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图书馆藏书流失,别等到成了新闻才想到查漏补缺

澎湃特约评论员 黄帅
2017-08-16 14:2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我在旧书市场上淘书时,经常看到一些旧书贴有“XX图书馆/学校图书室”的印记。或许很多人都有过跟我一样的经历,但因为多数旧书并非稀缺、珍贵书籍,也就没怎么引起注意。据澎湃新闻报道,上海市杨浦区、松江区两家区级图书馆的部分图书外流至旧书网,其中不乏珍本图书,这就必须引起重视了。

从曝光的信息看,一批来自松江区图书馆的大部头工具书也出现在旧书网上,且价格不菲。例如,一套《册府元龟》共12册,售价1888元;另一套精装16开《古今图书集成》全82册,售价为18000元,该套书籍被标注的上架时间为2017年5月9日,品相为八五品,库存1件。《古今图书集成》的馆藏条码,与松江区图书馆的信息相吻合。

媒体曝光图书馆藏书流出现象,此前已有先例。2013年12月,在青岛的一次古籍善本拍卖会上,竟出现了《甘肃全省新通志》,书上明确印有“甘肃省图书馆藏书”印章和图书编号。2014年5月,石家庄旧货市场的地摊上,出现了大量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藏书,一度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此类事件发生后,鉴于媒体关注和舆论追问,图书馆方面不得不公开声明,祭出管理不善和查漏补缺等自责言论。但是,不能出现“现象级问题”才后悔过失,有些藏书本身印数极少,甚至是馆藏孤本,流失后也很难追回,其损失是不言而喻的。

加强图书馆各类规章制度建设是必要的。但在此之前,得先搞清一个问题:藏书剔旧和流失的区别。人们在旧书市场、旧书网上看到的一些有藏书标记的书,也未必是不正当途径流失的,可能是图书馆剔旧后,一些书流转到了市面上。什么样的书可剔旧?一般来说,内容陈旧,丧失使用价值的书刊,破损、不能继续使用的书刊,以及复本过多的书刊,可能会被图书馆定期清理。但剔旧过程,有十分严格的流程和专业要求,多数情况下也不会用于再次盈利。

不过,藏书流失的问题性质与此完全不同。馆藏书流失,有些是因为读者缺乏公德,长期借书不还,或者从开架书上直接窃书,有些则与图书馆内的工作人员素质有关——将一些有价值的书偷偷拿出去,卖给一些书贩,从中牟利。对于前者,又有开架书和闭架书两类情况,换言之,若个别读者在图书阅览区的书架上直接窃书,也与图书馆监管不力有关;若有人长期借阅不还,或者污损图书,现在图书馆大多有大数据管理能力,其逾期行为自然会被记录,图书馆若想追责,其实并非难题。

馆藏图书的流失,不只是文化上的破坏,也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问题。图书馆加强制度建设,无非是从规范本馆工作人员和读者行为入手。对于前者,严格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应当落实到位,一旦发现“内鬼”,也要依章办事。在内部管理公开透明后,对读者行为的管理自然也会得到巩固,既然技术上不存在难题,主要还是看能不能把图书馆各类章程执行到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