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情聚八方 心牵九寨 ——记九寨沟地震气象应急保障服务

2017-08-16 12: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国气象报特派记者 段昊书 黄彬 王焱 通讯员 程卫疆 李萍

  8月8日21时18分,导游余文超正带领团里的游客在四川九寨沟漳扎镇观看《九寨千古情》晚会。当时,演出进入“大爱无疆”章节的高潮部分。在声光电等技术配合中,舞台重现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的场面。眼前的山崩地裂场景让观众惊呆了。

  同一时间,40多公里外的九寨沟县城,参加工作仅一年的张爱梅在气象台值班室专注地修改着自己的转正报告。等这份报告被批准,她就是一名正式的气象预报员了。

  还是这一时刻,600公里外的成都,四川省气象台预报员周长春在家中看着摇篮里熟睡的双胞胎。这一天是忙碌的,当天凌晨,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发生泥石流灾害。救援工作还在进行,预报员的心始终揪着。

  而一分钟后,他们再次体会了分别发生在9年前、4年前的汶川地震、芦山地震袭来的那种感觉……也是从这一刻起,从四川到全国各地,人们行动起来,爱心再次聚集。这当中,有那么一份关切,来自气象部门。

  行动:八方支援 保障震后救援

  8月8日那天,九寨沟全县接纳游客接近6万人,进入景区的人数接近景区接待能力上限。由于夜间山路难行,景区通常在18时左右清场,不少游客会返回40多公里外的县城住宿,还有一部分人会住在景区入口附近的漳扎镇。余文超事后回想,如果地震发生在白天,游客集中于沟内,后果将不堪设想。

  那晚,3000多名游客在漳扎镇观看了《九寨千古情》。演员小刘当天饰演一位汶川地震中的救援人员。“舞台突然剧烈震动,我觉得不对,便大喊‘地震了’。可观众起初都以为是舞台特效,谁也没动。”

  很快,舞台上方有砖石掉落,人们才相信真的地震了。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8月8日21时19分,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

  地震发生时,九寨沟县城的震感也很剧烈。张爱梅感到脚下的楼板像鼓面一样跳了几下,随即,值班室的灯全灭了。她的第一反应是山体滑坡砸坏了供电站,但随后袭来的眩晕感让她明白,又地震了!

  九寨沟地震的消息很快传到数千公里之外,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地震发生半小时后,正在吉林检查汛期气象工作的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雅鸣第一时间致电四川省气象局负责人,了解地震影响和天气情况,慰问震区气象干部职工,要求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全力以赴做好救援气象保障服务;正在湖南调研的副局长宇如聪改变行程赶赴四川,抵达成都后便带领专家工作组进入震区;副局长矫梅燕深夜组织中央气象台与震区气象部门会商,震后1小时内,首份气象专报就制作完成并发布。

  那一晚,四川省气象局局长彭广是在车上度过的。当天,他正在广元市调研。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尹力决定9日5时从成都乘专机进入震区。广元距离成都有280多公里。星夜奔驰,彭广最终成功搭上了专机,又随省领导在九寨沟黄龙机场转乘直升机,第一时间进入震中。

  地震刚一发生,有过芦山地震现场气象服务保障经验的周长春就在QQ群里对同事们说,自己可能又要动身了。9日0时,四川省气象局启动最高级别的地震灾害气象服务一级应急响应。天刚蒙蒙亮,周长春与另外三名同事组成的救援应急服务小分队便奔赴震区。

  此时,九寨沟县气象局局长蒋建强带着一台移动应急气象站,沿着不断有山石滚落的“生命之路”,一路“逆行”至九寨沟沟口;同样连夜出发的阿坝州气象局局长陶建则被堵在了距离震中100多公里的路上。“走也要走进去!”他说。

  在北京,国家气象中心增设领班和首席岗,首席预报员孙军和副首席预报员孔期紧急奔赴四川支援;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启动“风云二号”F星区域加密观测;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第一时间制作发布震区周边公路天气实况和气象预报图。

  正应了那句老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底气:能力提升 确保临危不乱

  震后第二天,余文超和他带的游客均已安全撤出震区。此时,却有坏消息传来,还有十多人被困在沟里。“听说他们大多是当地做小生意的村民,夏天有时会在沟里留宿。地震后山路都断了,夜间气温只有五六摄氏度。即便没有受伤,物资短缺也会让他们的处境非常危险。”余文超。

  9日下午,救援直升机在九寨沟熊猫海附近发现了这批被困群众。然而,当天沟里的风非常大,直升机几经盘旋都无法降落,只能空投了一些食物。

  “天气条件究竟怎么样?风多大,有没有雷电活动?就要震区的、就要熊猫海周边的(信息)!”前线指挥部的需求很快传到了气象部门。四川省气象台台长冯汉中立即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判。这次,他感到“手头有粮,心里不慌”。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冯汉中和同事们就意识到,想要做好重大灾害救援气象保障服务,就必须把预报精细到灾害点上。从那时起,四川气象部门就在精细化格点预报上下功夫。2016年5月,四川省精细化格点预报平台试运行;2017年6月,该平台正式运行。与9年前震区天气预报只能精细到大、中、小雨相比,这次,每3小时更新的降雨预报精细到了毫米量级。

  随着我国研发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新一代现代化人机交互气象信息处理和预报制作系统等在四川实现本地化应用,四川气象部门获取各类资料更为便捷,平均耗时比2008年缩短了一半以上;区域雷电灾害潜势、强对流等资料得到更广泛应用,可获取的气象卫星资料更新频次明显增加;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的应用,也在小尺度降雨的捕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气象预报的结论,救援直升机在10日上午再次出发,展开生命大营救。“那时天气比较好,风力风向都有利于救援。”参与救援的西林凤腾通用航空公司机长曾宏回忆说。

  但意外情况又出现了,熊猫海的那批群众“失踪”了!经过空中和地面救援队的共同搜索,终于在箭竹海附近找到了他们。与此同时,气象保障工作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在前线的周长春等预报员判断,15时至17时,震中将出现一次降雨,这一关键信息迅速传递至前线指挥部。

  适宜空中营救的“窗口时间”越来越短,尽管没有找到完全合适的起降点,也必须冒险一试了!曾宏驾驶飞机稳稳降落。在10日15时之前,这批被困近40个小时的群众全部被安全转移。得到消息后,在县气象局的周长春与张爱梅对视了一眼,两人疲惫的脸上挂满了欣慰。

  事实上,这支能打硬仗的“气象川军”正是在包括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在内的多次灾害应急保障服务中千锤百炼而来的。

  彭广介绍,在2009年底,四川气象部门与地震部门就建立了紧急联动机制,约定一旦出现5级以上地震,机制自动启动,不用地震部门通知,气象部门就开始制作震区天气预报信息。这正是从汶川地震中总结出的经验。当年,地震发生后,电话根本打不出来,双方无法对接。如今,气象服务可赶在需求提出之前。

  今年入汛前,四川气象部门进行了一级应急响应的演练。这次演练不设台本、不走过场,完全“真刀实战”。此次地震发生后,九寨沟全县通信一度中断,县气象局立即启用北斗传输应急系统,确保一次预报没有漏发、一份资料没有漏传;停电期间,为保障发电机运转,蒋建强派人到加油站,硬是“求”回了两桶柴油。在阿坝州,移动雷达车第一时间出发,开上海拔3600多米的弓杠岭,加强震区监测。一切都井然有序。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心中有底气,方能临危不乱。

  传承:坚守一线 展示川军本色

  蜀道难,怎挡冲锋在前的责任信念;蜀道险,难撼吃苦在前的无私奉献。

  进入震区后的48小时,彭广几乎没有离开沟口前线指挥部。这里距离震中只有十多公里,余震不断,山上不时冒起巨石崩落的灰烟。最危险的一次,一块巨石从山上滚下,就落在气象局车辆前方几十米处。

  实在太累了,彭广就从皮卡车里抽出坐垫,铺在草地上,躺着眯上几十分钟。

  同样没怎么合过眼的还有陶建和蒋建强。特别是蒋建强,此次进入震中的“资格”,是他向县里领导“争”来的。地震发生后,九寨沟县委、县政府最初部署一线救援保障工作时,没有将气象工作纳入其中,蒋建强这可急了眼:“过去就有血的教训,地震本身造成的伤亡并不大,但降雨等天气诱发的次生灾害会带来更大损失。这种时候,我必须站出来。”

  于是,地震发生后还不到一天,四川省、州、县气象部门的三位“一把手”齐聚震中。

  “在一线”,对救援气象保障服务来说,是责任也是需求。曾参与过舟曲泥石流、巴基斯坦洪灾等国内外多次灾害救援工作的中国救援队队员冯海峰说,像九寨沟这种环境,局地小气候非常特殊,翻一座山、越一道沟,可能就是“一面晴天一面雨”;山里天气变化也快,需要短临预报信息。

  陶建说,把移动气象观测站、应急雷达站架设在震中,就是要尽最大可能弥补常规监测预报网络的不足,尽可能满足救援工作的需求。

  在海拔3600多米的弓杠岭上,阿坝州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龚利明和同事们一直坚守到最后。9日上午,他们把雷达车开上山顶,随后又架设起一台移动气象观测站。自此,预报员有了一双从高处俯瞰震中风云的“眼睛”。

  然而,在山顶,他们只能在帐篷里露营。且不说夜间寒冷,单是高原反应就让人整夜头痛难眠。龚利明说,虽然已参加过汶川、芦山两次地震救援服务保障,但这次,是他站得“最高”的一次。

  要奉献就会有牺牲。此前在芦山,周长春在应急车里住了十天,每晚都要忍受发电机的轰鸣声。这次工作条件虽好一些,但他的“身份”却有了变化。家中那对孩子还不足8个月大,这一走,一切都得由妻子承担。好在妻子也从事气象工作,理解他的不易,给了足够支持。

  相似的一幕也发生在九寨沟县气象局。还有不到半年就要退休的老预报员赵国芳原本在家休假。半个月前小孙子诞生,她刚刚当上奶奶。地震发生后,赵国芳毅然放弃假期,回来帮助局里的年轻人,站好自己的最后一班岗。

  冯汉中说,与汶川地震时相比,四川气象部门的队伍在壮大、力量在充实。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团队能否继承汶川、芦山服务保障中淬炼的气象精神,恰恰需要老一辈气象工作者言传身教。

  当人在外地的父母焦急地打来电话,张爱梅说:“妈,没事儿,我不怕。我们局长都在第一线呢!”

  正是由于这些付出,此次地震救援气象保障服务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参与救援各单位的充分肯定。“气象服务非常及时、到位,短临天气预报非常精准,对我们成功进行人员搜救来说太重要了。”冯海峰说。

  望着依旧巍峨雄奇的岷山山脉,余文超感慨,地震或许改变了一方景色,但本就是地质活动所形成的九寨沟,却是带不走的。正如近年来一次次自然灾害,永远吓不倒巴蜀大地上生活与劳动着的人民。

  有一种坚强叫做四川,有一份关切来自气象。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责任编辑:小雨

七天天气预报看这里!!!-----链接地址:http://3g.zgqxb.com.cn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