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观察|谈论“熊孩子”,不可堕入冷血与刻薄

澎湃评论员 西坡
2017-08-31 15:4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据媒体报道,湖南益阳两名男孩爬进搅拌机玩耍,误碰开关,当场殒命。两男孩是亲兄弟,哥哥5岁,弟弟3岁。搅拌机为一个茶厂所有,当时没断电。

这本是悲惨至极的一起安全事故,隔着屏幕也能闻到血腥和家长的心痛。但是新闻评论区却散发出冷血而可怕的气息。有人说“熊孩子的报应”,有人说“茶厂老板真倒霉”,有人说“心疼茶厂”,这些评论还都被顶在上面。

究竟是怎样一群人,面对两条生命的逝去还能抖机灵,并把“锅”都甩到所谓的“熊孩子”头上。两个孩子固然不该爬进搅拌机玩耍,但一个3岁、一个5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具备成人的安全意识?真正的重点是,如此危险的搅拌机为何没有断电却无人看守?孩子又为何能够接近搅拌机?

家长和茶厂无疑负有主要责任,家长疏于看管孩子,茶厂疏于看管搅拌机。责任孰轻孰重,看具体情况。这些本是常识,也是此类事故应该引起的反思方向。正如去年河北儿童落井事件之后,各地排查消除类似隐患。此时,我们应该呼吁排查还有多少会“吃人”的机器在“裸奔”。

然而,关于“熊孩子”的讨论却带偏了节奏。值得深思的是,这不是个案。近年来每发生儿童安全事故,几乎总有人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熊孩子”。比如《熊孩子按18层后将2岁女童关进电梯 女童不幸坠亡》之类的新闻,正确的关注点是公共设施的设计与维护,但很多人却只看到“熊孩子”的过错。

更广义地说,仇视“熊孩子”、妖魔化“熊孩子”已成为网络上一种值得注目的现象。“熊孩子”似乎坏事做尽,公共场合的“熊孩子”更是天怒人怨。这个现象发展到极致,便是四岁女童在饭店内叫喊致遭邻座女大学生脚踹,无数网友为女大学生叫好。在后续讨论中,竟然有人倡议父母带“熊孩子”出门,为了不给他人造成麻烦,应该喂安眠药。由此人们看清了“反熊孩子”现象的荒唐与可怕之处。

“反熊孩子”现象起初是有一些道理的,它是对“别跟孩子一般见识”论的反动。“别跟孩子一般见识”论是指有些“熊家长”在公共场合对孩子疏于管教,一味要求旁人忍让。所以“反熊孩子”者以维护规则为出发点,偏要“跟孩子一般见识”。

但很多“反熊孩子”者迅速滑到另一个极端。他们完全不顾孩子的天性和成长阶段,要求任何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具备和成人一样的安全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否则出现任何问题都是“熊孩子”的责任,因此外界可以给予任何程度的惩罚(包括但不限于脚踹)、挖苦(包括但不限于“活该”)和诅咒(包括但不限于“作死”)。

所以两个孩子死于搅拌机,会有那么多风言风语。他们是以冷血“维护规则”,以刻薄冒充深刻,对公共讨论的进步和安全环境的改善毫无益处。

事实上,在公共场合闯祸的“熊孩子”,责任大都在“熊家长”身上。最近的例子是,因台风原因南宁机场一航班无法起飞,一群未成年人在家长的“指示”下抢占航空公司柜台。“熊家长”的“锅”就该让他们自己来背,工作人员总不能一心一意对付“熊孩子”吧。

“反熊孩子”者常把“规则”挂在嘴边。但规则建立在常识的基础上。当我们在谈论“熊孩子”的时候,姑且不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至少要分清哪些责任是孩子的,哪些责任是家长的,又有哪些责任是社会的。否则“规则”就会成为某些人发泄戾气的借口。这些人才是真正的精神意义上的“熊孩子”,因为他们缺乏耐心或智力来认识真实的社会。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