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观察|如果静海也有“朝阳大妈”,传销还会难治吗?

澎湃特约评论员 胡印斌
2017-08-08 18:2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传销肆虐近20年的天津静海,决心要用20天时间彻底打掉传销团伙,打不净,不罢手、不收兵。

这样斩钉截铁的表态,当然让人振奋。多少年来,一茬又一茬青年深陷静海泥淖,有苦说不出,说出来还会被人嘲笑。这一回,因为大学生李文星的死,以往稳如磐石的盖子开始松动,这才开始纷纷吐槽,将过往的经历晾晒出来,作为谈资也好,向媒体爆料也罢,总之,聊备一格。

纷纷扰扰中,不少人纳闷,不是说天津打击非法传销的力度一直很大吗?何以愈治愈烈?今年7月4日,天津静海区官方在回应网民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求助时也表示,今年以来,区有关部门已组织开展打传行动93次,出动执法人员1334人次,排查传销窝点194处次,解救被骗传销人员34名,遣送传销人员349人次,遣散传销人员446人次,收缴传销窝点内生活物品62车。

数据很好看,但好看的数据并不必然意味着治理的效率。在静海,多年来已成定势的运动式执法套路,使得非法传销也与打击行动实现了同步并轨,甚至形成了某种诡异的默契,就像“猫鼠游戏”一样,彼此心照不宣。你来我走,你打我避,风头过后,一切恢复旧观,乃至变本加厉。

不是说有关部门不该采取凌厉的打击态势,而是说,对于传销的打击如果一味坚执于轰轰烈烈、浩浩荡荡,则实际效果并不明显,非但不可能去根,某种程度上说,“声势浩大”的下乡入户行动本身,几乎等同于通风报信。

这是因为,经历了漫长时间的缠绕、渗透、濡染,非法传销已经在静海落地生根,成为当地见惯不怪、习以为常的生活常态。仅仅靠着“声势浩大”的清理行动,不可能扫荡干净。

当地村民的闲置房屋,租给传销人员要比一般租户租金高好几倍;当地小商店的生意,要靠海量的外来人口照顾;当地出租车行业,要靠来来往往的人流维持生计;最不济的,村民还可以蒸几锅馒头,以一个1块钱的价格卖给传销人员。流风所及,有骗人来搞传销的,就有人以有偿“捞人”为业的,一万五“捞”一个人,这还是“友情价”……

可以说,当传销已经像楔子一样,深深楔入当地民众的生活,并成为其生计支撑、利益来源时,实际上,传销组织者与民众已经形成某种“共谋”机制、利益共生链条,从而对政府的打击行动产生反制。

这既是非法传销在静海肆虐多年的肥沃土壤,也是政府治理劳而无功的深层原因。

这其中,民众表现出来的逐利性,并非关键制约因素,更多是一种久而久之的惯性作用,既然可以从中找到商机,发点小财,则不妨闷头发财。而基层组织的麻木、失灵,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既然老百姓都知道,则基层组织怎么可能不知情?这实际上呈现的是一种组织性、大面积的基层治理溃败。反过来,也加剧了民众的默不作声——正如有网友说,这个时候要有“朝阳大妈”在就好了。

因此,眼下的急务当然是铲除传销,而从长远看,还应该从激活基层组织入手,使之真正发挥毛细血管的作用,做好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守望者。不然,上边声势再大,也不过是“雨过地皮湿”。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