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音乐剧《变身怪医》前,“化身博士”已有过120多个版本

奚牧凉
2017-08-01 14:26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7月28日,中文版音乐剧《变身怪医》于上海大剧院大剧场首演,该剧是1990年首演的百老汇音乐剧《Jekyll and Hyde》的中文版,此后该剧还将在北京、广州演出。对于“变身怪医(化身博士)”这位西方文化史中的经典人物,中国观众或许并不十分了解;其在诞生后的一百多年形象几度流变,至音乐剧《变身怪医》已与史蒂文森的原著小说多有不同,由此,亦可管窥西方文化史在这一百多年中途经的径迹。

7月28日,中文版音乐剧《变身怪医》于上海大剧院大剧场首演。

在这个夏天上映的电影《新木乃伊》中,罗素·克劳饰演了一个仿佛“没头没尾”的角色。不同于阿汤哥饰演的主角,这个神秘角色似乎没有前史和结局,甚至让人看不懂他是好是坏。更令人奇怪的是,聊着聊着,这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就开始“变身”,他一边寻找着仿佛能救命的注射器,一边面目就开始狰狞起来。关于这个角色电影只交代了,他是一名显赫的医生,有着将“邪恶”从这个世界清除的宏伟蓝图,此外在指纹解锁时,他的名字显示为“Jekyll”。

Jekyll医生在《新木乃伊》中只是个配角,对他一头雾水的中国观众不会纠结不放,但西方的明眼观众可能一眼就看出来了,在环球电影公司未来几年准备以木乃伊乃至弗兰肯斯坦、钟楼怪人等“怪物”构建起的“黑暗宇宙”中,Jekyll医生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在各部影片中频繁出现甚至串联剧情的关键人物。其原因,就是因为Jekyll医生与前述的“怪物”一样,也是一位西方文化史中的经典人物。

虽然中国观众对他未必熟悉,但如美国著名小说家奥茨所言,在西方世界中,“即使是从没有读过这部小说的人,即使是从来不读书的人,也可以通过流行文化知晓谁是‘化身博士’”——其中,“化身博士”即是那位在《新木乃伊》中无需多作介绍的Jekyll医生;而“这部小说”,即是“化身博士”这一经典人物的起源,英国著名小说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同名小说《化身博士》(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直译为《杰基尔博士与海德先生奇案》)。

小说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同名小说《化身博士》

小说《金银岛》

在最著名的小说《金银岛》外,《化身博士》也是史蒂文森的一部代表作,1886年该书出版时,6个月内即在英国售出了4万本,在美国则有25万本盗版书。书中的主人公除了Jekyll医生,还有Hyde先生。不同于前者可敬的社会形象,后者行凶作恶,一度在夜间犯下杀人罪。

Jekyll医生与Hyde先生的一系列相关联的线索,引发了Jekyll医生的律师朋友Utterson的怀疑。直到他闯入Jekyll医生的实验室后,真相大白:其实Hyde先生就是由Jekyll医生变身而成,Jekyll医生为此发明了一种变身血清。曾目睹过Hyde先生饮下血清后变回Jekyll医生的Jekyll医生的朋友Lanyon医生,甚至因此惊吓过度而死。但久而久之,Jekyll医生发现自己变身为Hyde先生的过程开始不受自己控制,而他的变身血清也逐渐告罄,新来的试剂又达不到效果。作为一名生化学家的他感到沉重的悲哀,痛定思痛后,Jekyll医生决定用自杀的方式杀掉Hyde。

不知道史蒂文森有没有预料到,《化身博士》在他去世后的这一百多年中,竟广为流传,至今全球已有120多个改编版本出现,包括前述提到的Jekyll医生在《新木乃伊》中的亮相。此外最近首演的中文音乐剧《变身怪医》,其百老汇原版也是音乐剧舞台上一部极为经典的化身博士故事版本,至今已在28个国家地区巡演。

一部名为《变身怪医》的一百多年的岁月,使得化身博士的故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笔者有幸于今年5月底赴韩国蔚山市观看了《Jekyll and Hyde》的英文巡演版,将其剧情与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原著作比,可以发现二者虽然远看仿佛,实则近看迥异。

《Jekyll and Hyde》的英文巡演版

《Jekyll and Hyde》的故事从Jekyll医生的视角讲起,这位医生抱有一项雄伟的科研计划,却得不到他所在医院董事们的支持:他要将人性中的善恶两面剥离开,以此普度众生。科研之路受阻的Jekyll医生不甘罢休,便将发明出的处方用在了自己身上。果然一开始,他成功分化为了两种人格:白天是善良正派的Jekyll医生,晚上则是谋杀道貌岸然的医院董事们的Hyde先生。但久而久之他发现自己对变身失去了控制,这又对他生命中的两个关键女人产生了恶劣影响:他的未婚妻Emma寻他不得不说,在婚礼当日Jekyll医生还突然变身Hyde先生,杀死一名医院董事;而Jekyll医生在妓院认识的失足女Lucy,本将Jekyll医生当作人生知己,却不料一夜Hyde先生兽性大发,将她杀死。自知科研失败的Jekyll医生最终以死谢罪,在自己的婚礼上将自己了结。

比较上述两版化身博士故事,可以看出几点重要差别:首先是《Jekyll and Hyde》多出了Emma与Lucy两位女性配角,使得整个故事变得更为复杂、丰满,Jekyll/Hyde的双重人格也分别与这两位形象各异的女性对位,便于观众理解。其次是故事讲述的视角发生了变化,《化身博士》带有侦探小说色彩的、由外人探寻谁是化身博士的“配角视角”,转为了更为直白的、更便于展示化身博士心路历程的“主角视角”。而最为重要的,还是Jekyll医生变身的缘由有了不同:

在《Jekyll and Hyde》中,Jekyll医生是出于普度众生而铤而走险,以自己为试验品;他成为Hyde先生后,最早谋杀的人也是医院董事、暗地里娈童的伪善神父,某种意义上说整个故事里只有Lucy是他手下的冤魂。而在《化身博士》中,虽然Jekyll医生也表示要净化人类的灵魂,但他表示,“将生活从难以忍受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恶人可自行其是,那善良的孪生兄弟不必出来横加指责”,也就是说Hyde先生的出现,某种意义上是Jekyll医生想要放纵自己心中的恶念,却又不愿自己社会形象受损而生出的“阴谋”,Hyde先生所犯下的暴行是单纯的“纵恶”,不含有“以暴制暴”等可以原谅之处。

也就是说,一百多年后化身博士的这个百老汇音乐剧版本,其实相较于史蒂文森的原著小说有了大幅度的“纯净”,前者将化身博士的邪恶尽量“洗白”,最终便于观众接受这一经典人物以音乐剧这种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商业化艺术形式加以呈现。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追问,史蒂文森当年写作《化身博士》,到底是出于怎样的目的。据说史蒂文森的一位朋友Chantrelle是他的一处灵感来源,此人平日看起来是一名正常的教师,但在1878年他却用鸦片谋杀妻子而被判死刑,人们甚至相信此人还曾在法国和英国犯下更多命案,“用他最喜欢的烤芝士和鸦片,将受害者在晚餐会间毒死”。

史蒂文森本就对人的多重人格很感兴趣,旁听了整场对Chantrelle审判的他应该是从朋友的身上看到了Jekyll医生的影子。此外还有传闻讲,出于一位身患多重人格障碍的读者的建议,史蒂文森曾重写《化身博士》,他将“故事”(story)改写为了“寓言”(allegory)。如果这些传闻确实,那似乎暗示着,史蒂文森在借《化身博士》这个故事表达他对一系列人类问题的思考。

首先显而易见的是,化身博士展现了人性的复杂甚至矛盾,他可能就是多重人格障碍的患者,甚至到现在“Jekyll and Hyde”已在英文中成为了“双重人格”的指代词。要注意到,在《化身博士》中,Hyde先生的邪恶不是具体的邪恶,譬如对不批科研经费的报复,而是动物性的、原始性的、普遍性的邪恶。为此史蒂文森特别在《化身博士》中描写,Jekyll医生变身为Hyde先生的过程,是高大的身躯变得矮小,手上长出厚厚一层黝黑的毛,从人类变成了“类人猿”。有观点认为,“Hyde”与英文“Hide”同音,既取“Hide”的“隐藏”之意,又取其“兽皮”之意。史蒂文森应该是力图揭示,每个人心中都有难以隐藏的邪恶,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论也可称之为“本我”,只不过大多数人将邪恶或主动或被动地压抑了起来,而Hyde先生却选择了将邪恶“解放”。

Hyde先生的对立面Jekyll医生,自然代表了善良,不过在《化身博士》中,这种善良更多是一种维多利亚时代上流社会的行事准则,一种展现给外人的体面形象。Jekyll是一名医生,这自然是出于情节需要,但不仅是为了他可以研制出变身的血清,还因为他要是形象良好、受人尊敬的上流社会人物代表。而他的朋友,比如Lanyon(医生)、Utterson(律师),也都是有头面之人,Utterson更是彼时禁欲主义的人物代表,他会在每晚饭后读一卷枯燥的神学著作,如此他睡觉前才可以“心情坦然舒畅,对上帝的恩德充满感激之情”。可以说时代背景与社会传统共同营造出的“善良”风气,或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营造出的“超我”追求,长期“过于美好”,可惜Jekyll医生的“超我”与“本我”难以调和,无法达成统一的“自我”,最终使他出现了双重人格。

可以看出,相较《Jekyll and Hyde》,《化身博士》的主题更为晦暗,对人性与社会的具体问题谴责更为遒劲,而《Jekyll and Hyde》虽然通过两位出身迥异的女性配角,具体展现出了Jekyll医生和Hyde先生两种人格所对应的社会阶层,但整体而言笔调比较柔和,更着眼于人在善恶矛盾中的挣扎与选择,主题更为普世。一百多年的时间给化身博士这一经典人物留下的印记,使其从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角色,变为了《新木乃伊》中那般、可与“善恶交战者”画上等号的文学乃至文化史的代名词。当然,《化身博士》与《Jekyll and Hyde》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有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正能量结尾,表明创作者更愿意相信或弘扬人性或社会中的善良一面。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在一百多年间,化身博士的形象又是如何从《化身博士》进化到《Jekyll and Hyde》这般的呢?这就必须要提到1887年Thomas Russell Sullivan改编的《Dr. Jekyll and Mr. Hyde》舞台剧版本和1920年John S.Robertson导演的《Dr. Jekyll and Mr. Hyde》无声黑白电影版本了。

1887年舞台剧版基本沿袭了《化身博士》原著的故事,稍有演进的是,Jekyll医生的未婚妻Agnes出现,Hyde先生还杀死了Agnes的父亲。1887年距离史蒂文森的原著出版仅一年,舞台剧版的出现显而易见是为了“抢热点”,以至于在Sullivan的授权改编版本外,1888年还出现了一个未授权的改编版本,两者从美国竞技到英国。相比之下,还是Sullivan的版本更胜一筹,其主演Richard Mansfield巡演至伦敦时,正好赶上剪刀手杰克第一桩命案事发,Mansfield演技过于出色,以至于他一度沾染上了剪刀手杰克的嫌疑。

1908年,化身博士的第一个电影版本在美国出现,此后1912、1913、1920、1931、1941年,30年不到,仅在美国就出现了6部化身博士故事电影(1920年有2部),其中1931年版电影还让饰演化身博士的Fredric March摘得了奥斯卡影帝。

1920年John S.Robertson导演的版本

在这一化身博士故事电影的演进序列中,1920年John S.Robertson导演的版本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随着观众对化身博士故事的熟悉,神秘感消失,此版电影的故事讲述也已彻底改为Jekyll医生的视角,观众开演后不久就看到,他为了剥离善恶、普度众生发明了变身配方;Lucy的原型舞厅女Gina出现,这一角色可能脱胎于此前版本中Hyde先生袭击的孩童,只是在此版电影中Hyde先生还未将Gina杀死;而与音乐剧《Jekyll and Hyde》不相同的是,此版电影仍然保留了Hyde先生杀死未婚妻父亲的情节。

总之,虽然与1990年的百老汇音乐剧版本相比仍然有所出入,但整体上看,1921年版电影已经远离《化身博士》的原著有一定距离了。

随着化身博士故事的改编版本日益增多,这一人物乃至概念也愈发深入人心,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更多文化载体,如电影、电视、动画、图书、广播、音乐、电子游戏,当然还有舞台剧中:在音乐剧《Jekyll and Hyde》首演后一年,即1991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就上演过一版非常忠于《化身博士》原著的作品。此后2010年、2013年、2016年,爱丁堡艺术节和爱丁堡艺穗节也都有化身博士故事上演,其中2013年的版本将变身的Jekyll医生换做了有意突破社会禁忌的女性,2016年的版本则将视角落在了帮助丈夫康复的Jekyll医生妻子身上。

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为化身博士故事大开脑洞者越来越多,化身博士故事的现代版本不胜枚举:例如在1971年的英国电影《Dr.Jekyll and Sister Hyde》(可译为《Jekyll医生与Hyde妹妹》)中,Jekyll医生成为了剪刀手杰克,而他利用妹妹Hyde的身份掩护自己。在1999年的《Dr. Jekyll and Mr. Hyde》电视电影版本中,Jekyll医生又成为了一名整形外科医生,他借助中医草药获得了超能力,以此报复妻子所遭遇的谋杀。

化身博士故事的电视剧现代版本也有不少,如2013年NBC播出的剧集《善恶医生(Do No Harm)》,其剧情与《化身博士》原著相仿,只不过Jekyll和Hyde的名字在剧中被分别改为了Cole和Price;可惜的是,该剧播出仅12集,即被砍掉。

2013年NBC播出的剧集《善恶医生(Do No Harm)》

进一步的,化身博士甚至简化为了一个文化符号,出现在各类文化语境中:如在音乐领域,著名的英国乐队the Who在1968年,就曾为他们酗酒的鼓手Keith Moon发表过一首被称作“可怕的致敬”的歌曲《Dr. Jekyll and Mr. Hyde》,该曲带有迷幻的哥特风格,其中歌词写到(翻译):“当我喝下我的药水我的角色就发生了变化,我的整个意识和身体都重组了,这种奇怪的变身在我身上发生,除了我大家都能看到”。而到近年,如2010年格莱美最佳新人奖得主Zac Brown Band,更是将他们2015年发表的乐队第四张专辑命名为《Jekyll + Hyde》,以表明他们音乐风格的多元。

那么,此次中文版音乐剧的化身博士故事《变身怪医》,会不会再对这位经典人物做全新的解读呢?Jekyll医生和Hyde先生的故事会不会就此拉开全新的篇章?——化身博士的故事说不尽,舞台文本就不再剧透啦。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