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观察|为什么谈论不正经的奶奶庙如同谈论“皇帝的新衣”

澎湃特约评论员 韩浩月
2017-08-09 15:3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2017年8月9日,河北易县奶奶庙。

河北易县奶奶庙,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在读博士徐腾的“推广”下火了,不知道这个周末奶奶庙的游客会不会更多一些。奶奶庙能“火”,和徐腾充满幽默感的“包装”有关,也和它满足了网民的猎奇心理有关,当然,细细地琢磨下去,也与奶奶庙所处的文化地带有关——这个地带是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撕裂部分,仍然在持续地扩大。

徐腾本人在评价奶奶庙时,嬉笑的态度之下,其实还藏着一点小心翼翼。他在用词方面是斟酌的,有着一份属于知识分子的稳妥。但徐腾使用“民间文化”与“经典文化”的说法,来为奶奶庙寻找安身立命的存在理由,其实是挺牵强的。先行制造对立感,又去解释两种文化之间的联系,并没法让奶奶庙保持其信仰价值不变。其实没必要这么拐弯抹角,完全可以开诚布公地说出,奶奶庙已经与民间文化没有太大关系。

一些民俗文化研究者在接受采访时,也一本正经地为奶奶庙寻找“文化渊源”,这种与“民间文化”强行搭车的言论,并不足以帮奶奶庙在民间文化中找到一个专属位置,并心安理得地持续旺盛的香火。苛刻一点说,现在的奶奶庙早已脱离了它初建时的样貌、失去了承载信众朴素愿望的功能,成为一个充满怪力乱神的荒诞所在。它不再是一个与信仰有关的场所,如果非得寻找它的精神气场,或可从天津静海、河北燕郊的传销窝点那里找到共同点。

信仰的功利化,使得一些人的朝拜、磕头、上香、祈祷变得像个笑话,官员四处求神拜佛,只愿在贪赃枉法的路上不被纪检部门发现,民间盛行的放生求福经常因为选择了不合适的放生方式结果变成了杀生。中国的寺庙里充满了急功近利的跪拜者,也难怪许多寺庙变成了“收费站”,和尚偶尔也会客串一下敲诈勒索者的绿林好汉形象。

承包一个地方,建个庙就可以坐地起价、收费要钱,缺哪个神仙随便造……如今的奶奶庙,没有了正规庙宇的严肃与神圣。它在观感上变得亲民化,甚至降低了求神拜佛的门槛,让老百姓也能消费得起,只会强化它的虚伪本质。

奶奶庙的乱象丛生,比起消费这座奶奶庙,恐怕更应该谈论的是它的管理问题,它的建筑规划、消防安全、以及“商户”的经营规范等,都需要有人介入。借着“民间文化”这张牌当掩护,奶奶庙已经变成了杂乱无章的大杂院。

作家马伯庸曾在微博上讲述过河北衡水一个“神一般的博物馆”,那篇刷屏文章和奶奶庙的传播方式几乎一模一样,博物馆的藏品充满各种时代穿越,足以毁掉参观者的大脑与三观。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完全没有文化常识、充满赝品和伪劣仿制品的假博物馆。但就是这么一座假博物馆,也在堂而皇之地打“民间文化”牌,来糊弄那些“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传播一些荒谬的历史文化知识。

民间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共存状况,一直到现在都很普遍,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糟粕的市场总是在不停地萎缩,真正有活力的民间文化,是可以附着于剧烈的时代变化当中,不被湮没甚至焕发更强生机的。奶奶庙连民间文化的糟粕都算不上,只能看到人工的设定、人为的算计和令人哭笑不得的荒诞。它后期被附加的那部分构成,有足够成立的理由将其拆除。现在大家谈论奶奶庙如同谈论“皇帝的新衣”,之所以不愿意说破,恐怕还是某种消费心理在作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