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江网:对呼和浩特“土洋结合”的店名翻译不能一笑而过

唐蕾/长江网
2017-08-16 11:30
舆论场 >
字号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海东路的门牌上不经意间发现了几个有趣的英文翻译!饸烙面(mixed noodles)、剪中剪(cutcut)、上都牛羊肉(all of them are beef and button)......(8月14日 澎湃新闻网)

当这些店名被神翻译之后呈现到大家的面前时,可能没有人是能够忍住不笑的。身为国人的我们可以大声调侃、尽情欢笑,但是,如果你的身边是一位国际友人,遭遇这一幕,可能你就会有挖地三尺,把头埋进去的冲动,这不是我们在“创造”,而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落后的表现,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更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店名,是一家店铺的名称,首先,店名要和店铺所处行业相协调;其次,店名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第三,店名要有自己的特点,或高雅,或通俗,或新颖;最后,一个好的店名还要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便于流传。这些都是店名的特征,可是它也不是店家能够随意为之的,任何的行为都应该有它的准则需要去遵循。

店名通常都被制作于相对显眼的招牌上,来吸引顾客,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开放,也有很多外国友人到中国来旅游、工作、学习、甚至是生活,于是,在国内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展现出国际化的景象,所以,这些在广告牌上标上英文字母,一点也不稀奇。

可是,问题就在于,这些英文翻译显得太过接地气,“土洋结合”的痕迹太明显,不仅对一些专有名词没有固定说法,还一会英语、一会拼音的拼凑,毫无语法和章节可言,我们或许能看懂,可在真正需要看这些字母的国际友人眼里,那就真是一个笑话了,这不符合一个大国的形象。

所以,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对店名神翻译不能一笑置之,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出管理规范来整治一下满街的不规范招牌。虽然店名是店主的个人行为,但是在用语是否规范、得体等方面,行政主管部门是可以、也应该要负起管理责任的,坚决不能让这些“伪翻译”“假国际化”的招牌损坏了城市形象。

店家招牌附上店名的英文翻译,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这也是中国走向国际化的一个必经过程,但是,这个翻译也必须展现出高水平,才能符合城市形象。

(原标题为《对不规范英文翻译店名不能一笑而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