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医学副教授命丧保健品,让其他老人如何招架?

澎湃特约评论员 李勤余
2017-08-09 07:2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杭州某大学医学专业退休副教家的卧室里堆放的部分保健品。蒋大伟 图

伪劣保健品的危害,大家心知肚明。无良商家掌握老人欲延年益寿的心理,诱骗其购买大量并无多少实效的保健品,套路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在我们的惯常印象中,老人之所以被骗,与其缺乏医学常识不无关系。如果当事老人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当可明辨是非,不至中招。

事实偏偏并非如此。据媒体报道,一位杭州某大学医学专业退休副教授花了4000元购买保健品,回家后觉得商品跟宣传相去甚远。8月3日下午,他提着保健品找商家退货,未料却离奇死亡。

尽管目前尚不能断言保健品公司应对老人之死负何等责任,但依据家人的描述,这位退休副教授在保健品上花了不少冤枉钱,却毋庸置疑:这位老人近年来“每周都要参加好几个保健品、养生健康讲座”,几乎成了“唯一爱好”。医学专业退休副教授,为何也深陷保健品陷阱,甚至连命都搭了进去?

众所周知,保健品并非药品,但同样强调“疗效”。如何体现“疗效”呢?许多保健品超剂量生产、非法添加激素、止痛药、降压药,完成可能造成药到病除的假象。拿这位退休副教授所购买的保健品来说,其并非虫草,但又含有虫草成分,如何界定就成了个难题。沉迷于保健品神话的老人往往还不止服用一种,到底哪种有作用,哪种又起了负作用,更是一笔糊涂账。

不仅如此,保健品公司还有后手。高级知识分子从岗位上退下来,心理落差大,保健品公司对此了若指掌,对老人进行追捧,使其乖乖从口袋里掏钱。据退休副教授的家属反映,现场那些工作人员轮番轰炸,根本不给老人思考的时间。更有甚者,部分保健品公司的员工假借关心老人,与之建立亲密关系,再将药品成功推销,美其名曰“人情往来”。看来老人纵有医学知识,在黑心商家的糖衣炮弹面前,同样难以招架。

以此而论,比起传销的穷凶极恶来,保健品推销游走在灰色空间,被界定的难度显然更大。一些不法商家为老人举办健康讲座,时不时送上各类小礼物,讨得他们的欢心。两三次之后,商家开始推销产品,最终总会有不少老人被说服,心甘情愿掏钱。商家套路中的险恶用心,人所共知,可它们又能以“愿者上钩”为幌子,金蝉脱壳。

统计年报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共有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2440件。但出现在市场上的保健品数量显然远超于此。可以想见,为数众多的保健品必然是非法产品。保健食品广告主要由工商部门管理审查,发布前与食品卫生部门无关;广告发布后,卫生部门有权抽查,但执法权在工商部门,消费者协会则主要处理投诉,多头管理使得不法企业有机可乘。

自己走着进去,被人抬着出来……这位医学专业退休副教授的悲剧可能属于极端个案,却隐喻着缺乏监管的保健品市场的乱象和危害。为给老人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治理保健品市场势在必行。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