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野生蟒蛇威胁坡鹿生存?海南大田面临动物保护之争

敖坤/南国都市报
2017-07-26 18:41
绿政公署 >
字号

当坡鹿遇到蟒蛇,人类应该如何选择?

“两个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同一片区域,我们怎么选?”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符明利望着远方的稀树草原,眼神迷离。

这个问题已经在符明利脑海中盘桓近10年。4年前他坚信:“应该相信自然的自我平衡。”可草原深处坡鹿母亲的哀鸣一次次动摇着他的想法。如今,他说:“也许我们真该做点什么了。”

已经迫不得已了吗?有专家却满是担忧,“我们甚至还不知道大田保护区内究竟有多少蟒蛇,它们究竟有多大危害?”

坡鹿与蟒蛇——两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之间的竞争,一道选择题的争论仍将延续。可我们知道,争论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坡鹿的明天越来越好。

坡鹿被蟒蛇绞杀。  大田自然保护区供图

观点的改变:这里不是蟒蛇的保护区,蟒蛇应该“迁”出去

坡鹿与蟒蛇的竞争起源于何时?

2009年5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了报道,第一次描写了这场残酷的竞争——海南两难:同为保护动物,野生蟒蛇吞坡鹿。

“事实上,这样的两难已经困扰了我们很多年。”符明利记得,早在2007年,保护区便开始关注威胁坡鹿生存的蟒蛇。

2013年,符明利搜集了从1999年至2011年之间,保护区内记录的蟒蛇活动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1999年至2009年保护区共记录到44例死亡海南坡鹿,其中被蟒蛇杀死的有5例,而被猎杀的有6例,被狗咬死3例,病死、饿死、冷死共12例,自然死亡3例,死因不明15例。

由此,符明利认为:蟒蛇捕杀致死只占所有导致坡鹿死亡事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可以说明蟒蛇的存在对于保护区内海南坡鹿种群不会构成严重威胁,真正严重危害到坡鹿的则是人类对坡鹿的猎杀行为以及环境条件的突变,使得某些坡鹿个体不适应而致死。

相应的,作为捕食者的蟒蛇施于坡鹿的捕食压力则是促进坡鹿种群保持既有进化潜力的一个重要因子,具有很积极的作用。

然而时隔4年后的今天,符明利的态度变了,“现在,是保护区该采取措施的时候了。”

这个改变源于一组数据:2011-2016年5年多时间内,大田保护区共发现蟒蛇活动26次,其中有12次蟒蛇正捕食坡鹿幼崽,有4次捕食坡鹿成体。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每次望着远方活蹦乱跳的坡鹿,猜想着草丛间伺机而动的蟒蛇,以及不断增加的蟒蛇数量,符明利都按捺不住,“这里是坡鹿的保护区,不是蟒蛇的保护区,所以蟒蛇应该迁出去。这是坡鹿的渴望,是坡鹿种群发展的要求。”

迫不得已的谨慎:我们还不够了解蟒蛇,不能盲目下结论

在这场自然竞争中,坡鹿似乎赢得了天然的支持,可蟒蛇同样不容忽视。这不仅因为蟒蛇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更是为了生态平衡。

海南大学原教授张立岭曾经态度鲜明:“蟒蛇既是坡鹿的威胁,同时也是平衡大田保护区生态的重要一环,没有蟒蛇这个天敌的自然控制,栖息在这里的野兔、野猪、各种老鼠等食草动物必将大量繁殖并和坡鹿争夺食物源。”

一位长期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的专家也不无担忧,“最大的问题是,现在保护区内蟒蛇究竟有多少,我们不知道;它们对坡鹿种群的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我们也不知道。那我们怎么能盲目下结论?”

回答这个担忧的唯一方式是详实的调查报告。

2016年,大田保护区委托相关科研单位做了“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蟒蛇种群数量调查报告”。

报告结论称: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一定种群数量的蟒蛇分布,种群数量大约在46至124只左右,且蟒蛇捕食坡鹿的行为频次在显著增加,蟒蛇种群数量的增长已经严重威胁到海南坡鹿的保护与管理,对海南坡鹿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报告同时也提到,由于样线调查结果精确度不理想,抽样强度也相对较低,因此建议再采取样方调查法,以估算保护区蟒蛇种群较准确的数量,从而深入评估蟒蛇对坡鹿种群的影响。

“对于自然环境,任何人为的措施都应该谨慎。”有知情人士称,也正是由于蟒蛇对坡鹿种群是否造成影响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因此相关部门迟迟未做出“围捕蟒蛇迁地保护”的决定。

这同样是迫不得已的谨慎。

真正的担忧:当下最重要的事是如何提升保护区生境

面对蟒蛇与坡鹿——这场难以平息的争论,或许最应该跳出争论本身,而将视角放大至整个大田保护区的生境保护上。

有着“坡鹿之父”美誉的80岁老专家袁喜才,眼下居住在广东,他通过电话告诉南国都市报记者,“保护好大田保护区的生境,为坡鹿提供丰富的食物,减少人为干扰,让坡鹿在里面吃得好、住得好,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蟒蛇,他说:“一定要调查清楚、研究清楚,然后根据结论,如果要把它们请到大山大岭去,那我们再采取措施。”

所谓生境即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保护坡鹿的生境,是跳出蟒蛇与坡鹿之争的视角,从整个保护区出发思考问题。

袁喜才说:“保护区内坡鹿生境的退化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比如坡鹿不吃的草疯长,坡鹿吃的草却总是长不高。这才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资深坡鹿专家宋延龄曾有切身体会,1997年她在大田保护区时看到,可供坡鹿采食的草本植物普遍高度达80多厘米,可2005年左右仅5厘米不到。彼时,由于保护区内过高的坡鹿密度,使得保护区内植被陷入了不能正常生长的恶性循环。

如今,这样的恶性循环仍在延续。曾经大面积可供坡鹿食用的草地却被飞机草、黄荆木等入侵植物侵占;曾经的灌木丛变成了小树林;曾经的稀树草原变成了公益林……

对此,符明利深有体会:“每年我们都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清理,可与草的疯长相比,总显得力不从心。”

在与草的竞争中,坡鹿败了。从1990年开始,大田保护区内的坡鹿开始迁地保护。这些坡鹿陆续被迁到了邦溪保护区、昌江保梅岭、文昌等地。对此,有专家提醒说,“从一定角度上说,这也可看作是由于大田保护区内生境承受压力过大,为了降低坡鹿密度而采取的措施。”

现在,大田保护区坡鹿种群数量约为428头,种群数量增长乏力,这是否意味着目前大田保护区整个生境的承受压力已经难以满足坡鹿种群数量的增长,而蟒蛇仅占其中一小部分原因?

对此,该专家提醒道:“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并非是纠结蟒蛇与坡鹿的竞争谁强谁弱,而是思考整个保护区生境退化,以及如何提升的问题,特别是整个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制定、落实等问题。这才是保护坡鹿种群最急切的事情。”

(原题为《是遵循自然规律物竞天择还是人为干预?激辩“坡鹿与蟒蛇之争”》)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