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手绘住院日记老人:3次入院都细心照料,他们就像我家人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2017-08-24 18:30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因“医生与护士像家人”,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医务人员的“好”,84岁老人吴海荣用彩铅手绘住院日记,感恩医护团队。
8月21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院部收到一封“特殊”的感谢信,信来自该院一名84岁患者吴海荣,曾于8月8日至8月23日在医院接受治疗。

这份感谢信除了文字,还用11张彩铅画记录了吴海荣住院期间的切身感受:从护士笑脸迎接入院,再到入院后查房、输液送药;专家授课讲养生保健,再到医院营养餐、卫生保洁、护理巡视等,每个在院细节都一一展现。

8月24日下午,吴海荣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他称得上是龙华医院的老病人,曾3次住院,每次住院时间都在1个月左右,最长一次住了46天,也曾写过感谢信,这次想着可以拿自己的业余爱好和专长,换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感谢医务人员。

“只是想跟医护人员说声感谢,每一次住院,他们都细心地照顾我、叮嘱我,还反复告诉我出院后怎么照顾好自己,因为他们,我的病情才能好转。”吴海荣说。

老人毕业于上海交大,因业余兴趣爱上手绘

84岁的吴海荣出生在上海,籍贯天津,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在校学习电机方面的专业,毕业后在外省市电力部门工作,也从事过工程制画。

因其晚年兴趣爱好、自学绘画,吴海荣家里有数百张绘画作品。他还是一名“环保折纸达人”,经常用废弃的牛奶纸盒等创作立体模型,这其中有展现阅兵式、丝绸之路等作品,也有展现上海地方标志性建筑如东方明珠、上海迪士尼乐园等作品。

环保折纸动物园。

“这些作品全部都凭自己的记忆力画出来,或者做出来。”吴海荣说,自己记性很好,“你随便跟我说一串电话号码,我马上就能背出来了。”而由他绘画的“住院日记”也是他在住院期间凭着记忆力画出来的。

吴海荣说,多年来自己身体一直很健康,平时喜欢看报、看书,尤其是健康养生类书籍。这么多年来除了2003年有过一次中风,此后都未发现身体有何不适。但在2013年底,因心脏有问题,他一住院就住了3-4个月,那时也是在龙华医院看病。

而今年8月8日-8月23日这次住院,已经是吴海荣第三次入院。龙华医院方面透露,吴海荣此次住院是旧病复发,主要因冠心病、阵发性房颤第二次入住龙华医院老年科。今年1月,他也曾因心脏病住院,那时候住了46天,他也给医院写了感谢信。

“今年1月我住院,那时医生也非常照顾我,叮嘱我按时吃药,整个服务流程都很好,让我非常感激。”吴海荣说,感谢信的方式不足以表达自己对医务人员的感谢,所以自己换了一种方式,“完全是我自己的一点点心意。”

对于自己时隔5个月再次因心脏病入院,吴海荣说“是自己的责任”。“出院时医生交代一种药物需要一天吃半粒,但我看了说明书,发现对肺部、甲状腺、睡眠障碍等有副作用,就自己做主,每天就吃1/4,再加七八月份天气很热,药物减量后就又发病了,这次医生又提醒了我药量不能随意减。”

感激医生:“他们就像我的家人一样”

吴海荣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时常看报纸、看新闻,了解当前医患矛盾很普遍,自己之所以两次写感谢信,只是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医务人员的好,让社会知道也有很多病人非常理解医务人员的辛苦。

“医患矛盾的缓解也是社会和谐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写感谢信,把自己的住院经历画下来,也是为了把好的‘气象’反映出来,让大家看到整个社会和谐的一面,让大家看到医患之间互相关爱的一面。”他说。

在吴海荣看来,医患矛盾紧张主要因为两方面:一是病人不理解,包括对整个治疗流程不熟悉,来了医院检查一堆,最后付了钱,但看病就看了几分钟,觉得达不到预期;二是医务人员确实也很辛苦,无法照顾好每个病人。

“当班医生有时吃饭都顾不上吃,如果有病人要求他们一次看半小时,那对很多后来的病人就很不公平。有些话病人觉得医生没有告诉他们,但其实一模一样的话医生已向病人说了无数遍,医生看起来就有些不耐烦。”吴海荣告诉记者,医患矛盾客观存在,但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要减少矛盾一是需要医院不断从病人角度出发,改善服务流程,另一方面也需要病人多体谅和理解医护人员。

吴海荣回忆,在他这次住院期间,医生交代了很多细节,包括如何在家休养,都考虑得很周全。“譬如我喜欢每天骑车出门买菜,高温天、刮风下雨我都会骑车,但医生告诉我出院后不要太累了,不要再骑车买菜,让我按时吃药。有一种治疗房颤的抗凝药物,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身体好、没发病,也就没吃,这次医生千叮嘱万叮嘱我一定要按时吃,在医院期间也让我多休息休息,不要一直画画。”

进入耄耋之年,家中仅有一个独生子女的吴海荣坦言,因为自己年纪大了,就特别能体会到医护人员的重要,感激他们对病人的付出。“我老伴因为身体不好,在家需要护工照顾没法来照顾我,我就一个女儿,会每天来医院给我送饭,但是医生和护士毕竟是专业的,我的病情康复离不开他们每时每刻的照顾和关心,只要我随时有需要,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过来帮助我,就像我的家人一样。”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