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争才④|沈阳推先落户后就业已超十年,聚焦“三高两创”人才

澎湃新闻记者 康宇 实习生 潘露 发自沈阳
2017-08-03 13:06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近段时间,包括成都、武汉、长沙、西安、济南等二线城市纷纷打响新一轮人才争夺战。这些城市先后推出一系列“战略武器”抢人才,其中简化大学生落户条件,提供保障性住房等优惠新政,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都颇具吸引力。

2017年5月13日,辽宁沈阳,“为学子就业铺路 助国企振兴揽才”为主题的辽宁省2017年高校毕业生国企、民企综合招聘会在辽宁的沈阳航天航空大学举行,百余企业提供数千岗位。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人才争夺战中,人才流失问题突出的东北似乎并未掀起太大的水花。

然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辽宁省沈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了解到,早在2005年,沈阳市就提出,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只要愿意到沈阳谋求发展,就可以“先落户后就业”。

此外,为了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需要,也为了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当先锋打头阵,沈阳还在发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2015年9月,沈阳市推出了“盛京人才”战略,把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摆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释放出一系列重大政策利好。

“可以说,沈阳在吸引人才方面,并不缺少优惠政策,甚至是先行者。近两年,我们也在不断推出更优惠的政策,改善人才居住条件,提高补贴标准,吸引人才来沈阳,为城市的发展助力。”沈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开发与市场处处长付勤胜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2005年就推出“先落户,后就业”

今年6月23日,湖北省武汉市正式公布《关于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九大政策涵盖安居、就业、创业、服务多方面。

当天,付勤胜正在武汉出差,为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取经”。让付勤胜感慨的是,武汉市此番推出的一些看上去引人聚焦的“人才新政”,沈阳早在多年之前就已推出。

2005年,沈阳市出台《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中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第二大项“进一步完善、落实毕业生就业政策”第一条就提到,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只要愿意到沈阳市就业,可先办理落户,后找接收单位。

《通知》还提到“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并提出“对项目较好、资金额度不足的小额担保贷款项目,由贷款人申请,贷款规模可突破2万元,最高放宽到5万元;对利用贷款创业,经济效益好,且已按期还款的自主创业人员,如继续申请贷款,且吸纳两名以上下岗失业人员,贷款规模最高扩大到10万元;合伙经营最高为20万元。”

在付勤胜看来,至少在给予人才“先落户后就业”的优惠政策方面,沈阳是走在很多二线城市之前的。此后,沈阳也一直不断更新完善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

2015年,沈阳市政府又出台一则《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份文件提到沈阳拟实施万名大学生就业创业计划,即大力吸引高学历高校毕业生服务沈阳经济发展,着力解决人才安居问题,不断改善人才居住条件,扶持各类各级人才来沈阳就业创业。

“对顶尖人才采取‘一人一议’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对杰出人才给予50万—100万元的购房补贴;对领军人才给予30万—50万元的购房补贴。对于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原籍非本市),其中博士在35周岁以下、硕士在30周岁以下,首次在沈阳就业或自主创业;以及学士在25周岁以下,首次在沈阳自主创业,在沈阳无任何形式自有住房的,就业人员凭签订的劳动合同、缴纳养老保险证明,创业人员凭营业执照、缴税证明等,给予租房补贴。租房补贴标准为博士每月800元、硕士每月400元、学士每月200元,领取租房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租房补贴与沈阳公租房政策不同时享受。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引进1万名博士、5万名硕士、50万名本科毕业生到沈阳就业创业。”

付勤胜认为,上述规定虽然不是“零门槛”的优惠政策,但考虑到沈阳的综合实力,其优惠力度并不小。他对澎湃新闻表示,沈阳并不缺乏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让这些优惠政策如何更好地落地实施,如何惠及更多的人才,才是关键。

在了解到上述优惠政策后,崔颖(化名)开心地表示要好好打听一下如何申请租房补贴和办理落户。今年7月,崔颖拿到了辽宁大学的本科毕业证,目前在沈阳一家传媒公司实习。

崔颖告诉澎湃新闻,她的老家在辽宁大连瓦房店下辖的农村,对她来说,能留在沈阳就业是最为理想的,“虽然可能工资待遇不如一线城市高,但成本投入也相对比较少,去北上广的话,房租贼贵,离家也远。”崔颖也希望,沈阳今后能针对高校毕业生出台更多的优惠补贴政策,“对于像我这样的毕业生,户口和工资待遇肯定是找工作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

推“盛京人才战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除了注重对大学生人才的吸引,正谋求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沈阳,对高端创新人才的需求也大幅上升。澎湃新闻从沈阳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了解到,目前沈阳市“三高两创”人才(高精尖、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及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比较匮乏。

如何吸引集聚各类人才、破解人才外流的困境,构建沈阳市人才发展新的格局,成为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3年8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考察时曾明确指出,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要尽最大力气培养和用好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年轻人成长了,企业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

2015年9月,沈阳市出台了《关于实施“盛京人才”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高地的意见》,致力于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

对此,《沈阳日报》报道称,“沈阳市委、市政府把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摆上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启动实施‘盛京人才’战略,释放一系列重大政策利好,其对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的优惠程度,居于国内副省级城市首位。”

所谓“盛京人才”战略,就是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在关键领域掌握前沿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使沈阳市人才队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今年7月27日,《辽宁日报》报道称,以“盛京人才”战略为核心,沈阳先后制定完成了《沈阳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沈阳市高端外国专家年薪资助实施细则》等22个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逐步形成特色鲜明、操作性强的‘1+X’人才政策体系,逐步打造人才工作、人才载体、人才服务、人才政策、人才数据五大平台,并陆续开展了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资助、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资助、高层次人才创业资助、引博工程和盛京特色人才培养等项目。”

沈阳服务中心楼下。 澎湃新闻记者 康宇 图

为了积极响应沈阳市“盛京人才”战略,沈阳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于今年5月23日,在位于沈阳市浑南区的国际软件园注册成立。

服务中心的副总经理苏婉向澎湃新闻透露,该服务中心历经1年半的时间调研、策划,“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通过对接、培训、调研和服务,力争把沈阳打造成创新创业的聚集高地。”

服务中心成立2个月以来,工作人员集中走访企业,了解企业在人才、技术方面的需求。“我们调研、走访了54家企业,结果显示目前在大数据挖掘、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物联网等领域的高端技术和人才人才比较紧缺。”苏婉说,在了解到企业需求后,下一步,服务中心会有针对性地对接专家资源,促进沈阳本地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

“沈阳‘盛京人才’战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吸引人才手段上刚柔并济,在吸引人才的目标上重实质、轻形式。”苏婉觉得,沈阳目前的吸引人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是非常务实并有吸引力的。

对于引进的高端人才,沈阳市将给予高额的资金资助。其中沈阳市属单位引进1名顶尖人才,会获得1000万元资金资助,对于顶尖人才和团队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最高可获得1亿元项目资助。对沈阳市属单位引进的杰出人才,给予100万—500万元资金资助。

“两大利好”为后发优势蓄力

“在吸引人才方面,我觉得,沈阳的后发优势还是很大的。”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沈阳人力资源行业协会副会长、沈阳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原局长孟庆伟对澎湃新闻如是说。

之所以这么讲,孟庆伟认为沈阳吸引人才还有几个“利好”因素。

“第一个就是辽宁自贸试验区的成立,会内推沈阳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就会给人才带来很大的空间。”

今年3月底,沈阳市公布了《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首批政策清单》(以下简称“《政策清单》”),其中,一个引人瞩目的政策就是人才激励制度。沈阳的《政策清单》显示,将实施人才回归计划,出台高层次创新人才财政补贴政策。

孟庆伟所说的第二个“利好”,是指沈阳刚刚获批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特大城市。

“什么叫特大城市?人口要超过500万的。人的聚集就会带来流量的经济,带来的空间和利好就体现在就业的机遇和变化上。我觉得获批特大城市的潜在影响就是服务业的可发展、可开发都是巨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也给来沈阳的人才进行创新创业带来非常好的机会。”

此外,孟庆伟也提到,沈阳作为一个制造业比较集中的城市,正在着力转型。而这意味着,沈阳会出现新的业态。孟庆伟很看好包括工业设计、农业策划、服务业改造等领域的自由工作者未来的发展。

孟庆伟觉得,一个城市推出任何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能体现出市场导向,沈阳目前对“三高两创”人才的需求加大,也受市场导向影响,折射出的是沈阳城市转型的需要。

    责任编辑:李敏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