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调查|小时候看过的印象最深的一部科幻作品

杨卓君
2017-08-19 16:06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今年的上海书展上,国际文学周聚集“科幻”主题。说到科幻,好奇的宝宝们都曾对未来、对宇宙有过各种各样的畅想:真的有外星人吗?真的有人见过UFO吗?当然,科幻并不仅仅如此。我们做个小调查,问问网友,他们的记忆中,小时候读过、看过的印象最深刻的科幻作品是哪部?

Yejian8909:

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是我儿时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部科幻小说,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科幻小说。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由接触它的时间段所造成的。小学的时候,我们看得最多的还是那些中小学生必读名著,在有限的资源下,这本书我前前后后看了许多遍,自然而然就变得印象深刻了。而看了许多遍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其优秀。它之所以是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原因有二:其一,它足够的现实;其二,它足够的超前。这也是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所具有的共同的特点。它的现实体现在它所描绘的内容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之上的,并未超出人们的认知水平。以至于可以让一个不明真相的人误以为这是一个真实地发生在那个时代的故事。但它又足够的超前,用现代的眼光来看,“鹦鹉螺号”是一种AIP潜艇,但它又超越了整个时代,毫不夸张地说,在鹦鹉螺号下水之前,人类拿不出任何一艘潜艇能媲美“鹦鹉螺号”。当然凡尔纳的小说也有通病,就是忽略工业基础。想来当时只有在《临高启明》(注:一部穿越历史小说),才能实现尼莫船长的梦想。

建东:

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一本科幻小说是《朝闻道》。作者的思维遨游在宇宙,却又真实地站立在生活之中。从《光荣与梦想 》、《朝闻道》到《思想者》,读刘慈欣文章,常常有战栗的感觉。那是一种感动到极致、震撼到极致的共鸣,生命中不可奢求的震颤。世界可以很大,大到宇宙外,大到宇宙外的宇宙外……只要把维度线无限地延展,总是会不断地发现宇宙外的外;世界也可以很小,小到我们个体的一个念头,小到我们个体的一个念头的决策方向……这个方向说不定就是诱导下一次宇宙爆炸的关键点。

Awaysyq: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科幻作品是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在里面人类第一次成功制造了会爱的机器人,这种爱的程序一旦启动,机器人的生活目标就是对他的启动者投入全部的爱,而且就像真实的人类一样,也渴求得到爱的回应。电影里Monica夫妇因为儿子意外昏迷不醒,而将机器小孩David带回家,然而不久后他们的孩子Martin竟然醒了,于是就有了孩子之间的争宠、各种纠葛,Monica夫妇决定把David送回机器工厂销毁,当然在最后一刻Monica于心不忍,便让David自己逃走(其实也就是把他丢掉了),还和他说,很抱歉没有告诉过你,世界的真相是这样子的。之后两千年里David苦苦寻求让自己变成真实人类的办法(以为这样Monica就会爱他),无果。影片另一个机器人说过一句话,我们是为人类的错误受难,他们还痛恨我们,只是因为我们是永恒的。所以人类虽然拥有意识、欲望、情感,却无法拥有永恒的爱?

西楼夜雨:

小时候看过的最喜欢的科幻类型电影或电视,印象最深的就要属《快乐星球》了。一般来说我们把科幻分为软科幻和硬科幻,软科幻就是披着科学想像的外衣来讲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其实并没有体现多少科学知识;硬科幻就有很多实打实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这部电视剧当然无法和国外的科幻大片比,但是它对于无数的“90后”来说却是童年的记忆。它之所以影响了一代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在客观环境方面,当时国内相关科幻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相对比较匮乏,而这部电视剧的出现迎合了观众的需求。同时,由于当时电脑和网络尚未普及,电视节目更能为大众接受和喜爱。其次,在电影针对的客户群体方面,以青少年为主。这样不仅获得了青少年的喜爱也获得了家长的认可。再次,在剧情的构建形式上,其结构类似于情景喜剧,总体结构轻快明了,内容联系学校和家庭生活,易于被青少年接受。最后,在其表达的思想和意义上,通过虚构快乐星球的存在,对青少年面临的困惑和烦恼进行解答和疏导。因此,这部电视剧对青少年健康快乐的成长具有教育意义。

枫:

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科幻小说当属《凡尔纳科幻故事精选》。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从表姐家里“淘到”的,谁知一翻便爱不释手,一口气便读完了。那时的我还不晓得儒勒·凡尔纳的鼎鼎大名,却被其想象力深深给吸引了。这当中尤其喜欢《海底两万里》,讲述了一位博物学家在追捕当时盛传的海上怪物时不幸被俘,偶然发现所谓“怪物”竟是一艘潜水艇,并在艇长邀请下作了一次海底旅行,经历种种奇幻的事件。后来才知道,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潜水艇还未诞生,也就是说他提前预言了这个伟大的发明,且不单单只是这一件!遗憾的是这本书后来遗失了。或许再回头看,书中的故事显得有些过时,但这份卓越想象力却永远不会过时,它为一个当时只读过童话故事的小男孩开启了科学的大门,虽然这颗种子并没有长成大树,我依然感谢这本书给我儿时带来的惊喜与快乐!

Sokie77:

小时候看的科幻都是外国的,《海底两万里》、《科学怪人》什么的,其实我都不太记得了。中学的时候在《科幻世界》杂志看过很多优秀的科幻短篇,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期增刊里钱丽芳的《天意》,我一直记得,后来大学还找电子书重看过,当时真是惊为天人啊!觉得科幻还可以这样写——当然很多人会说那是软科幻。故事主要人物是韩信和从现代过去的女主,是不是听起来很像穿越?但和现在的穿越小说是不一样的!印象很深的是作者把韩信这个历史人物的很多历史事件用其它方式讲述了,我觉得那个想象力就很科幻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现代女主跟他怎样了,而是更有想象力的,包括秦汉的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作者都重新构架了!作者感情很细腻,除了科幻常有的绚丽外,尤其打动人心,再加上历史本身的厚重和对历史人物的唏嘘,看完以后久久不能平复!当时我最喜欢的科目是数学,超级讨厌历史课的,就因为这部小说我疯狂地看了一阵两汉的东西,语文课本上的《鸿门宴》每个细节都仔细读,想找跟那篇科幻小说相关的证据,词典后面的历史年表没事就拿出来翻。不过这可能跟当时自己的学习环境有关,上大学后就觉得没那么惊艳了。好多外国科幻小说当时我是记不住人物名字就搞不清关系的,加上我物理又不好,所以我一直觉得科幻门槛还挺高,这篇我就是觉得它让我看到了想象力。这场关于过去而非未来的想象所讲述的故事,历史人物及历史本身,还有那些神秘力量有很强的时空感,也会给人哲学思考。因为历史人物和历史结局我们是知道的,所以作者架空的那些事件,最后好像又有些宿命论的东西,现在想想《天意》这个书名也是蛮有深意的。

Greedydevil:

大约在中学的时候,我看了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少数派报告》。当时惊为神作,为此后来又去看了原著。时至今日,书中的大部分情节,我都已经很模糊了,但在书中作者为我们所展现出的、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依然记忆犹新。书中为我们展现的世界已然高度发达,先知可以通过某种方式预测未来会发生的犯罪活动,警察的职责就变成了在犯罪活动发生之前抓捕罪犯,以此阻止犯罪活动的发生。但犯罪活动的发生与否,往往取决于实施者的一念之间。如,书中想要用枪杀死与其妻私通的人,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但是依然遭到了警察抓捕。那么既然犯罪活动还未发生,警察由有何理由实施抓捕呢?先知对于未来的预测是否说明了人是没有自由的,是被命运规定或者只是机械的运转,可以被计算推测的?既然先知预言的犯罪活动总是被阻止而在事实上并未发生,那么,先知的预言到底是不是准确呢?

惟尔独念:

我印象最深的科幻小说是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阿西莫夫曾经提出过著名的“机器人三大法则”,《我,机器人》正是由这三大法则建构起来的“机器人发展简史”。当时只觉得机器人很有意思,长大之后才知道,这本写于1940到1950年间的机器人小说比1959年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发明还早了一段时间。而且在阿西莫夫首次提出“机器人三大法则”之前,人类对于机器人的认识还停留在“机器人威胁人类”的恐惧中,所以就是这么一个科幻作者,凭借着手里的一支笔改变了人们对机器人的看法,在机器人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在阿西莫夫的科幻世界中,机器人可以成为地球真正的守护者。当然人类也不需要失落,因为宇宙是捉摸不定的,曾经恐龙是地球的主人,未来会不会是机器人,谁又能肯定呢?

吹着口哨的希绪弗斯:

之前读过的《美丽新世界》对我影响挺大的。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始终是贯穿全书的主题,当整个社会被“社会、身份、稳定”的模式所建构,当这个“美丽新世界”中的每一个个体不论从肉体还是从思想上都被进行某种条件设定,从而成为社会运转的一个个无意识无自我的零部件,那么那个所谓的“我”到底在哪里?作为一个特殊个体的“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又何在?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自由的价值通过一种文学体验的形式直击人心,自由就是这一社会中个体自我实现的空间和可能,也就是伯纳德所渴望的那种不一样的结束方式,而这样一个充满个体自我实现和选择空间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丽新世界吧。

猓然:

印象最深的一部科幻小说是罗伯特·J·索耶的《计算中的上帝》。这部小说的内容很奇怪,写的是加拿大的一个古生物学家汤姆·杰瑞科协助外星人一起试图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上帝存在的故事,有意思的是杰瑞科却是个无神论者。这让我想起了牛顿,一个改变了世界的伟大的物理学家,晚年却成为了一个虔诚的教徒。作为一个不信任何宗教的“孤儿”,我真的理解不了这种“信仰”。

持戒第一:

严格来说,《那多灵异手记之过年》并不是一本真正的硬科幻小说,但是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依然将还是初中生的我拉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当一个只存在意义上的概念——年,跟随着作者的经历一点点变成现实存在的生物,当好奇心被一点点地勾起来、疑惑被一个个解开,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在逻辑上完全能够自洽,看着几乎所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古老神话对象在一个现实科幻世界中变得鲜活生动,我从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满足感,还有作者反复在书中强调的:最让人欲罢不能的是对世界真相的追寻。虽然放在今天看,这本小说并不是最精彩的科幻小说,但是对于那个年纪的我,依然展示了另外一种不同的存在。对于世界的好奇、对于存在的疑问,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蒙。虽然在大学选择哲学专业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但是我并不抗拒,甚至很喜爱哲学,大体上也有这本书幼年给我的影响吧。

蛀牙: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是《星河战队》。那时候家里面还是黑白彩色电视机,完全就靠彩色电视机上的一根天线信号。那应该是一个午后,爷爷奶奶都出门去了,我自己搬了一个小板凳坐在电视机前,拧着调台的按钮寻找最喜欢的动画片。每当电视上的雪花消除,出现人影,就会停下来看看是什么。忽然听到有枪声,便好奇地坐在小板凳上,与这部电影不期而遇。小的时候完全看不懂电影在讲些什么,但是,那只丑陋的大虫子将吸管插进士兵的脑袋吸脑浆的画面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电影中太空部队与虫子战斗的画面让人感到热血沸腾。我想,后来对科幻电影的偏爱大抵也是受到这部片子的影响。后来还专门找了这部影片看完了全程,却再也没有小时候观看这部电影时受到的震撼。其实这个片子,在今天来说也只能算是太空歌剧吧,与真正意义上的科幻概念还有些距离。但是,作为一部1997年的电影,给一个孩子带来的震撼和启蒙,远非今天的爆米花电影所能比拟。

THE ONE国仕:

《黑客帝国》三部曲给我的印象最深。小时候仅仅觉得科幻效果特别棒,并不理解它到底在讲什么。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也慢慢加深。现在看的时候觉得故事很紧凑,毫无尿点,而且非常有内涵,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世界观特别不同,提出的问题很有深意。比如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反思了将来人类如何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处的问题,这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人类真实面对的问题。对于红药丸还是蓝药丸决定了你要虚拟的美好还是真实的残酷的选择,至今仍难以得出结论。“科幻”并不是离我们越远,科学知识越高深越好,而是应该通过作品真切反思人类的命运。

Clingreason:

《黑客帝国》是我印象深刻的科幻作品,书和电影我都看过。其中的一些问题确实引人深思,母体的强大和不可捉摸隐藏在另一重世界之中,并通过主人公团队的不懈努力,怀疑、确信、努力、再怀疑、再努力……终于扯出了线团的另一端。先知是系统的BUG,母体自己跟自己拧巴?这部电影震撼人的地方在于它提问我们现在的世界是否是真实的、绝对可靠的。从另一边过来的人说它不是真的,你会相信么?要相信,必须自己去另一边看过才行。而这在科幻中可能,在现实中不可能。因此,我们尽管并不拥有一个绝对可靠的世界,可也没有拥有一个绝对不可靠的世界。这最麻烦,没法判断意义。问题还是还给哲学家们吧。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