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观察|专坑求职大学生!“培训贷”到底还要制造多少悲剧

澎湃特约评论员 史洪举
2017-08-17 17:0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8月10日,澎湃新闻曾报道,台州多名学生在求职时遭遇用人单位与整形医院联手实施的“美容贷”骗局。最近,法制日报又曝出一种专门面向求职大学生的贷款——“培训贷”,正成为新的乱象。

据了解,所谓“培训贷”,就是培训企业与信贷机构合作,由刚毕业的大学生以个人名义向信贷机构贷款作为自身入职前的“培训费”,“培训费”直接打入企业账户。表面上,大学生无需出钱就能接受“培训”,但一些信贷机构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放宽对贷款人资质、身份的核实,诱导大学生进行分期贷款。另外,虽然信贷机构标明了利息,但贷款过程中还有高额的“咨询费”、“服务费”等,也被转嫁到了大学生头上。一旦接受“培训”,信贷机构放了款,一些大学生还没找到工作就背负了上万元贷款。

“校园贷”未走,又来了“培训贷”,真是防不胜防。看似方便大学生,鼓励创业、激励创新的金融工具异化为“培训贷,让一些求职心切、防范能力差的大学生掉入陷阱,导致一些大学生隐私被泄露、甚至跳楼自杀的悲剧。这其中,一些金融信贷机构充当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甚至说是帮凶也毫不过分。

众所周知,有一定收入的普通工薪阶层要想从金融机构贷款都相当不易,需要提供收入证明和银行流水,放贷机构还要现场审核资质,并且当面签订合同。即便作为担保人为他人贷款提供担保,也应履行这些审核程序。这是金融行业控制风险、降低不良资产率的基本要求。

多数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支出均来源于父母,自身缺乏稳定收入,是存在较大违约风险的“次贷客户”。除作为学生可享受到按照政策发放助学贷款外,很少有正规金融机构愿意给大学生发放贷款,监管部门也早已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基于风险控制,对这一群体应提高门槛,从严审核才是,如应征得事实上的兜底还款人——父母的同意,或者要求提供相应担保。

但从媒体报道来看,在“培训贷”的整个流程中,金融机构未尽到任何把关审核义务,甚至在连贷款者本人都没见过的情况下,完全由收取“培训费”甚至生活费的培训机构代为办理。这并非说明贷款机构及培训机构在做慈善,而是其看中了大学生涉世未深、求职心切,即便无法还款,背后有兜底还款人的优势。

需要提醒的是,作为临近毕业的成年人大学生来说,如果“培训贷”的手续系自己所签订,且无证据证明自己受到了误导、欺骗或胁迫,就应承担还款责任。但这并不能否定整个“培训贷”流程中有违金融常识、社会常识,乃至突破行业底线的地方。

正如在读大学生不需要“校园贷”,临近毕业或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也并不需要“培训贷”。选择就业者,有薪资可维持其生活,遇到临时或紧急经济困境时,父母亲友也会为其解困。如果选择创业,则有政策支持型贷款作为启动资金。无论哪种,选择了“培训贷”等高息贷款,极有可能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陷入高息及流氓式追债的噩梦中不能自拔。如果继续放任其发展,只会导致出现更加荒唐的现象甚至惨痛的悲剧。

今年6月,银监会联合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同时杜绝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以培训、求职、职业指导等名义,捆绑推荐信贷服务。这显然是明智之举,银监会等部门应该严查那些嗜血的网贷机构,这样才能做到釜底抽薪,从根源上避免大学生沦为各种“套路贷”的受害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