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韩昇:过早地接触书本知识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实习生 竹君
2017-08-16 15:1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2017年6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复旦大学韩昇教授《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一书,系统爬梳了传世的重要家训以及部分现存的家谱资料,结合世家大族的文献记载,将家训的内容融入历史情境中,将历史事实与家训内容相印证。2017年8月13日,韩昇在国家图书馆举办了题为“传世家训与现代教育”的演讲。

复旦教授韩昇

“中华文明由家来传承”

“中国的历史由家族形成的。”韩昇认为中国文明几千年一直延续到今天不中断,家文化是最坚强的承载者。“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定居文明,不像西方的流动文明造就了契约精神和个人主义,定居会造成大量的人长期共同生活,如果把利益讲得太清楚了,你就讨人嫌。所以我们讲互让,边界模糊,对外封闭,对内开放,擅长搞小圈子。因此我们的‘家’,是一个边界不清,人口众多,集中在一起,既是亲人,内部又有矛盾的集合体。我们要怎样把它变得和谐?这就是家训起作用的地方。”

“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40年左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文明却没有同步发展。现在社会很浮躁,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像国外的松下、索尼、奔驰等等公司,他们在提供产品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这背后其实是有文化支撑的。今天中国崛起,到世界舞台不能只展示‘不差钱’,我们要给世界提供中国古代的优良文化,家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韩昇说。

在书中,韩昇列举了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对后代的遗训、汉武帝朝权臣霍光家族的覆灭、“关西孔子”杨震的家族兴盛、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百年传承等等。他说:“从家族兴起的历史来看,能够骤然勃兴的家族,往往是军功起家,还有就是官场得意或者商贩牟利者,这些家庭原在民间,没有多少文化,因为风云际会突然崛起。崛起之后,能不能够长期延续下去,便是一个艰巨的课题。大部分家族都衰落了。并不是他们想衰落,而是他们没有找到让家族延续下去的关键。他们有钱有势,溺爱子女,结果孩子长大后,不是为非作歹而锒铛入狱,就是挥金如土坐吃山空,其短者一代而衰,稍好一点的也逃不过‘富不过三代’的命运。”

《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书封

“留钱不如留书,留书不如结善缘”

韩昇总结了中国历代能够人才辈出的大家族的家训,得出“留钱不如留书,留书不如结善缘”的结论:“刘邦最善于驭人,临终留给儿子的遗书,最应该是政治权谋的锦囊妙计吧。然而,这封遗书非常简练,告诫儿子好好读书,本分做人。这封遗书应该让许多耽迷于功利的人有所清醒。从古至今,不管世道如何变幻,谁曾见到伤天害理而被千夫所指的家族长存于世呢?留金一筐,不如留书一本。把孩子培养成才,家族会立于不败之地。而且不管是中外,权力再大的家族,从来不会得到真正的尊重。对你点头哈腰是你有钱的时候,一旦跌下神坛就会有人落井下石。我们一提到曾国藩家族,就会肃然起敬。不是曾国藩官大,而是这个家族四代人里面,出了290个杰出人才,没一个败家子,很稳定。梁启超,他九个孩子里有三个院士,其他几个都是文化名人,了不起。”

“留钱不如留书,其实留书不如结善缘。要把孩子培养好,还要把手上的钱奉献给社会和民众。你不要以为这些是空的,这是非常实在的。将来你不在了,你的孩子在这个社会行走的时候,说是某某人的儿子。他爹当年是怎么坑我的。大家都要踩一把,你也被坑,他也被坑,一人一把,你儿子有钱摆得平吗?说某某的儿子,当年他爹做了多少慈善,做了多少好事。但是我真没力量回报他,现在有能力回报了,一人一把,上去了,完全不同。大家走向社会,不但念着他,还想着他爹,想着这个家,非常成功。社会所有人的成就不是自己创造,是众人把你推上去的。”韩昇说。

培养孩子的感知力,提升人文素养

作为教育者,韩昇认为“现代中国的教育存在非常根本的问题”。他以孔子为例,解释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巨大弊端:“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15岁才开始认真学习,比现在从妈妈肚子里就开始听英语的小孩似乎晚了十几年,然而其实很多发达国家也禁止向学龄前儿童灌输知识,让孩子过早地接触书本知识并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为什么孔子15岁才读书,却一读就成大家了呢?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有过丰富的直观积累,在读书之前真正去感悟了这个世界。”

“孩子出生以后,其实有他自己方法来认知世界。一两岁的孩子见到什么东西,拿来就往嘴里啃,他一定要用牙齿亲自感知,是硬、软、甜,还是苦。再长大一些,他一定要用手摸,见到蟋蟀就去抓,见到泥土就去搅。搅泥土没有水,就撒泡尿。家长可能会觉得不卫生,但其实这是我们强加给孩子的,以前农村的小孩都是撒尿泡泥巴的。在这种培养感知的阶段,家长往往掺和进自己的意识将它打乱,这也不能碰,那个也不卫生,又强制性地要求孩子学习琴棋书画乘法表。教了太多碎片化的知识,让小孩过早地开始思虑、心灵枯萎,在幼儿阶段就已经把他所有的成长都扼杀了。”韩昇说。

韩昇印象最深刻的一场美学讲座,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讲的,“李政道不是专门研究美学的,但讲得比美学家都深刻。其实我明白,他那个时代都读私塾,李政道少年时代肯定没学过数学,肯定在背唐诗宋词。但他从那里感受到美,带着这个美进入了物理世界,在物理世界寻找美,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诺贝尔奖来自人文,不来自纯粹的数学和物理。再看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和司马光,他们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走遍中国。你对中国的山川地理、民俗风貌没有直观的认识,是根本无法学好历史的。只有站到那个山头一看,当年的战争为什么那么打,为什么当时的人有这样那样的选择,就能一目了然。”

韩昇认为当前中国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感知力,提升人文素养。“不是像今天有钱人流行的什么游学,那都是有钱没地方使,照照相就忘记了。还不如带着孩子北京街头到处走走,看看树木、星星、月亮。人与自然的感知越丰富越好,小孩到十岁以后,逻辑性思维的成长起来,会立刻有非常快速的突破。就像司马光,在孩提时很聪慧,长大后对于民生高度关切,不顾个人政治得失,为民请命;沉着冷静的性格使他能够客观地理解和分析历史,明察事物发生演变的来龙去脉,知晓历史发展的趋势。如果我们急于灌输知识,则人文素养的不足往往制约其悟性的发展,而孩子幼年时的品质,又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成长的方向。难怪中外成功的人才培养,都非常重视幼年时期的品质教育,而此时最有效果的便是家教。”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