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为东京奥运拼了!体操评分或引领规则,东道主因素放大

陈国强
2017-08-02 18:11
来源:澎湃新闻
赢家 >
字号

8月1日,第19届亚洲男子排球锦标赛颁奖典礼上,金牌得主日本队登台庆祝。视觉中国 图

这是日本体育多点开花的一周。

本周二,日本男排战胜哈萨克斯坦队,第9次夺取男排亚锦赛冠军,夺冠次数名列第一。而请了外教的中国男排输的比赢的多(3胜4负),仅列第6为历史最差。在最佳阵容中,日本有3人,中国无人入选。

在上周末结束的2017年女篮亚洲杯上,日本队在缺少若干主力球员的情况下,战胜澳大利亚队,连续三届获得亚洲冠军……

随着东京2020年奥运会的临近,日本竞技体育呈现了复苏迹象。

现在的日本在乒乓球项目敢于挑战强大的中国队,男子马拉松选手今年获得世界六大马拉松大满贯之首的波士顿马拉松铜牌,本周还将满额参加伦敦世界田径锦标赛。

日本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多年来推动大众体育、夯实体育基础的成功,也是在项目布局、规则理解以及归化球员等具体实践的体现。

日本的体育发展模式,有些的确值得我们借鉴。

平野美宇此前在亚锦赛上战胜多位中国选手。 视觉中国 图

首先是注重大众体育。

从1964年奥运会获得金牌排名第3之后,日本逐渐转向大众体育,间接夯实了竞技体育的选材面。

日本政府没有专门的体育部门,在竞技体育层面,主要通过俱乐部、企业和学校体系培养、选拔、保有竞技体育人才。

例如马拉松项目,日本获得过奥运会女子冠军(2000年、2004年),这和日本马拉松雄厚的基础密不可分。日本长跑人口接近2000万,占日本人口比重约15%,有一年还超过美国的跑步人口,列世界第一。

对比之下,中国2016年的跑步人口是100万,而中国的人口约是日本的11倍。

此外,日本在柔道、摔跤、游泳等项目基础雄厚。柔道自1964年东京奥运会设项以来,除了1968年,日本都有金牌入账。摔跤项目日本除了一届奥运会,每届都有奖牌,2016里约奥运会更是一天豪取3金。

至于游泳,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上,日本虽无金牌,但仍以4银5铜并列奖牌榜第7。

日本短跑混血名将剑桥飞鸟。 东方IC 图

其次是有组织地进行项目布局,引领规则。

日本利用2020东京奥运会契机,以国际奥运会的名义,打包推动了多个项目入奥,这其中棒球(1枚)和垒球(1枚)是重新进入奥运会,空手道(8枚)、滑板(4枚)、攀岩(2枚)、冲浪(2枚)等是首次进入奥运会。

棒垒球及空手道是日本的强项,无疑给日本增加了夺金点。而这些增设的项目很可能在2024年乃至其后的奥运会中存在,对日本来说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在小项方面,新设的乒乓球混合双打,日本很有竞争力,2017年世乒赛冠军就是日本选手。如果东京奥运会乒乓球项目每个协会在5个小项上最多只能参加4个,那么这块混双金牌日本队就更有希望。

在规则方面,日本在部分项目上紧跟潮流,甚至引领潮流。

以体操为例,2016年日本获得男子团体和个人全能两块份量最重的金牌,而中国队没有金牌入账。

目前国际体操联合会主席是日本人,规则委员会也有日本的技术官员。

体操这种打分项目,游戏规则和技术标准的制定权极其重要,它为备战的针对性、有效性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另外,比赛时的东道主因素也或多或少存在。

内村航平依旧是男子体操第一人。 视觉中国 图

第三,历史惯例效应。

一般来说,奥运举办国因为氛围以及投入等原因,该国在前届、当届,后一届奥运会的金牌数或名次会有较明显的提升。

如中国在2004年奥运会金牌数首次列第2,2008年首次列第1。英国在2012伦敦奥运会前后3届也是如此,2016年奥运会金牌列第2。

因为东道主的关系,日本在东京奥运会基本上可以满额参加比赛,而无需参加预选赛,这为日本增加了更多的夺金点、夺牌点。

此外,日本在竞技体育人才方面一直在吸引混血和归化选手,这在男篮、短跑等国家队上已经有所体现。

东京奥运还大量吸收了日本动漫的“二次元”元素。

现在离东京奥运会满打满算也就3年,中国队压力其实很大。2018年平昌冬奥会、2020年东京夏奥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3届奥运会都在东亚举行,这或多或少是三个国家赛事举办水平和运动员表现的比拼。

中国在选手选拔、备战的同时,其实要多条腿走路。在熟悉规则方面,应该知道目前奥运会设项的职业化、年轻化倾向,提前钻研而不是被动跟进。

在国际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要大力推动有运动经历、懂外语、会交往的人才进入国际体育协会,如王海滨、杨扬等,这样才能了解信息熟悉规则,拥有话语权。

这既是奥运备战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一部分。

(作者系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媒介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