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作家王雪瑛笔下的梅贻琦:一生情结,一身清风

澎湃新闻记者 臧继贤
2017-08-23 18:30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近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雪瑛的最新文集《倾听思想的花开》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首发签售活动于8月21日在上海书展举行。活动特别邀请东方都市广播总监晓林担任主持人。

王雪瑛在哈佛大学

王雪瑛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钱谷融先生研习中国现代文学,获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2014年,王雪瑛获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在《倾听思想的花开》之前,她还著有《访问迷宫》《淑女的光芒》等作品集。

她的这本《倾听思想的花开》以散文的形式呈现了北大、清华,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的文化底蕴,描述了曾影响整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其中包括蔡元培、梅贻琦、鲁迅、胡适、冰心等人物。王雪瑛试图用自己的感触、思考和笔尖来展现他们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意境:在中国现代历史的转折点上,他们是如何致力于建立多元并存的思想生态,如何实践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活动现场

《倾听思想的花开》这部著作的源起和空间物理学家、北大空间物理研究所所长宗秋刚教授有一定关系。宗秋刚在北大开设了《地球与空间》的通识课。他向学生们推荐阅读《海百合的歌声》,这是王雪瑛为上海博物馆新馆而写的散文。宗秋刚认为散文将文学的想象和科学的准确结合得很好,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文理兼通的素质,于是建议王雪瑛写作散文集。

在一次以“新文化运动百年”为主题的会议上,王雪瑛分析了陈独秀、鲁迅、胡适等知识分子的文化个性和心路历程,“在他们的青春岁月开创了现代中国的新时代,引起了青年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这些机缘,让王雪瑛写作此书的方向和构思渐渐成型。

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认为王雪瑛在这本书中用一种深邃的眼光穿透风景、穿透文字、穿透历史,提出个人的思考。“我觉得,王雪瑛的文章突破了她原有的格局,称得上是一种文化散文和学人散文。”

《倾听思想的花开》

上海文联副主席沈文忠认为《倾听思想的花开》“从对时代变迁思想演化的钩沉到衣食住行天地大美,从大师名流诗情画意的爱情故事到科学巨匠的敏锐严谨视野。”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指出,“在作家王雪瑛的情景语言、流动语感和真情体验中,中外文化名人特别是蔡元培和梅贻琦等中国现代教育家的群体雕像得以形塑而出,《倾听思想的花开》应能激发当代读者的精神共鸣。”

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首先提到了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教授对王雪瑛散文的赞赏和分析,王雪瑛的文字是独特的,坚韧,睿智,而且很大气,随后他谈到自己的看法,“《倾听思想的花开》以散文的笔法、柔性的叙述、诗意的语言,将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世界顶尖的思想大师一个个介绍到读者面前,让每一个人都能进入名校的大门和大师心灵的大门。大师、大学,在王雪瑛的生花妙笔下,既保持了他们学界期待的庄重的思想品相,又拥有了不同凡响的对民众的亲和面相。王雪瑛在学术论文和文学散文之间,找到了一种化高冷为感性为平易的写作和阅读的可贵张力。”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王纪人说,“我尤其赞赏王雪瑛写大学、大师的散文,既令人高山仰止,又使人感动不已。每一篇都是有血有肉的文学性散文,又有着思想的力度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她那非常‘开挂’的序言,可谓没有之一。独特的文思和叙述语言,让读者感受到她来自人文与科学的视野,来自文理兼通的素质。”

出席王雪瑛散文集首发式的专家还有江宪、杨耀扬、郝雨、寿光武和邢和祥等人,他们认为,王雪瑛以诗与思的结合,建构出独特的审美空间。王雪瑛说,“作家应该从不同的思维方式中,从科学和人文的对话中,开阔思维空间,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心灵能量,始终保持对人性和未知探索的热情,对未来的想象和认识。”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选取了该书中“一生情结,一身清风——梅贻琦与清华”一节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万物生长的4月,我走在水木清华的校园里,阳光洒向屹立了近百年的建筑,阳光洒向一路芬芳的花朵,阳光洒向郁郁葱葱的新绿。我走过端庄古朴的科学馆,走向气度不凡的大礼堂,温润的春风一阵阵地吹拂着我的衣襟,一遍遍地提醒我,听,春天的交响来了……而我分明听到了他的声音,在我的心里分外清晰,“真正的清华大学,仍在北平清华园”。字字铿锵,表明心迹,他一生坚持,只有一个清华,清华是他一生的情结,他是清华终身的校长。

他执掌清华17年,一手将清华大学带入世界一流学府行列,他的刚毅坚卓,清俊英锐,他的磊落大气,谦逊仁厚,他以身垂范,行胜于言打造出清华百年不朽的风骨与校格,他就是梅贻琦,谨言慎行的端方君子,坚守学术的教育大家。

所谓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清华四大建筑之一的大礼堂,赫然在我的眼前,这是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混合的古典柱廊式建筑,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突显着古罗马拜占庭风格,门前四根汉白玉爱奥尼柱透出典雅的气息。厚重的大门紧闭着,我停下脚步,想象着梅贻琦校长85年前的就职演说。

1931年10月14日故都的秋天,湛蓝的天空下,清华大学的学生们走进了大礼堂,端坐在悬挂着“人文日新”匾额的大厅里,等待着新任校长梅贻琦的就职演说。“我希望清华在学术方面应向高深专精的方面去做。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我们要向高深研究的方向去做,必须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其一是设备,其二是教授。”相对而言设备不难,教授可就难了。“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就是他有关大学与大师的名言的由来。“我们现在,只要紧记住国家这种危急的情势,刻刻不忘了救国的重责,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材,将来为国家服务。”

梅贻琦1800字的演讲内容,原载1931年12月4日《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341号,从清华的宗旨、办学的方法,到学校的风气,师生的职责,校长的义务,可谓提纲挈领,求真务实,字字精要,句句在理,历经八十多年的风雨冲刷,依然让我感觉到恒常的温度和力度,那是一腔热血的温度,那是思想清明的力度。

梅贻琦

梅贻琦是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高足。1909年,他考上庚子赔款第一期赴美留学生,在参加考试的630多名考生中,梅贻琦名列第六。他选取了当时在中国并不知名的伍斯特理工学院学习电机工程专业。他在伍斯特学习勤奋刻苦,他还曾做过很多社团部门的秘书长,代表伍斯特理工学院在众多场合发言,在校报《Tech News》上发表很多文章,是一个全面发展的高材生。

他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所限,放弃了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机会,于1915年回到中国后,26岁的他进入清华学校担任物理系主任,教授物理和数学。

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山河破碎,时局动荡,政治驯化和学术自由的博弈,不同政治势力的较量影响着高校的稳定与发展。从1910年至1931年,清华大学在二十年间更换了十三位校长,1928年清华学校成为国立大学,罗家伦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清华校长。但罗家伦依然无力驾驭好清华这艘教育的大船,他提出辞呈离开清华时,竟然没有学生挽留。清华出现了连续11个月都没有校长的空窗期。一个大学不能没有校长,而清华的校长难求!清华的师生们在疑虑与期待中等待新校长的到来。梅贻琦临危受命,从美国归来,赴北京履职。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那时的清华,报名人数不算太多。梅贻琦的就职演说,是他向清华师生直抒胸臆,坦诚告白,也成为他日后管理学校的基本准则和举措。

仁厚儒雅与斯文之气

梅贻琦执掌清华后,他开始一生中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成功构建清华发展的坚实路径,形成清华延续的刚健校格。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这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具体表现。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由此他在清华建立起“教授治校”的民主制度。他既讲民主,又法度严明,清华校务开始井然有序。

梅贻琦提倡勤俭使用经费,希望学生保持俭朴学风。他以身作则,掌管着丰厚的庚子赔款,但分文不取,他辞去司机,自己开车;辞去厨师,让夫人下厨,甚至连学校供应的煤也不要。梅先生妥善管理清华基金,力求基金保值和增值,以充足的资金为学校添置设备和聘请教授。当然邀请到好教授需要的不仅仅是经费,还需真正的有眼光和识见,能理解和尊重。

梅贻琦主张“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在他管理清华的17年里,清华延聘了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执教,全校设有文、理、工、法、农等5个学院26个系。他一方面广揽博学名师,一方面以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只凭真才实学来用人,他破格提拔聘请资历浅、学历不高的钱锺书、华罗庚、吴晗等为教授。

梅贻琦的题字

华罗庚原先只有初中学历,他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他因为出类拔萃的数学才华,被清华大学破格入取,加以培养;他又破格从一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他在清华修习大学课程,又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去“访问研究”,最后又破格提拔,未经讲师、副教授而直接被聘为教授。华罗庚这些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是在梅贻琦的亲自引领下走通的。而梅校长却谦虚地说,他的工作只是帮教授搬搬凳子,端端茶水而已。

梅贻琦认为“学子自身之修养为中国教育思想中最基本之部分”,而修养抵达的境界外在表现便是一个人的文雅与斯文之气。在他的“厚德载物”、“止于至善”、“刚毅坚卓”的理念中,就蕴含着斯文的内在精神,彰显着一种中国文化的仁厚和儒雅。

清华众多优秀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们终身受益。梅校长开阔的胸襟,高洁的品格,博雅的学识,务实的作风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梅校长手上有技巧,写字秀气,画图干净;衣着床衾和书报用具,都整齐有序,生活在简朴中有艺术。饮食茶酒,既节省又懂得考究。听音乐,看平剧,鉴别书画,欣赏诗词,都有极高的修养。”

《梅贻琦自述》

由于梅贻琦的办学理念和治校有方,校园内汇聚着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20世纪30年代有近百位知名教授学者就聘于清华,而外籍学者的到来,更是促进了中外学术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出身清华的林从敏表示:“梅师一生尊重学术自由,不干涉教授与同学个人的政治思想。”冯友兰称赞,此时“清华的进步真是一日千里,对于融合中西新旧方面,也特别成功。这就成了清华的学术传统”。

梅贻琦倡导“学术自由、教授治校、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等理念,奠定了清华大学发展的基本路径,使得清华摆脱了涣散困局而迅速崛起。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