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砥砺奋进的五年】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

2017-08-31 13: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靠政府帮扶,迁居乐业家境顺;得春风沐浴,告别穷窝富路宽。”这是方山县圪洞镇胡家岭村今年62岁的孙月贵特意找人写的对联,他打算在年底搬进新家时贴到新房上,以此感谢政府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让他家走上幸福路。“以后搬到新楼房,离镇上也近了,各方面都方便很多,加上政府还要为村里的核桃树搞高接换优,可增加我们的收入,生活会越来越好。”孙月贵说。

    孙月贵家的新变化,是我市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

    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吕梁途径”

    “吃水行路难,上学就医难,发家致富难上加难……”这是我市许多贫困山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真实写照。交通闭塞、条件恶劣、生态脆弱,受自然条件、区域环境的影响,那些祖祖辈辈居住在大山深处的群众靠天吃饭,生活困难,走出大山过上好的生活——这是来自大山深处的呐喊,也是市委、市政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庄严承诺。

    精准扶贫,关键在靶向施策,而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于那些“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要通过移民搬迁来实现稳定脱贫。省委书记骆惠宁在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聚焦精准方略,进一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的力度,着力破解“易地扶贫搬迁力度不大”的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多次召开专项扶贫工作汇报会,听取易地扶贫搬迁进展情况,深入各县(市、区)贫困村调研,要求各级各部门瞄准目标,自我加压,坚决啃下易地扶贫搬迁这块“硬骨头”。市委、市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吕梁市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方式,着力在破解资金难题、解决土地瓶颈制约、推进后续产业发展、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上下功夫。

    今年,按照“两年算总账、五年任务三年完”的总要求,全市确定搬迁任务45158人,加上2016年28016人,共计73174人,占“十三五”总任务的72%。截至7月底,2016年37个安置点全部开工,竣工34个,竣工率92%,到户率75%,入住率32%;累计承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14.5亿元,投资完成率114%。有搬迁任务的九个县申领易地扶贫搬迁贷款2.45亿元,占全省已提取贷款县(13个)的69%。2017年62个安置点全部开工,竣工18个,剩余44个安置点主体工程完成31%;新建57个点已完成可研52个,办结用地手续39个,办结规划47个,办结环评43个;累计承接并下拨省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4.15亿元。加大旧宅拆除和旧村复垦政策落实力度,目前全市已落实整自然村搬迁641个,涉及10.7万人,有1.4万户4.2万人初步同意拆除旧房。5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我市交城县专题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对我市整村搬迁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创新机制开启易地扶贫搬迁的“吕梁模式”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解决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群众脱贫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脱贫攻坚中情况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市委、市政府把此项工作作为最难啃的“硬骨头”,高度重视,精准施策,创新方式,着力破解搬迁力度不大的问题,让群众真正能够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搬出归属感、幸福感。

    面对艰巨的任务,市长王立伟强调,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时间紧、任务重、难点多,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全面做好精准确定对象、严格落实政策、科学合理选址、发展后续产业、宅基地腾退复垦等工作,尤其要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切实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的精准识别率、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项目竣工率、居民入住率和群众满意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战。

    为了建设好“福窝”,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我市创新投融机制,以财政易地搬迁项目为平台,先后整合了危旧房改造、通畅工程、人饮工程、农村电网改造等各类项目资金,对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了全面集中提升。同时出台整村搬迁奖补政策,向国开行、农发行贷款29亿元,实行市级统贷、县级统用统还,给予同步搬迁人口每人1.7万元一次性补助;设立拆旧复垦奖励资金,与搬迁户逐户签订搬迁协议和旧宅拆除协议,搬迁户按期完成拆除的,给予人均1万元奖励,自行完成旧宅基地复垦的,人均再给予3000元奖励。临县、交口县坚持整村搬迁,复垦旧村,退耕还林,综合保障,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针对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计划对迁出地原有宅基地进行复垦,优先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范围,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由市县统筹在全市范围内流转交易,所获收益用于易地扶贫搬迁旧村开发利用、安置点设施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配套等,有效解决了移民搬迁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中阳县去年采取了“去库存”集中安置、地质灾害移民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建设移民新村、采用维修改造和回购空置房屋进行插花分散安置等多种易地搬迁方式,使493户1802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凸显“吕梁功夫”

    易地扶贫搬迁,必须想群众所想,建群众所需,干群众所盼。一些搬迁居民也有自己的担忧:一是没事做,过得还是原来的日子,种地还不如老村庄方便;二是花费大,搬家花了很大一笔钱,如果坐吃山空还不如不搬。也就是说,搬迁户算了大小两笔账:小账是感情账,毕竟故土难离,划不划得来搬就看新村子能不能比旧村子日子过得更自如;大账是经济账,看新生活能不能比旧生活过得更好。而他们摆出的事实和预期,则代表了政府部门的考虑:搬得出,也要稳得住。

    为了能“稳得住”搬迁户,各县(市、区)都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到“齐全”:让道路不见泥,雨水能进沟,晚上路有灯,夏天能纳凉;在精神生活上做到“丰富”:村村有广场,有图书室;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方便”:不出村子有超市,门口就能下馆子,小感小冒找村医,儿童都进幼儿园。岚县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不仅建于县城周边,而且靠近工业园区,将贫困群众搬迁后的民生需求、创业就业、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等问题考虑在前面,切实做到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

    能致富是贫困群众从山里搬出来的最终目的,也是我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我市着力推进后续产业发展,旧村通过土地复垦和土地流转,重点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安排900万元用于奖补;移民新村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和第三产业,同步推进劳务输出,52个安置点每村20万元。方山县坚持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步规划后续产业,真正实现在搬迁中扶贫、在扶贫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兴县则从增强搬迁群众的“造血”能力入手,加大了对搬迁群众劳动技能培训,要求每户能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能,发展设施农业和畜牧养殖业或进城务工,瞅准市场需求不断拓宽致富门路。

    “能致富”的举措,凸显易地扶贫搬迁“吕梁功夫”,激发群众致富的热情。对未来的生活,方山县胡家岭村的孙月贵信心十足:“过去在山里,几辈子人累死累活吃不上、住不好,搬出来后不仅住上了砖瓦房,又靠近县城,只要勤快就能有钱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