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解决“游客扔垃圾”:清华北大不妨把自己当试验田

澎湃特约评论员 王昱
2017-08-08 09:0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2017年7年15日下午,进入暑假季的北京,清华、北大成了旅游热点,众多游客排成长队顶着烈日等候进入校园。 视觉中国 图

对国内著名高校而言,游客爆满早已成假期常景。今年也不例外。近日,“清华北大凌晨排队、校园内垃圾遍地”的新闻再次见诸媒体。

一个值得玩味的舆论细节是,每当有类似的现象进入了公众视野,与之相伴的一定是关于素质的唏嘘,人们习惯于将这种失范归结为“游客素质低下”。

表面上说,乱扔垃圾背后的确是个人素质和社会公德的双重缺失。但往深里想,如此归咎也不尽合理。如果我们将目光稍稍放远一些,不难发现,“清华北大”不过是公众素质秀场当中的两小站,“爱乱扔垃圾”是一直与国人出游相伴的群体肖像,景区高校概莫能外。

其实,一切在公共空间不妥的举止,看似是素质不过关,但本质上还是制度层面的弊病所致——没有哪个群体天生自带高素质的基因,天生就懂得遵守公共秩序,天生就知道维护环境整洁。所谓素质、所谓集体人格,都是在与公共规则的接触中慢慢磨合出来的。更准确地说,是在接受惩罚、为行为付出代价的痛感中磨合出来的。

随地丢垃圾看似是个简单随意的肢体动作,其实也经过了理性的利弊权衡——人们必须要考虑做出这种举动的后果、受惩罚的可能性、严重程度,并拿为此支付的成本和随手一扔所带来的快感进行比较。如果一番权衡后,答案是没什么事,不必承担什么负面后果,就会给人们心里植入一种长久的安全感,演化成日常的习惯。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曝出“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在古迹上刻画”等不雅行为,就抡起网络大棒,进行声势浩大的道德讨伐,只能宣泄一通不满情绪,并不会对状况的改良有所助益。因为道德、素质的抽象性,决定了人们无法直接向它动手,容易让垃圾困境止于抱怨。

解决“总爱乱扔垃圾”的难题,寄望于道德自觉、自省自律,指望着大学静穆严肃的特殊属性让前来瞻仰知识的游客有所收敛,都不如寄望于规则靠谱。没有相应的惩罚机制守护底线,在校园里竖多少个“注意文明、注意素质”的口号牌子都是徒劳。就像当年胡适所说:“如果人人讲规则,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素质,则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社会。”

说教百次,不如惩罚一次。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在新加坡、德国等地,随手一丢的结果是合人民币高达万元的罚款。而且随着犯错次数的增多,罚金成倍增长。我想,令人咋舌的数字可能比多少苦口婆心的道德劝解都有震慑力。相比于徒劳地叹息“行人的素质怎么这么差”,开出罚单的铁腕治法更能彰显管理者对不文明现象宣战的决心。

对于一所大学而言,选择“开门迎客”,不单单意味着登记入校一个孤立的环节,还意味着游客管理、秩序维护、违规处置等一整套完备的制度设计,必要时,应该寻求市容执法部门的配合。

面对“游客素质”这一难题,担负着社会智库角色的高校,就不妨拿自身困境当做试验田,把注意力从怨声载道中转移到实际的规则制定与执行中,在展示校舍、花草、历史的同时,展示出顶尖学府该有的管理水平。这不仅是象牙塔智慧的外化与实践,更是在垃圾裹挟下的自我保护、自我净化。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