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观察|炮制“六省一市养活全国”,经济研究不该哗众取宠

澎湃特约评论员 盘和林
2017-08-31 15:0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最近有一篇叫做“中国财政真相”文章火了。它的主要观点,是把每个省和计划单列市比作一家公司,它通过辖区内的经济活动赚取财政收入,同时要应付各种各样的开支。如果A省开支超过收入则需要中央财政来调节,让富有的B省来补亏空。

在这样的观点下,文章得出了一连串结论:从全国各省财政来看,东北片区毫无悬念亏亏亏,华北片区经济转型开始亏,西北片区老少边穷要大补,中部六省崛起过程要烧钱,六省一市努力赚钱养国家。

这篇文章引用了大量详实的经济数据,看起来言之凿凿,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与此同时,还严重混淆了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

“A省超支B省补”是不懂财政

首先,以地税、国税总收入相加之后减去一般预算支出来计算各地的财政缺口、盈亏是完全错误的,也不符合我国现行财税制度的实际。按照我国目前的财税体制,大致来说,地税基本上留在地方,而国税大部分是收归中央财政。也就是说,该文所有地方财力数据的结果是完全错误的。

国税收入,一般来说有相当部分用于各种财政转移支付。例如,2016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数为58030亿元,这也构成各省的财政收入。当然,各省的财政转移支付数量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六省一市”转移支付较少,而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较多。拿走的多、转移的少,才是六省一市(其实还有其他省份)对全国的贡献。不过,这符合财政的配置、分配、稳定职能,有助于经济公平和社会正义原则。

其次,各省的财力并不是只来源于财税收入。众所周知,各省市都有数额不小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是列在政府性基金收入之内,与地方财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共同构成地方财力。不难看出,简单的加减所得出25省财政缺口、六省一市财政盈余是不科学的。

第三,该文将六省一市2016年财政盈余相加,称“六省一市总共给中央财政带来了30373亿的贡献”,还说“A省超支了,让富有的B省来补”,更是错上加错。实际上,中央财政并不拿走地方财政的盈余。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各省的财政转移支付并不是缺口多少补多少,更不是盈余多少就拿走多少。

财政不单只是“收钱”的事

那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六省一市是否有失公平呢?实际上,财政并不只是简单的“收钱”的事,现代财政还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三大基本职能。三大职能的核心在于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具体到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它是维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工具。

简单地说,富裕的省市往往是占用了全国性资源的结果,如果不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就会导致另外一种经济不公平及社会不公平发生。例如,上交所、深交所设在上海、深圳,但证券印花税是全国股民交的;北京的各大银行总行等金融机构,其税收也来自全国人民;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即人口红利,有人口流出地的贡献;流入发达地区的人才也是各省教育支出的结果。

当然,实事求是地说,文章流行的背后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财政转移支付还存在不精准、欠科学等弊病。应该说,财政转移支付本身没有问题,但旨在提升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的财政转移支付也亟需公平和效率的改革。虽说2015年财政部印发了《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开始对转移支付实施绩效评价,但进一步优化财政转移支付依然任重而道远,同时也是财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下,媒介去中心化、人人都是自媒体,几乎人人都有发言权,类似“六省一市养活全国”混淆视听的网文并非孤例。窃以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场域的言论尤需遵循起码的学术自律和尊重专业常识,不能为了吸引眼球,随随便便炮制漏洞百出、荒腔走板的忽悠文章。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