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7月人文社科联合书单|命运攸关的抉择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
2017-07-31 15:39
来源:人文社科联合书单
翻书党 >
字号

《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

[德]贝恩德·施特弗尔著,孟钟捷译,漓江出版社

冷战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影响既深且久,这部专题史以二十世纪的特殊政治现象“冷战”为主题,以分析冷战发生的深层历史背景为开端,按时间线索,对二战后到九十年代初的政治局势与国际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与分析。

《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

[美]若昂·德让著,赵进生译,译林出版社

G.K.切斯特顿曾说:“如果伦敦是个谜的话,那么巴黎就是答案。”

巴黎,何以成为巴黎?到底是什么令巴黎从众多中世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座现代意义上的伟大城市?若昂·德让在本书中为我们逐一介绍了巴黎城市建设的各项发明,包括桥梁上的观景平台、林荫大道等首次出现的现代基础设施,还有城市照明、公共交通、时尚购物等全新的现代生活方式。

《潮来潮去: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球起源》

[英]方德万(Hans Van De Ven)著,姚永超、蔡维屏译,山西人民出版社

著名汉学家、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方德万力作,把海关历史放回中国近代史和近代全球化的历史当中;公正揭示中国海关的多面性,并重新阐释近代中国迈入全球化的进程。从晚清到北洋,再到抗日战争乃至国共内战,海关的历史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并且触及许多面向,进而影响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的崛起,以及抗日战争等,海关同时也从根本上形塑了这一时期统治中国各个政权的形态。

《档案中的历史:清代政治与社会》

刘铮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末世王朝,既有中原传统王朝的共性,又有满族的自身特色,从中央到地方情形都极为复杂。本书根据珍贵档案材料,对清代政治与社会尤其是基层社会、秘密结社、人口流动诸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是作者近三十年学术研究的结晶。

《傅秉常日记(1943—1945)》

傅秉常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傅秉常,著名外交官,国民政府最后一任驻苏大使。本书是他在苏联的日记,不仅记载盟军在太平洋和欧洲战场的情况、国内的政治军事、二战后重建的大国关系,还描述了战时苏联民众日常生活、个人的参观访问见闻、不同国家外交官之百态,乃至个人情感的记录,是研究民国史的重要史料。

《建筑,从那一天开始》

[日]伊东丰雄著,李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基于对人与自然的关切和信赖,伊东丰雄开始寻找建筑之旅的起点:建筑究竟为何物?建筑人为何种目的而设计?又如何面对当前社会?

伊东丰雄的这本书并非单纯是一场围绕建筑理念的论述,也不单是对他亲身参与灾后重建过程与往昔道路的简单记录与回顾,而是作为建筑师的他邀请读者一道踏上的思考与自我反思之旅。

《孔子的学问:日本人如何读〈论语〉》

[日]子安宣邦著,吴燕译,三联书店

在今天的日本,《论语》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近代日本的《论语》解读也一定程度上折射近代日本的思想、社会与政治特征。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在书中梳理了近代日本解读《论语》的代表人物:诸桥辙次、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并兼及朱熹、李泽厚等中国学者的解读。

《论不服从》

[美]艾里希·弗洛姆著,叶安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精神分析社会学” 奠基人之一弗洛姆经典作品——《论不服从》收录社会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在世时发表的多篇论文,论述了“服从”与“不服从”究竟意味着什么:服从人性和人道社会的目标,不服从各种偶像和政治的意识形态。艾里希·弗洛姆反对盲从因袭,对常识中的“陋识”部分持批判的立场。作为一位人本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他坚定地指出,在所有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最高价值是人,社会的目标是营造各类环境,让每个人充分发展其潜能、理性、爱和创造力,真正实现自由和发挥个性。

《命运攸关的抉择》

[英]伊恩·克肖著,顾剑译,后浪|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考察了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六个主要国家做出的十个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从决策的政治体制、决策机制、意识形态、决策者所能掌握的情报信息、国内舆论、国际环境、决策者的理智与情感等角度复盘决策的形成过程,为读者还原当时战场之外看不见的硝烟,还专门分析了被决策者们抛弃的其他替代方案,并合理推测了选择这些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

《清代学者象传校补(全三册)》

叶衍兰、叶恭绰编,陈祖武校,商务印书馆

康有为、王秉恩、樊增祥、沈尹默、冒广生等为本书作序、跋。毛泽东主席亦曾视其为佳作之书。三代学人跨越百年的学术接力,写真手法摹绘了369位学人的画像,画、文、书“三绝”。

《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王红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史观代表作,风靡40年的第三世界通史巨著。站在全球史高度,精彩再现第三世界近500年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化进程。作者将第三世界视为一个流动的整体,按照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对其进行解释,勾画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形成和扩大之间的相应联系,剖析了第三世界的经济依附和地理演变,并探讨了第三世界革命运动的整体发展趋势。

《人的宗教》

[印]泰戈尔著,曾育慧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泰戈尔1930年5月于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学院希伯特讲座所做的系列演讲,也包括他长年周游世界各国,针对同一主题发表演说后的心得。泰戈尔从哲学意义上深刻思考人的信仰、世界的本质、生命的价值,对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进行了深切的人文关照,表现了他独特而精妙的人生哲学思想。

《如何观看世界》

[英]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徐达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从Google图片到Instagram,从视觉虚拟游戏到视觉装置艺术,视觉图像在数量上出现大爆炸,困惑、无序、释放、焦虑同时产生,所有这些会将我们引向何处?这些或有趣或严肃的问题,都与视觉文化有关。

视觉文化研究中最紧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观看这个世界,但不是简单地去看眼前之物,而是将所见之物集合成与我们的知识体系相匹配的世界观。

《生而有罪:纳粹子女访谈录》

[奥]彼得·西施罗夫斯基著,贾辉丰、臧惠娟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本书作者通过对多名纳粹子女的深度访谈,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向读者展现,战后纳粹家庭的真实状况以及纳粹子女的内心世界。本书通过纳粹子女自己的语言,深入探讨了带着“原罪”出生的他们,如何面对沉默的父母,如何接受知道真相的自己,如何看待上一代的罪恶,以及如何在与父母价值观相悖的现实世界中生存。

《世界政治与个体不安全感》

[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著,王菲易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在世界政治中,武力使用的减少意味着另一些代价不那么大的人类活动将会成为排解民众紧张感的途径。政治精神病理学家力图发展特定领域的预防政治学,这种设计巧妙的权宜之计能够尽可能无害地释放之前累积的焦虑感。

《天生幸存者:集中营里三位年轻母亲与命运的抗争》

[英]温迪·霍尔登著,黎英亮、冯茵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这是一部揭露纳粹德国反人类罪行并探究生命之坚韧的书。在1944年被送入奥斯维辛二号营——比克瑙灭绝营的数百万大屠杀受害者中,三位刚刚怀孕的年轻女性素不相识,但却同样面对生死未卜、吉凶难料的命运。她们孤独、恐惧,亲人早已命丧纳粹之手,她们决心保住仅有的一切:自己的生命,以及她们腹中尚未降生的婴儿。

《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

[美]戴维·福尔肯弗里克编,赵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讲述了《纽约时报》“头版”新闻诞生背后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涉及采访背后的运作、媒体资金的获取渠道、与其他新媒体的合作模式、新闻的成型过程等,并由此串联起一些深刻影响新闻业格局的大事件。

《吐蕃丝绸之路》

张云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在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间,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然而十分重要的东西文化交流之路——吐蕃丝绸之路。本书以沟通古代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吐蕃丝绸之路为基本线索,揭开途经雪域高原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

《我为何放弃做犹太人》

[以色列]施罗默·桑德著,喇卫国译,中信出版集团

继《虚构的犹太民族》之后,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施罗默·桑德在本书中以兼备动情与学识的书写,颇具胆量地揭露了以色列对“上帝选民”理念与大屠杀苦难的鼓吹,质疑了犹太民族的定义方式,批判了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与现实。而质疑与批判之后,桑德展望了一种超越犹太复国主义的以色列身份认同,一个由坦诚、慷慨的普世原则所指引的未来。

《新的旧世界》

[英]佩里·安德森著,高福进、杨晓玲、杨晓红、陈茂华、刘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综述了欧洲大陆几大核心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缘起、进程和结局;就欧盟三大核心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共同市场形成之政治和文化背景作了详尽分析。还探讨了诸多有关土耳其与塞浦路斯之间相互关联问题的“东方议题”,追溯了自启蒙运动至今的欧洲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同时展望了欧盟的未来前景。

《羊道三部曲》

李娟著,中信出版集团

国内唯一一部描摹“最后的荒野主人”哈萨克民族择水草而居,四季转场的非虚构笔记,也是一部哈萨克民族的时代挽歌。

《音乐与情感》

[美]查尔斯·罗森著,罗逍然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著名钢琴家、文艺批评家查尔斯·罗森谈音乐何以动人心弦的一本书。罗森从乐理出发,结合自身丰富的演奏经验,解释了音乐怎样对人的情感产生波动,什么样的音乐是激发人类情感的音乐。

《战争与社会思想:霍布斯以降》

[德]汉斯·约阿斯、沃尔夫冈·克内布尔著,张志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汉斯·约阿斯被誉为“哈贝马斯之后德国社会学界新一代领军人物”,本书是一部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社会理论史,它突破启蒙运动以来的和平学说框架,重建关于战争的社会理论,在广博的人文视野下,细致梳理了自霍布斯以来的西方思想家是如何讨论国家间的战争与暴力。

《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

谢遐龄著,上海三联书店

全书分社会结构篇和杂论篇两部分,主要论述中国传统社会的架构、演变及其实质,现当代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迁及其意义,中国农村社会架构、价值体系的重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现实意义等。

《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

[以]耶尔·塔米尔著,陶东风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民族主义为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大国霸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力量,但同时带有极端的排外性和种族歧视,这引发了从自由主义角度探索民族主义的学术路径。融合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两种原本对立的意识形态,促进民族主义吸取自由主义理念而变得温和理性。

《作家们》

[美]巴里·吉福德著,晓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巴里·吉福德的戏剧合集,他在这十三部短剧中,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了海明威、加缪、普鲁斯特等文学大家的生活片段,打破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使作家们的思想相互交织与呼应。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