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京市整治“开墙打洞”23390处,完成全年计划145%

微信公号“北京日报”
2017-08-25 10:07
中国政库 >
字号

今年前7个月,北京市整治“开墙打洞”23390处,完成全年计划的145.3%;其中城六区整治20966处,完成全年计划的134.6%。这7个月,本市拆除违法建设3479万平方米,拆除量是去年同期的2.8倍。

整治之后,社区居民感受到的是环境的美化和便民设施的提升。按计划,今年全市将建设提升1000个便民网点,拆违之后要有3200公顷土地“留白增绿”。昨日,市发改委发布前7个月“疏解整治促提升”数据,相关负责人也对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也进行了回应。

老城胡同重归文明清静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堵洞的墙面渐渐美化成了胡同的灰瓦灰墙,胡同管家也开始普及,市民也感受到了治理“开墙打洞”的好处。可治理“开墙打洞”之后,本市又要做什么呢?

昔日什刹海荷花市场内被各酒吧圈占的木栈道,经过整治提升,如今成为游客消夏赏荷的最美“观海口”。本文图片 北京日报

“本市正在编制本市城市设计导则,加强街区规划设计指导,与疏解整治同步研究修复方案,促进街区城市修补和生态重塑。”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北京将强化“先设计、后整治”的原则,把“开墙打洞”整治与街巷环境美化提升结合起来,打造更多的精品街巷。

她表示,老城胡同是北京特有的风貌,蕴含着一种文化的传承,胡同本源应该是宁静、安居之所。此前过度商业化、普遍的开墙打洞以及经营行为,使一些胡同成为了脏乱差、热闹嘈杂、安全隐患多、治安案件高发的区域。

什刹海街道对景区环境乱象的不间断整治,提升了特色街区的环境品质,提靓了这片沉淀着京城千年历史的碧水清幽之地。

“治理就是要去掉过度的商业化,恢复该有的风貌,使之成为留住回忆和乡愁的地方,还居民一个文明、清净的街巷胡同,让老城有故事、有温度。”她表示,前门三里河水系重新恢复,再现“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历史景观;簋街整治重新开街后,周围群众感叹,住了这么多年,没想到簋街这么宽;南锣鼓巷整治后,游客称赞“漂亮”、“干净”、“有意思”。

最近,东城区为全区17个街道环境提升配备了设计师,同时还将出台12个设计导则,让街道设计有章可循。西城区加快推进阜内大街、鼓楼西大街整治复兴工作,让老街重现历史魅力。

升级版菜市场回到老百姓身边

前段时间,有市民反映,身边的菜市场没有了。早市、菜摊也暂停了。但最近,很多升级版的市场回到了老百姓身边。

位于景山后街的生活超市便民服务站正式开门迎客,吸引不少周边居民赶来体验“一站式”便民服务。该服务站原址为一个开墙打洞、占道经营的小餐馆。

据了解,消失的菜摊,有些是在违建中经营的,有些属于“拆墙打洞”,有些属于无证无照经营。在这次全市范围的综合整治过程中,确实有一些菜摊,从老百姓身边“蒸发”了。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在整治一开始,对于便民网点的提升就有相应安排。在计划中,今年全市要建设提升蔬菜零售等7类便民商业网点1000个,既有综合性生活服务中心,也有菜站、早餐店等专业网点。

“我们鼓励国有老字号、品牌连锁企业发挥作用,确保便民商业设施数量只增不减。”这位负责人说。

治理以后,便民设施将实现品牌化、连锁化、规范化,对此,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也计划每年拿出2亿元来补助。

这位负责人表示,对于目前不符合规划、确需撤除的农副市场,各区按照“拆一补一、先补后拆”的原则,提前谋划补充和替代措施。

腾退土地还绿要落实到地块

拆除违法建筑之后,后续治理靠什么?相关负责人说,拆违变治违的根儿就在这儿。

“疏解、整治和提升是有机的整体,疏解整治不是一拆了之、一搬了之,而是立足精细化管理,以钉钉子精神抓整改,以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她说,拆违现在更加注重拆后空间的管理利用,要“留白增绿”。

什刹海街道对景区环境乱象的不间断整治,提升了特色街区的环境品质,提靓了这片沉淀着京城千年历史的碧水清幽之地。

今年,本市明确了腾退土地“留白增绿”3200公顷以上的目标,80%的拆后腾退土地都将用于还绿,而且要落实到项目和地块。同时,细化治违考核标准,对拆后场地未及时清理、绿化复垦面积占拆除总面积比例偏低、存在复建复占等情形的区将予以扣分。

据了解,本市将要发挥信用联合惩戒机制作用,研究将违法建设、擅自改变规划用途、群租房中介等违法违规行为纳入个人及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数据盘点

全年“疏整促”行动完成70%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到7月,全市“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整体进度达到70%左右。

疏解提升市场160个,比去年全年增加43个;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539家,比去年全年增加204家。

东四街道对南门仓、东门仓胡同开墙打洞现象进行集中治理,拆除违法建设,重新恢复具有600年历史的仓廒和仓墙。

由市工商局牵头,1到7月,全市共整治无证无照经营38935户,完成全年计划的233.3%

群租房治理工作加大了对群众举报线索的整治力度,将核查属实的2221条线索全部纳入整治工作台账。

7月27日,丰台区丽泽长途汽车站内开往新发地长途汽车站的摆渡车正在等待旅客。

前7个月,本市建设提升蔬菜零售等7类便民商业网点792个,其中蔬菜零售网点267个。市发展改革委安排2亿元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补助便民商业设施建设,第一批52个项目已面向社会公示,主要涉及便民服务综合体、蔬菜零售、生鲜、便利店、早餐店等。

西城区灵境小区、海淀区毛纺北小区等5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试点项目陆续开工,加快推进加装电梯、铺设燃气管线等工作。

核心区背街小巷整治后将逐条验收

路面是否整洁、有无车辆乱停乱放、“空中蛛网”是否入地……背街小巷环境的各个方面都要量化打分评比,并向社会公示。记者从昨天举行的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总结部署会上获悉,正在整治提升的东西城2435条背街小巷将逐条验收。

大栅栏樱桃斜街,一座变电箱被挪进了屋里,让出了胡同公共空间。

作为“城市病”集中的地方,背街小巷一直是城市管理的薄弱环节。目前,东西城核心区共有背街小巷2435条,其中东城区1005条、西城区1430条。今年4月以来,《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启动,三年时间要完成东西城所有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提升,并设立“街巷长”“市容市貌监督员”“小巷管家”,杜绝私搭乱建、开墙打洞、乱停车、乱占道、乱搭架空线等乱象。据介绍,整治后的背街小巷必须实现“十无”标准,即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停车、无乱占道、无乱搭架空线、无外立面破损、无违规广告牌匾、无道路破损、无违规经营、无堆物堆料。

按照三年行动方案,核心区今年将完成567条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包括东城区252条、西城区315条;2018年完成615条,其中东城区215条、西城区400条;2019年完成492条,包括东城区192条、西城区300条。目前,已有190条背街小巷报送达到“十无”标准,1088条正在整治提升之中。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制定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达标验收办法》,正在征求各方面意见,“达标与否还得靠数据说话,每条背街小巷都要验收。”

昨天,工作人员在景山前街与五四大街交界处进行架空线入地改造前的准备工作。

据了解,验收以“十无”为基础,涵盖长效管理措施,制定了详细的评分表,目前还在进一步完善中。验收程序分为区级自验和市级验收两个步骤,区级自验由街道申请,区级主管部门牵头组织验收,市级验收则在区级验收合格后由区级主管部门申请,市城管委组织相关部门一起现场验收打分,评比结果将向社会公布。

同时,市城市管理委、首都文明办已印发相关通知,要求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和通州在今年内开始进行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意味着这五个区的2145条背街小巷也将按照“十无”标准告别违建乱停。“这些区和东西城的情况不太一样,环境整治有一部分是集中在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首先要摸清家底,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分类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 市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例如“有路无名”现象十分普遍,全市6000多条新修道路没有命名,大部分集中在这些区,“不少是企业开发后没有移交主管部门报备,主管部门根本就不知道路通了。其次就是打通断头路,疏通微循环。”目前,各区相关部门正在组织制定整治行动方案。据介绍,整治后的背街小巷也将按照标准进行逐条验收。

让“老街坊”们多参与到城市共治中来

热心的街坊们,不仅构筑着首都平安的铜墙铁壁,也完善着北京城市治理的服务网络。

当下,北京正努力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也在全力推进中。在许多治理问题上,不能光靠政府唱“独角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健全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机制,不仅是执政为民的姿态,也是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选择。

“我现在的名字是‘西城大妈’!”你可能想不到,这句自我介绍出自一个大个子高鼻梁蓝眼睛的洋大爷之口。

每逢遇到游客问路,高天瑞会操着一口洋中文为游客详尽指明游览线路。

他叫高天瑞,每天定时出现在什刹海荷花市场前的志愿服务亭里,或为游客指路,或给游客倒水,或帮邻居吆喝生意,有时甚至“路见不平”管理一下小商小贩。

一个外国人在北京胡同呆了22年,退休后还乐此不疲地戴上“红袖标”,管起了鸡毛蒜皮的杂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想和大家伙一起做点帮助别人的事儿”。

在经过给游客指路,帮助街坊处理日常小事等一系列“考验”后,高天瑞得到了“西城大妈”们的认可,光荣的加入了她们的巡查队伍。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心理变化:刚开始觉得“西城大妈”是“事儿妈”,久而久之,却由衷敬佩起大妈“管天管地”的热情。可以说,是京城胡同里互助友好的烟火气留住了他。

放眼北京城,可不只有“西城大妈”,“朝阳群众”“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等都是响当当的品牌,大大充实着北京城市治理力量。从单纯的治安防范到复杂的法律服务,从调解矛盾纠纷到督促环境整治,这些热心的街坊们,不仅构筑着首都平安的铜墙铁壁,也完善着北京城市治理的服务网络。

今年春季上线测试的“朝阳群众”APP

今天的北京已经成长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治理难度升级。

一方面,治理对象多元多样,基层实际千变万化,治安防控、人际纠纷、环境卫生等问题更加敏感;另一方面,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前的“单位人”,现在都成了“社会人”,整个社会急速原子化、个体化,靠政府“大包大揽”的治理效应显著递减。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这一问题上,政府部门首先要承担起主体责任,积极探索创新,努力消除服务管理的漏洞和空白。与此同时,城市治理也不能光靠政府唱“独角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健全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机制,不仅是执政为民的姿态,也是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选择。

民间自我管理,在中国大地上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

中国人历来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在“乡土中国”,兴学恤孤、造桥筑路、救灾纾困、定纷止争等大事小情,很多都是由乡亲邻里、街里街坊共同张罗操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成了国家主人翁,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空前激发,群众组织在联防联控、卫生监管、守望相助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类似居委会这样的基层组织,成为社会治理与城市服务的最前沿。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老外点赞的“治安最好”的国度,北京的市民安全感指数之所以能高达95.6%,和这样全区域覆盖、无缝隙衔接的社会治理力量密不可分。

当下,北京正努力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也在全力推进中。汲取传统智慧、结合现实工作,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出现了大量生动实践。

比如,石景山有“老街坊议事会”,清理社区小广告、腾退空间再利用,老街坊们纷纷献出金点子;要不要多点绿地,能不能搞个图书馆,老街坊们充分交流、各抒己见。环境整治、精准帮扶、文体活动等各项事务,也都因为有了这群热心、靠谱的“老街坊”,迅速找到了治理最优解。

再看西城,北京最古老的斜街——鼓楼西大街未来怎么改,政府没有“剃头挑子一头热”自作主张,而是请有想法有意见的街坊们都到居民议事厅坐坐,和规划人员面对面讨论……有基层干部说得好:“老街坊”们不仅是城市环境的守护者,也是未来社区的“设计师”。

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智慧也是无穷的。走好群众路线,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移,集聚共商共管共治的正能量,一个更加和谐宜居的新北京图景会越来越清晰。

(原标题为《 整治“开墙打洞”已完成145%!再利用怎么做到您心坎里?热切期待您的回复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