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宁夏公安机关首次为流浪乞讨人员入户,26人落户银川

新消息报
2017-07-28 14:46
中国政库 >
字号

民警为流浪乞讨人员递上户口簿。 张磊 图

7月27日,26名流浪乞讨人员摘掉“黑户”帽子,有了银川市户籍。据悉,这是宁夏公安机关首次为流浪乞讨人员入户,意味着他们将享受更多社会保障。

目前,在银川宁红阳光家园残疾人托养中心、宁安医院、民康医院共寄养着41名被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他们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精神和肢体残疾,不知自己姓甚名谁、家在何方,导致银川市救助管理站无法帮他们找到家人。因没有合法身份,这些人不能办理和享受社会保障,这也给救助机构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超过3个月仍无法查询到身份信息且需在社会福利机构安置的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将由社会福利机构提出入户申请,公安机关为其在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集体户口办理常住户口登记。”银川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马红军介绍,为了让这些流浪乞讨人员摘掉“黑户”帽子,享受到社会保障,获得人格尊严,今年4月,救助站对符合条件的26人向公安部门提出入户申请,其中宁红阳光家园残疾人托养中心19人、民康医院7人。这也是该救助站首次为流浪乞讨人员申请入户。

银川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收到救助站的申请后,随即与辖区市民大厅公安窗口民警、西夏区贺兰山西路派出所民警走访调查。获取详细情况后,经与救助站沟通,银川市公安局决定依据《宁夏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管理办法》,为26名流浪乞讨人员落户。5月17日,民警携带相机、幕布、指纹采集器来到寄养机构,为流浪乞讨人员办理照片、指纹采集手续。同时,通过媒体对26人进行公示。由于绝大多数流浪乞讨人员无法表述真实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等信息,民警经研究为他们办理集体户并现场取名,还根据相貌判断拟定年龄和出生年份,将26人的出生日同定为1月1日。

马红军表示,经公安部门两个多月的调查审核,26名流浪乞讨人员终于有了合法的银川市户籍和身份证。下一步,救助站将为他们申请办理残疾人证和医疗保险、低保等应当享有的福利待遇。

相关新闻

秦贵明:一把年纪终于有了户口

“没想到活到这把年纪,我也能有户口和身份证。”7月27日,在银川宁红阳光家园残疾人托养中心,85岁老人秦贵明接过工作人员递到手里的户口簿后激动地说。

5年前,秦贵明在银川市兴庆区红花渠博安医院对面工地的墙边露宿,被救助时身有褥疮。银川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将他送到医院治疗了半个多月,又送到兴庆区残疾人康复中心。老人的身体逐渐恢复后,救助站工作人员送他回到陕西定边老家,可当地却没人认识他。通过全国户籍网及当地派出所、民政部门查询,也没能查到老人的身份信息。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能带老人返回银川,将他寄养在宁红阳光家园残疾人托养中心。

秦贵明告诉记者,他14岁就从老家来到宁夏,流浪了70余年,离家时父母还健在,但多年后有人捎信给他,父母已相继离世。

马红军:不会放弃帮他们寻找家人

7月26日,在银川宁红阳光家园残疾人托养中心,除了秦贵明老人,记者还试着与其他两位流浪乞讨人员聊天,两人均答非所问,对于有了户口和身份证这个好消息,他们没有丝毫概念。

“我家住在南门汽车站。”记者试探性地与一位自称王红英的女流浪乞讨人员交流,操着四川口音的她肯定地说。一旁的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年,他们多次带着王红英到原南门汽车站附近的老旧住宅小区、沿街商户帮她寻亲,到北门旅游汽车站周边也去了多次,但根本没人认识她。

“我们每周都要去托养机构和被救助人员聊天,哪怕一丝信息也不能放过,就是希望能帮他们早日找到家人。”银川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马红军说,每次与患有智障和精神疾病的被救助人员聊天,他们的回答总是漫无边际,有的人在说自己姓名时能说出30多个不同的,家庭住址能说出10多个,总之“问一次变一次”。工作人员只能通过口音,以经验判断被救助人员所在地。“现在26人虽然有了户口,但救助站不会放弃寻找他们的家人。”马红军说。

(原标题为《 26位流浪乞讨人员落户银川成市民 救助站积极申请,公安机关努力调查审核》)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