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哈佛峰会|上纽大美方校长寄语新生:多一些超越实际的探索

澎湃新闻记者 徐笛薇 实习生 李伶俐
2017-08-29 19:23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新的学年近在咫尺。

8月中旬,对于即将迈入大学的新生,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及美方校长雷蒙(Jeffrey S. Lehman)应邀出席2017年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简称“2017哈佛峰会”)时给出了五条中肯的建议:积极融入;扩大交友圈;多一些超越实际的探索;敢于跌倒;寻找内心的方向。

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兼首席执行官雷蒙(Jeffrey S. Lehman)。

雷蒙说,在大学里,要开始寻找个人的、真实的声音。“洞察内心,仔细聆听自己的情感,学习如何以既忠于内心又使爱你的人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好。”

此外,雷蒙教授也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谈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他说,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目前正处于探索的中期,“如今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的互联前所未有地紧密,对未来,我个人非常乐观。”

雷蒙认为,中国的高校在发展中要注意避免千篇一律。“每个学校都应该拥有独特的精神、品质以及态度。我建议,应该鼓励各个高校多一些勇气去尝新,别担心有不奏效的部分,从而在过程中不断沉思,摸索出自己独有的价值观。”

青年时代是不可忽视的奋斗时期

8月,2017年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在人大附中、上海中学、杭州二中三地展开,共有1000多名学生参与。

该峰会是哈佛大学在中国举办的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产生最多位世界名校学生的高中生暑期教育活动,每年从全球华人学生中招生。包括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篮球巨星姚明等在内的政界、商界、学界名人均曾出席峰会和中美优秀大学生、高中生代表交流。

雷蒙(Jeffrey S. Lehman)是今年峰会邀请的演讲嘉宾之一。雷蒙曾担任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院长、康奈尔大学校长、中美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主席及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创院院长,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促进中美两国的科技和文化交流。

“我们并不确切知道下半个世纪里世界会呈现的样子。我们将迈入一个也许会被称作‘智能机器时代’的未来,但至少有一点是值得的——尝试思考什么样的品质将最有价值。”8月17日,在杭州参加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时,雷蒙谈到了关于“智能机器时代,大学新生如何为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做准备”的话题。

他说,最新著作表明,在新的时代,最大的需求将是那些从事重要而又非常规的工作的人,而这些工作机器无法胜任。他们将需要在社会化生产方面指导智能机器的能力,他们需要能以一种熟练的、高效、富有同情心的方式与其他人互动的能力,即所谓的“社会技能”。

青年时代是人们一生中不可忽视的奋斗时期,为了将来过上满意且富有成效的生活,雷蒙表示,在大学生涯中,培养“算法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社会洞察力”、“劝服陌生人改变主意”这五个品质是确保一个人最大化得到机会的关键。

所谓的“算法思维”是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子问题的思维方式。从编程语言到理论数学到哲学,适用于多种背景。这些子问题在构建全面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能被单独处理。

而为了激发创造力,雷蒙建议,可以建立一个“创意库”——一个存储着来自不同领域的五花八门、有趣的潜意识。“你可以学习和思考各种事情或者与各色人士交往来拓展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历,帮助你发展自己的‘创意库’。而这也是锻炼社会洞察力和说服力的最好方式。”

此外,雷蒙强调,要培养劝服陌生人改变主意的能力,需要基于前四种品质。“要说服一个开明又保持怀疑的倾听者赞同,必须能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理解对方的出发点。你要创造出一条逻辑路径,将对方从出发点带到你脑海中的目的地。你要能分解这条路径从起点带到终点的一系列步骤,还要能有足够的社会洞察力来引导,最好是一种有趣的方式。”他表示,无论是在顶尖学府还是不知名的小型院校,任何人都可以从这五个方面持续训练自己。

建议大学新生扩大圈子、敢于探索

同时,雷蒙对于即将开启大学生活的新生也提供了五点中肯的建议:

第一,融入。雷蒙建议新生们把手机放在一边,积极去了解自己的同学和学校的独特文化。

第二,扩大圈子。“培养社会洞察力和劝服技能,需要拥有一个广阔的朋友圈,囊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过也该准备好,和聪明又与众不同的人打交道不像和与你类似的人相处那样容易。你得更努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理解他人的想法。所以你可以有时与更相似的人相处,有时又与迥然的人在接触。”

第三,超越实际的探索。比如,上一门与你未来职业毫无关系的课程。

雷蒙以自身经历为例。在康奈尔大学就读本科的时候,他选择了热爱的数学专业,但第二年雷蒙决定去法国三年拓展自我,这让他的数学导师很不理解。赴法后,他和一个法国家庭一起生活,在法语大学学习,法语变得流利,还上了历史、哲学和法国政治课。“那份经历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它给予我观察、理解世界的新方式,使我受益终生。那些益处看似超越实际,但事实上在我今后的人生中变得显而易见,纵使那时我还无法想象这些实际的好处。”

第四,敢于跌倒。专注完美往往会让人内心深处埋下畏惧失败的种子,雷蒙建议学生,为了发掘创造潜能,也需要尝试原本不擅长的事。“可以是一门新课程、一种乐器、一项运动,而在这些领域你或许不是前90%。你得学会如何在众人面前跌倒。那种失败也许很痛苦,但你要学会克服这种疼痛,振作起来重新尝试。别害怕,身边的人会赞扬你的勇气,鼓励你迈出下一步。”

第五,找到自己的声音。在大学里,开始寻找个人的、真实的声音。洞察内心,仔细聆听自己的情感,学习如何以既忠于内心又使爱自己的人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好。

对话雷蒙

“中国高校发展速度前所未有

澎湃新闻:从办学的角度,你认为什么样的高校有助于培养具有上述五种关键品质的学生?

雷蒙:应该是一所具备多样化的生源、研究型学者、鼓励主动体验积极学习、课程灵活、具有世界眼光的价值观这五个特征的大学。当然,不要指望某一所学校兼备这全部的五点,但学校具备其中越多的品质,就越有可能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体验。

澎湃新闻:之前在北京大学,如今在上海纽约大学任职,在中国已经度过了9年的时光,在你眼中,这些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雷蒙:近40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巨大变革。前20年,中国从只有约4%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努力拓宽至25%—30%的人口有机会上大学。近10年来,中国高校的目标又直指真正世界级的高品质教育。据我所知,中国完成这一过程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成果令人瞩目。

我认为,2017年处于中国高等教育探索的中期,一切还带着不确定性,只能继续前进、不断尝试。而我个人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非常乐观,因为世界各地都有高校成为中国学校的伙伴,也有来自全球教育专家把经验带来,投身于中国。如今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的互联前所未有地紧密,中国与世界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互相依存,而这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都是颇有益处的。

澎湃新闻:经过20年的努力,当前,中国高校已经启动了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接下来,对于中国高校的发展,你有什么建议?

雷蒙:我想,中国的高等教育如果要达到预期中的发展速度,需要保持一种探索的精神。不能说所有的高校都应该是一样的。有人问我,是不是中国的高校都应该像上海纽约大学一样?当然不是。每个学校都应该拥有独特的精神、品质以及态度。我建议,应该鼓励各个高校多一些勇气去尝新,别担心有不奏效的部分,从而在过程中不断沉思,摸索出自己独有的价值观。

澎湃新闻:随着互联网和新科技的不断升级,有人认为,实体校园在未来可能不复存在。你怎么看待未来高校的变化趋势?

雷蒙:通常来说,教育通过三个方面来帮助一个人的发展,分别是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学习以及价值观和品质的培养。

我相信,通过互联网等线上的技术工具,学习第一层次的部分知识更加个性化,也便于追踪,效果甚至会好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比起虚拟世界,师生面对面的真实的校园在对于学生在技能和品质培养方面会更有益、更具有良性的循环,我想,这是线上教学无法取代的。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