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浙江舟山全国首创的个人海钓证,两月办三千张

王益敏/钱江晚报
2017-08-21 07:05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在阿尔法游艇俱乐部停泊着数十艘海钓艇。 钱江晚报 图

两个月前,全国首张个人海钓证在舟山“诞生”。这也是舟山在拥有地方立法权后,颁布的首部地方法规中,明确规定的内容。两个月后,当地颁发的个人海钓证,已达3000多张。

事实上,这项被称为“海上高尔夫”的运动,近年来越来越受追捧。舟山、宁波、温州等地,均有带着“国家级”称谓的海钓基地或海钓服务平台。

据相关测算,目前全省海钓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或已达10亿元以上,其带动的综合经济效益,比例更是高达10倍以上。

随着近两年海钓人数的快速增加,海钓所带来的旅游产业,也给当地带来了新机遇。在相关专家看来,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或是未来海钓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石。

十余年的海钓手

就是喜欢这种刺激的感觉

上周末的一个中午,钱江晚报记者在余舟峰家附近见到了这个40岁出头的男人。他家住舟山定海,离海边不过20多公里。10多年前,余舟峰在舟山当地还开着一家小厂,收入丰厚,经几个朋友介绍,玩起了海钓。“这个烧钱,很少有人玩得起。”余舟峰记得,当时,他好不容易找朋友在国外代购了一套装备,花了两万多块钱。

余舟峰越玩越大,他说,那是因为海钓容易上瘾。“最刺激的是鱼上钩的那刻,有时候要花很长时间,和上钩的鱼做最后的搏斗,直至我提竿上岸或绳断重来。”余舟峰说,有一次,他钓到一条大鱼,身边五六个小伙伴轮流帮着收竿,“捞上来后,大家都瘫坐在礁石上。它重30多斤,是条海鲈鱼。”

两年前,余舟峰花了30多万元,买了艘钓鱼艇。他说,那时候,整个舟山本岛总共只有二三十艘钓鱼艇。有了自己的钓鱼艇,余舟峰和钓友们可以去更远的地方了。

不过,随着海钓的普及,余舟峰也看到了他所不愿看到的现象。“比如,有人拿着像枪一样的高频设备,往海里一打,一大片海域里的小鱼大鱼甚至海面下礁石上的贝类虾蟹,全都死了。”余舟峰说,“那些人捞走自己想要的,剩下浮在海面上的小鱼小虾,看了不是滋味。”余舟峰说,他也投诉过,但取证很难,绝大多数只能不了了之。

游艇俱乐部

刚刚挂牌新三板

舟山市普陀区审批办证服务中心海渔专窗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开始办证两个月来,每天都有五六十人来办理海钓证,有海钓艇的占到约一成比例,保守估计达300艘。”这位工作人员说。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办理个人海钓证,除了承诺不使用违规的海钓工具外,还要保护“嵊泗马鞍列岛、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事实上,“越好的海钓场所,往往是风浪更大的地方,海浪越大,礁石越复杂,能钓的鱼也就越多。”一位海钓专业人士告诉钱江晚报记者。

如今,不少海钓艇零散地漂在海岸边或大桥下,他们至少一半以上作为承租,供他人使用。

与舟山本岛一桥之隔的朱家尖岛,有一个阿尔法游艇俱乐部,“寄存”了三四十艘钓鱼艇。这家注册开办了10年的游艇俱乐部,两个月前刚刚挂牌新三板。近日,记者在俱乐部的泊船位上见到了二三十艘海钓艇,不少游艇上印着私人手机号,这些都是专门用来出租的。

一位姓张的游艇业主告诉钱江晚报记者,近两年,租赁游艇的人越来越多,一般来租海钓艇的,5个里面有1个是专业的钓手,“他们还价更专业,有时候还会跟我们探讨业务问题。”

海洋专家认为

合理海钓不会破坏海洋资源

海洋大省浙江,该如何发展海钓产业?近日,浙江海洋大学教授兼学校海洋博物馆馆长赵盛龙接受了钱江晚报记者的专访。

在赵盛龙看来,合理的海钓本身不会破坏海洋资源,但是,一旦出现一些违法操作,将带来对海洋环境的破坏,而一旦遭遇这样的破坏,对当地海洋经济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

赵盛龙认为,浙江海钓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向国内城市学习,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做法。

“比如,在青岛,爱钓鱼的人超过10万,协会有6000名会员,当地还组织了近十次海钓大赛,有效地带动了海钓经济的发展。近两年,还向周边城市辐射,比如组织青岛、威海、烟台等城市友谊赛、全国友好城市邀请赛等。”赵盛龙表示,将海钓运动,发展成滨海一带的热门活动,也是提升当地经济的推动剂。

在国际上,海钓对地方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在美国,海钓已有上百年发展历史,美国海钓年产值达到380多亿美元,是商业渔业产值的3倍。

日本是亚洲最大的海钓消费国,海钓爱好者占全国人口的30%,仅渔具、鱼饵的年销售额就达8亿美元以上。大力发展海洋休闲海钓产业,这是海洋旅游业和现代渔业融合发展。

(原题为《全国首创的个人海钓证,两月办三千张》)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