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湘秘境 | 无文字的苗族之精神,土家先民的通衢与闹市

2017-08-30 20: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薛松 发自 湘西

没有文字传世的苗族如何进行记录与表达,我们常看到的色彩斑斓的苗画与苗绣中所绘、所绣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在偏远而静谧的苗寨,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由BMW中国组织,以“探访三湘秘境——中国文化之旅”为名,我们去到湘西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州府吉首,进而深入寨阳乡坪朗村。刚到坪朗村,便有一段铿锵的苗鼓作为欢迎。

苗鼓表演

苗鼓上绘制的苗族的图腾纹样

湘西苗族鼓舞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悠久。该舞源于汉代以前,产生于苗族祭祀活动中,是湘西苗族运用最为普遍,也是苗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据寨阳乡乡长介绍,乡里已经有1000多人会打苗鼓,常年在外表演苗鼓的人达300人。2015年,湘西苗族鼓舞传习所在坪朗村落成,为当地传承人提供收徒传艺、教学培训、展示交流的场所。

村落依山临河而建,风景秀美

村落前面绿色的河流十分清澈,有很多村民与游客在水中游泳嬉戏,村民们洗澡洗头,也基本都是在河里。

坪朗村里静谧安逸,有妇女、老者坐于厅前劳作或闲谈

村中房屋多为木建筑,棕色的木板构筑房屋,屋里光线昏暗,陈设简单。一般为三个厅,进门一厅水泥铺地,正对着大门的后壁上悬挂佛龛或画像,左边一厅里面有火塘,右边一厅垫高于地面,陈矮桌或小木椅。

村子里有一所苗绣坊和石氏豆腐作坊。豆腐作坊里还有磨豆子的碾子,苗族妇女有节奏地拉起碾子磨豆子,用劲儿巧,翩然似舞蹈。

豆腐脑用山泉水所做,佐白糖吃,极甘冽爽口。

村里的银匠也现场为我们展示了苗银的制作。

苗画:记录苗族迁徙的历史

作家冯骥才在其文章《邂逅苗画》里谈到:“苗画是在传统单色绣花样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画种。”吉首大学文学院民俗学教授田茂军也曾评价:“生活在青山秀水中,苗画具有大自然的清新和率真,不雕琢,不做作,没有脂粉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画传承人梁德颂,今年53岁,苗族。他的苗画手艺是祖传下来的,从爷爷到父亲再到他,已经传了三代。

他现场进行了苗画创作:直接在在一张白纸上勾画图案,没有照着图样画,也没有打底稿。各种题材都有,多为喜庆、吉祥、长寿、友谊等吉祥图案,也有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图案中经常运用的有双凤朝阳、凤穿牡丹、鸳鸯戏荷、鱼鸟同乐、双龙抢宝、麒麟送子、蝴蝶伴寿、喜鹊噪梅、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等。

梁德颂所绘苗画

梁德颂的女儿介绍到:“我们苗族之前是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的,我们的祖先是蚩尤。蚩尤和炎黄帝打仗,打败之后从那边迁徙到了这里。苗画记录了迁徙的过程。过山川河流的时候,就会在衣服上画山川湖泊,然后来绣,看到了花花鸟鸟,也会绣。所以我们苗族的衣服都很花,从上到下有很多图案、颜色。苗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苗画和苗绣记录了历史和民俗,承载苗族传承的历史。”

苗绣:苗族宇宙认识史的无字天书

湖南省苗学会会长龙文玉为我们介绍了苗绣。

他拿出以下三幅苗绣并介绍到:“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关于人类的起源,有三个说法:一个是胎生说,就像伏羲是胎生的;另一个是卵生说,就是蝴蝶妈妈在树上生下很多蛋,那个黄色的蛋孵出来就是苗族的先民;第三个是图腾说。这三种说法说明了苗绣反映了苗族对人类起源认识的看法,这三个作品是从我们的传习所传承下来的,是龙红香绣的,她是三江苗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苗绣传承人,她是苗绣第7代传承人,是从她祖上传下来的,从祖上就有很多图样。”

伏羲图腾

龙文玉

龙文玉认为苗绣和苗族的起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苗绣是苗族宇宙认识史的无字天书,苗族有通用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要记录自己的历史,除了口传身教,就通过绣品反映出来。苗族的哲学思想是一分为三,即天地人。天用天上银河的星图来说明,我们现在考古发现的洛书河图里面,主要是讲玉龟托出洛书,洛书和这个绣品中所秀的几乎一模一样。”龙文玉说。

龙文玉所拿的绣品中间是一个八角形套着一个方框。八角形的每一个角上有一个点,龙文玉说:“这象征着八卦的八个角,这就是一个八卦九宫图。这些星星连起来,一横是太极生两仪,竖一划是两仪生四象,中间一划,就是四象生八卦。”

“这一块是小孩常用的巴裙,你问它为什么这样绣,很多人都讲不清楚,必须问那些老师傅,而且还要和苗族的巫师结合起来,才能解释清楚。下面这4个星柱,每一柱都有5个星,上面有两个星柱,这反映了苗族的方位观。苗族没有四面八方这个词,苗族说五方六位。五方是东西南北中,六位是上下左右前后。那么天地是什么关系呢?上面这四个柱子,是顶天的四根立柱,四柱顶天,九天安稳,上面的繁星只结了一部分,就表示天上繁星很多。繁星和繁星之间,就反映出宇宙变化的规律,跟农时都是有关的。”龙文玉说。

行程最后一天,我们去到湘西州的永顺县老司城。

在那里,我们看到曾在历史上繁盛一时的老司城遗址。老司城分内罗城、外罗城,有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记载。

当时繁盛已不复存在,但是仍然保留了体积庞大的城墙和地表石。远远望去,层层叠叠,苍茫又雄伟。

老司城遗址总面积25平方千米,城区面积25万平方米,选址偏僻贫瘠的山区,主要出于军事上的目的,城址包括宫殿区、衙署区、街巷区、墓葬区、宗教区、苑墅区等几个部分。

宫殿区位于城区北部,形状略呈椭圆形,总面积14000平方米。宫殿区共有四门,并以石灰、桐油胶结。大西门为正门,连接右街古道,残存局部台阶,两侧的城墙残高2米左右,以红砂岩错缝平铺叠砌包边。目前遗迹包括保坎、墙基、墙体、台级、散水、排水沟等。

“欸乃一声山水绿”,老司城城外环着一条绿色河流,皮肤晒得黝黑的小孩儿扑通扑通往河流里扎猛子。我们乘船顺流而下时,沿岸的陡峭的崖壁上,有人站着钓鱼,为招待我们,一个浅滩上泊了一叶渔舟,有土家族的女人站着唱歌,声音悠长。

土家族织锦——抽象的几何图案

在永顺老司城,我们看到土家族织锦工艺。

土家族织锦主要分布于永顺、龙山等土家族聚居区,主要有打花铺盖和花带两大品种。其中西兰卡普最具代表性,它采用“通经断纬”的挖花技术,分为“对斜”平纹素色系列和“上下斜”斜纹彩色系列两大流派。

西兰卡普使用古老的纯木质腰式斜织机织造,其技艺流程主要由纺捻线、染色、倒线、 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茼、捡花、捆杆上机、织布、挑织12道工序组成,另以“反织法”挑织成图案花纹。

西兰卡普以丝、棉、麻为原料,以红、蓝、黑作为织锦经线的棉线颜色,纬线则由织者自己决定,各种颜色均可。在古老的木质腰式机上,眼看手背,手织正面,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挑织而成。

传统西兰卡普中的图案题材选用范围广,土家织锦的传统图纹约有409种。其中斜纹彩色织锦图纹200余种,平纹素色织锦图纹150余种,土家花带图纹50种。图纹涉及到各个方面,被称之为“高度浓缩了的土家族文化”。 其中包括民间传说故事的寓意类图案,生活生产习俗工具图案、自然景物及外来图案,其中最典型的有:《阳雀花》《四十八勾》、《岩墙花》、《椅子花》等。

土家族织锦的图案高度抽象化,且配色均十分恰当好看。我们在现场看到的土家族织锦作品中,龙、凤、人物、鹿、鼠等均可作为织锦题材,他们被抽象成各种几何图案,呈现在布上显得整齐有序。

土家族织锦

毛古斯:土家先民原始生活的活化石

吉首大学教授田茂军介绍:“有人将’毛古斯’称为’茅古斯’,其实’茅’仅局限于茅草这个道具,大家以为披着茅草,便用茅谷斯,或茅故事,都是望文生义。实际上,应该称为’毛古斯’,土家语称谷斯帕帕,意即老祖先故事。老祖先茹毛饮血时代,身上长满毛发,他们迁徒、狩猎、农耕、繁衍子孙。”

作为原始生活的反映与记录,毛古斯被称作“土家先民原始生活的活化石”。毛古斯的有三种服饰道具,一是稻草,二是麻,三是棕树叶。其中用茅草最多。

毛古斯表演内容有刀耕火种、围猎、接新娘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别具一格。演出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观众也可答话插白。

表演茅古斯的人数10至20人不等,一人身着土家族服饰,扮演老巴普,代表土家族先祖,由他主持祭祖和表演活动,其余为小茅古斯,代表子孙后代。他们都身披稻草扎成的草衣,赤着双脚,面部用稻草扎成的帽子遮住,头上用稻草和棕树叶拧成冲天而竖的单数草辫,四个单辫的是牛的扮演者。

打溜子、摆手舞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曲牌繁多,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五人溜子”是后引进汉族吹管乐器唢呐而成,将吹打结合,更能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

打溜子这一土家族独具风格的打击乐,模拟自然来体现人们对生活的感受,风格古朴,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在我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中, 打溜子独特的组合、精湛的演奏技艺自成系统,具有极大的代表性。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河流域,永顺为主要传承地之一。摆手舞共有四节,摆手舞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小摆手,土家语叫“Sevbax(舍巴)”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

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看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农事舞主要表现土家人农事活动,有“挖土”、“撒种”、“纺棉花”、“砍火渣”、“烧灰积肥”、“织布”、“挽麻蛇”、“插秧”、“种包谷”等。生活舞主要有“扫地”、“打蚊子”、“打粑粑”、“水牛打架”、“抖虼蚤”、“比脚”、“擦背”等十多种。听说以前还有军前舞和酒会舞,现在其动作已经失传。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