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逸思|别夸大暗网能量,恐怖主义最大的仰仗是各国管辖权之争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沈逸
2017-08-09 13:55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开栏语】:互联网技术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成为国家安全和国际政治中无法忽视的重要主题。而由此衍生的网络安全问题,不仅关乎个人,也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国家间关系。澎湃新闻“外交学人”今起推出的专栏“逸思”,邀请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沈逸副教授主笔,两周一期,聚焦网络信息安全,从互联网维度思考大国关系。

我们熟悉的网络空间,源自信息技术革命;这一革命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标志,是互联网的发明和普及;网络空间以及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行动,一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网络空间产生之前的活动那样,包括了三个部分:可以很容易被发现和察觉的公开部分;具有较强私密属性的部分;以及所谓地下世界。在网络空间,对应的概念就是所谓的表面网(surface web)、深网(deep web)以及暗网(Dark web)。此前伴随着美国联邦调查局对丝路、阿尔法湾等暗网的打击,暗网成为了时髦的术语,基于某些建立在技术认知基础上的误区,以及传播中的煽情需要,暗网和深网的概念被混淆了,而且还把公认的威胁,即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为代表的新型恐怖主义对网络的利用,与深网、暗网等连接在一起。这当然可以写出不错的新闻故事,但对于解决问题来说,可能会起到反效果,所以今天就来说一说那些事儿,还有那些没有的事儿。

暗网并非法外之地

表面网、深网和暗网的区别需要首先明确:整个网络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表面网,就是可以通过公开常用的搜索引擎直接搜到的部分;另一部分叫深网,就是没法通过公开常用的搜索引擎搜索到的部分;所以我们日常使用QQ、微信,通过淘宝购买的支付记录,银行转账记录,工业控制系统传递的数据等等,都是深网的一部分。在深网的深处,或者说,作为深网的一个子集,有一部分网络是需要使用特殊的浏览器,比如Tor,才能访问的,这被称为暗网。暗网的意思是这部分网络使用了比较特殊的洋葱路由,大概意思是像洋葱一样,一层又一层的皮套在外面,掩护了真正访问地址等信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匿名的访问,比较难追踪相关用户的真实信息。暗网本身是深网的一小部分;使用暗网的基本是不想被政府追踪到真实信息的那些用户,其中跨国犯罪组织和一些不能暴露在阳光下的东西,在暗网上确实比较多。

暗网不是一个真实意义上的法外之地,只是相对而言,要破解和追踪的难度比较高一些。2014年12月,在名为“Playpen”的案件侦破过程中,美国FBI就成功的利用了Tor以及火狐浏览器的某些漏洞,入侵并且破解一个儿童色情的暗网。此事后来在美国引发了电子前沿基金会EFF和火狐浏览器生产商Mozila的强烈不满,认为FBI这种入侵暗网的技术能力严重威胁到了个人隐私和用户安全。

这事儿除了告诉我们暗网本身并非坚不可摧之外,还有助于我们认清暗网的由来以及背后的逻辑:暗网至少在最初的时候可以是看成强烈关注个人隐私,并且完全不希望被政府监控个人网络行为的一部分个体搞出来的匿名网络。这些个体构成复杂,有跨国犯罪的,如被抓的“丝绸之路”以及阿尔法湾;有极端的无政府主义者和反抗权威的,如阿桑奇以及他搞的维基解密;也有西方政府养着或者有关的那批在本国搞颜色革命的,事实上Tor这个现在谈暗网就必须谈及的东西最早就是美国海军实验室倒腾出来的东西。

恐怖主义上暗网如同“锦衣夜行

用暗网和恐怖主义连在一起上网搜,基本上最多的就是在2015年,当时说的是两件事:一个是说IS开始在暗网上有了一个宣传站点,传播暴恐视频;另一个是说IS用比特币筹集资金。当然另一条消息是美国的网军也已经开始在暗网上打击IS的这些行动。

从实际情况看,IS更加倾向于在表面网的部分,即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恐怖信息和暴恐视频,这是由网络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大量的网民聚集在表面网,折腾深网去传暴恐视频,安全是安全了,从恐怖主义要达到的效果看,多少有点锦衣夜行的意思,没啥效果;在打击和反打击方面,对恐怖主义来说,最大的仰仗,是各国在管辖权上的争议,以及不同国家在能力上的差异,而不是暗网的匿名属性,至少匿名属性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暗网对恐怖主义的实质性贡献也远比预期的要低。事实上,根据斯诺登披露的美国国家安全局(NSA)Xkeyscore项目,任何从网上下载Tor软件用于暗网接入的用户,都可能成为NSA监控的对象,虽然这种监控未必直接能找到下载和使用者是谁,但至少说明了暗网不是想当然的恐怖主义的天堂。

网络恐怖主义和暗网其实并不是很适合放在一起讨论的,恐怖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更多的是依靠国家之间无法达成有效合作的缺陷,以及由此带来的事实上的三不管交叉区。这种合作的缺陷,包括国家在恐怖主义认定标准上的差异,对打击和利用恐怖主义的不同标准,以及对各种所谓利弊得失的权衡等等。比如,对美国来说,他宁愿承担IS等组织在推特上传播暴恐内容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愿意认同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对网络恐怖主义的定义,同时也不愿意让美国公司完全配合其他国家的反恐要求去删除特定内容的信息,或者阻断其传播。这些争议、矛盾和摩擦,主要发生在表面网上,与所谓的暗网关系并不大。

网络反恐,包括治理在网络空间的极端主义的传播,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不应该成为过度渲染暗网能量及其构成的威胁的理由。深刻认识其内涵,恰如其分的评价其危害,准确理解恐怖主义利用网络的关键点,进而积极推进有效的国际协作,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作者系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