉比分组和一张张设私密简单许多。“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挺奇怪的,现在我不想让实习单位的老师看我的朋友圈,但是一旦我离开了,我的朋友圈他们可以随便翻!”

沉沉和丹丹同龄,今年22岁,在上海某高校读硕士,学的分别是语言学和哲学,作为曾经的“朋友圈设置私密”大军中的成员,她们都选择了大量删除之前的朋友圈而不是追逐这股“三天可见”的潮流。丹丹说:“回头看过去发的很多内容,半遮半掩欲拒还迎,现在想来动机非常浅薄,存在表演的成分,想得到的也无非是虚假的肯定。而那些过去看似真诚的话,其实并不那么真实。还留下一些是为了社交,这样别人加我不会一无所获,也不会觉得我太刻薄冷漠。”沉沉把2016年以前的朋友圈状态都删了,不是每个删除或者设置隐私的人都像网络上揣测的那样,有一段所谓不愿提及的感情经历,沉沉之前的朋友圈很日常,“有些是发给有共同经历的人看的,他们看过了,这条就没什么意思了,情感抒发过了目的就达到了,删了也没什么舍不得。”

23岁的“平底锅”赞同沉沉说的珍惜当下向前看,她坦言自己过去就是一个特别爱挖坟的人,有事没事去翻翻关系很好的朋友的朋友圈,还时不时点个赞评个论,这时候就会“炸”出来一堆老朋友,说她是“怀旧小公主”。有一次点开一个好友的头像,下面弹出一句“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她觉得特别酷,认为这个功能简直是“装逼利器”。用久了越发体会到它的好处,“一方面节省了我翻看熟人和熟人翻看我朋友圈的时间,有这个闲工夫干嘛不把老朋友们叫出来聚聚呢?当然隐私设置之后我还是能看到自己发的,也足够自己‘怀旧’了哈哈。”

张先生和张太太这对80后夫妻也都是“三天可见”的忠实粉丝。34岁的张先生说自己性格宅没什么社交需求,“这么一设,满足了我遮遮掩掩的心理”。张太太是一名初中教师,她常常要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学校的通知给家长,生活上她又是一个六岁孩子的妈妈,因为工作和孩子,她加了很多的微信好友,有些是生活中的朋友,有些只有一面之缘,有些甚至素未谋面。她认为三天的时间已经足够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工作归工作,生活不需要分享。“我觉得老朋友只会翻翻最近几天的,时间再久的他们不会去翻。除非是刚加的好友想翻历史,而我恰恰不想被翻历史。”

除了三天,用户还可以把展示朋友圈的范围设定在“最近半年”,这些今年24岁的猫太都尝试过,不过最近,她还是决定把自己的朋友圈全部公开。她认为现实生活中大家沟通交流得少,朋友圈是增加互相了解的一个途径,三天的内容太少不够看,再说朋友圈没什么坏人,大家都是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一句“仅显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把人拒之门外,很没有礼貌。“微信的初始设置下,陌生人都能查看十张照片,那我还费劲让我的小伙伴只看三天,也太不像话了!”

猫太的朋友圈发得还是多的,不像Alexander, Alexander在香港读书,即将毕业的他正在忙着找工作。这半年,他只发了两条朋友圈,一条转发,一条春节的拜年祝福。对他而言,三天确实太短了。点开头像光秃秃的,感觉像把别人屏蔽了一样。再加上和三天党相同的保护隐私的考虑,半年的时间就刚刚好,是一种更温和更中庸的方式。

全部公开或展示部分,对很多人来说,更像是一场礼貌和隐私的博弈,设成三天的张太太不觉得这么做不礼貌,“有什么想知道的,有其他途径”。没有设置的丹丹却坚信通过这么做来保护隐私一点也不靠谱,一旦发布到网络,就已经成为公共品,“三天可见”反而给人一种不可告人不够坦荡的感觉,“日记和信件才是真正私人的东西”。22岁的“知了”就把朋友圈当成了自己的日记本,她在上面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吐槽老师怼怼同学,不过这些都得是在“仅自己可见”的前提下。

教师何先生是本次小调查中年纪最长的一位,今年刚好50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已经忘记自己曾经做过这样的设置了,他回忆道:“可能当时有几位不太熟悉的人要加我吧,防止身份泄露”。采访中他表示这不是什么大事,打算过一会就把隐私设置取消。确实,开与不开、看与不看、展示三天、半年还是全部,可能都只是脑袋一热的决定,像毛毛所说的,“归根到底不过是微信利用用户心理开发出来进行牟利的一项产品而已”。

去年9月,小杨到福州这座她完全陌生的城市开始读研,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让她讨厌起了新同学,顺带连他们的朋友圈也不愿意看了,又懒得一个个去屏蔽,就干脆停了朋友圈,外人看到的效果和 “仅展示最近三天”的差不多,只是她自己的微信里没了朋友圈入口。一年过去了,即便对同学们的误会解除,彼此熟悉起来,小杨也没再打开朋友圈,“不发不看慢慢成了习惯,生活反而清静了不少”。不过她听别人讲,微信版本更新之后好像就不能再像她一样显示成“未开启朋友圈”了。

既然是一项产品,网友们也希望有更好的用户体验。Hayley认为,朋友圈再也不像最初那种好朋友的圈子了,微信现在更像是一个网络版的电话簿,所以她希望点开一个人的头像时,只显示“发消息”、“视频聊天”这几项,不必出现这个人的朋友圈。

“新动脉”向记者透露了她的微信小号,上头加了六七个亲近的朋友,有的时候她会在上面发一些感受,内容比常用的微信账号要大胆很多。“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那么虚拟世界里也可以有不同的微信账号,要是腾讯能像新浪一样,几个账号可以切换自如就好了。”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