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太监逃走中:宫中人的生活际遇与个中甘苦

王一樵
2017-11-21 17:52
私家历史 >
字号

清代笔记小说中,清朝初年皇帝们对太监是抱持着相当高度戒心的。昭槤著名笔记《啸亭杂录》卷一〈不用内监〉便提出了清代人对于内廷的具体观察。例如当时皇帝为了识别太监们是不是有了解官方行政文书流程的能力,乾隆皇帝便想出了将这些“预奏闻事”的太监们,统一更改姓名冠以“王”姓的方法。这些被加强管理的太监们若是被发现有和外朝官员往来,是会被处以严刑的。虽然对于档案文献的正确性,我们不容易核实。但昭槤出身清朝宗室成员,他的记录或多或少,都反映了一些清朝领袖阶层的内心真实想法。

清代行政文书管理上确实较为严谨,这都是为了避免像明代太监当权所造成的祸事。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以史为鉴,明代太监大珰们把持朝政的往事,依然深深影响着清朝数代皇帝,让他们对于太监可能干预政治有着强烈的恐惧。也因此形成了清朝以宗室亲王担任内务府大臣,来管理太监大小事务的特殊制度。同时清代也在交泰殿特立铁牌,用以警示内官太监,不得干预政事。但尽管宫廷禁枢规矩重重,但是再严密的管理,总还是会有一些漏洞,甚至也有太监的逃亡事件屡屡发生。

整体来说,清代宫廷中的“太监”其实是一种不太有生活保障的服务业工作。依照官府定例,若是太监们生病了,会被逐出宫廷,放归为民,听任他自谋生路。但离开了皇家生活的太监们,并不被视为正常的人,维生相当困难,因此这种在朝廷内朝夕难保的日子,造就了太监们特异的行为与生活形态。

太监多是出身贫贱的人,为了找寻生路,进入宫廷常是他们维生的途径。例如出生在顺天府大兴县贫寒人家的总管太监苏培盛便是一个例子。他曾经是雍正潜邸中的近侍,后来随着雍正登基,开始渐渐在内廷中行走,差事甚为得力,甚至成了宫内相当有权力的总管太监。但是即便如此深得雍正皇帝的信任,但他只要稍显骄横,便受到庄亲王等人的参奏纠核,最后引来了雍正帝的训诫,并被要求要约束言行举止。

透过清代《内务府奏销档》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庄亲王等亲贵眼中,太监苏培盛不过是一个出身低贱的下流之人。他只是因为得到了皇帝的恩赏拔用,才能在宫中当差。所以若他在宫廷日常生活里,言行举止稍有骄横,那就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绝对需是要被好好究责参议一番的。所以说,太监近侍无论官职大小,是否深受恩宠,不论如何,太监依旧被人看不起,生活在一种不安的氛围之中。

太监偷寄家信与私下往来结交官员

也许是因为这些生活中的不安全感更加深了对于家人的思念,清朝档案与《刑案汇览》、《清实录》中常可以看到查获太监偷偷寄信给家人,以及私下请托带信出宫的案例。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的《军机处档·月折包》中便记录了嘉庆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和向朝廷奏报,有关审理宫中内左门当差太监王幅受擅自寄送书信给宫外家人的案例,并详细记录了太监王幅受寄出的家信内容。

此案中太监王幅受曾多次托人寄信给住在天津县的母亲。这些往来书信最后都被查获了,奏折附件中甚至还保留了一封王幅受母亲寄给他的家书。由于这件是违反了宫中禁例,王幅受被治罪处罚。但事件的源头,其实是紫禁城外的王母因为过分思念儿子,才托人带信给在宫中当差的王福受。可是,尽管是母亲的思念,也是被严格禁止的。

尽管有酷刑尾随,但这样的违规事例仍然是屡见不鲜。毕竟思念家人、母亲乃是人之常情。只是宫中人偏偏是没有这种属于常情的权力。正因为如此,清代其实有不少太监逃跑的案子,试图逃离这重重封锁。而逃离宫廷的诸多例子,既有成功,自然也是有失败的。被官府查拿到的逃跑太监们,多半也都得面对严厉的处罚。透过《内务府奏销文件》中所记载的数件太监逃跑被官府捕获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概要的理解。

许多案例太监初次逃离被捕后,会被送回宫中,再作处置。多半处罚是会被总管太监罚板仗责打六十下,然后再被判至吴甸、瓮山等处铡草一年。至于,有些多次逃跑成为累犯的太监,则会被加重处罚,例如被处以“铡割野草二年”。这些逃跑太监们在接受割草劳役处罚完毕后,通常也不能回到原来当值的地方,只能被另外派到宫廷外围的“端则门”等各处所,当差执役。

面对严厉的宫廷禁规,宫中太监们有时也会与侍卫,以及在圆明园等处当差的满族官员,结交朋友,进而请托帮忙代办打点私人事务。例如嘉庆二十年七月发生的一起宫廷弊案中,便是由林爽文一案的逆犯后嗣林表、林显兄弟俩人有重大关系。林爽文事件时,林氏兄弟因为年纪幼小,没被牵连处死,而是被解送至北京阉割,充当宫中太监内侍。九死一生的情况下,兄弟二人顺利生存了下来。随着时间岁月,在宫中当差的两人,渐渐开始有了人脉势力。不过,因为一时的得意,林家兄弟触犯了与官员私下往来的禁规,犯了宫中大忌,引起一连串的事件。

综合相关证词,我们从中可以得知林氏兄弟的人际网络相当绵密。兄弟俩人多年来在紫禁城、圆明园澄心堂等处当差,因此结交认识了也在宫中当差的二等侍卫林寅登、三等侍卫关敏、郎中吴春贵、候补主事普琳,以及在圆明园当差的内务府官员外郎庆琛等人。林氏兄弟于是利用这些人脉关系,照顾家人,他们并托带各种家信物品、打点各种家中大小事情。

该起宫廷弊案事件,因为牵连人数众多,引起了嘉庆皇帝高度的重视。毕竟净身入宫多年的逆犯后人,照理应当安静守法,谨守分际,可是林氏兄弟却私下四处结交宫中侍卫,甚至是内务府官员。这种行为严重触犯了宫中禁例。因此,嘉庆帝特有旨意,太监林表、林显两兄弟,以及其弟林妈定,均照“与内官互相交结,泄漏事情,夤缘作弊律”,判以“斩监候”,酌期审明情实办理。

此外,林氏兄弟的房产也都被查抄入官。二等侍卫林寅登则因为私下与太监林表往来,被判发配新疆伊犁。内务府员外郎庆琛因为曾赠与林显布匹纱料,降职为主事。而内务府正黄旗护军统领阿克当阿,也因与林显相互馈送物品与银两,罚降为内务府郎中顶戴。另外,候补主事普琳也因为与林妈定往来,并曾在苏州赠付银两三十两,降职为笔帖式。此案事涉重大,牵连多名官员,所以在清朝档案中保存有相当详细的案件始末,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嘉庆朝宫中档》中甚至保存有澄心堂太监林表口供供单一份。

疯迷、投水、金刃伤:太监的逃亡与自戕案件

宫中生活不易,或许靠近权力中心,所以精神压力特别巨大。太监们年老后出宫更是无依无靠,不堪宫廷生活的无奈悲苦,不少人便选择在还有能力时便偷跑出宫,想办法另觅生路。据《内务府则例》的记载,清朝时许多太监往往装病后,弃职逃回家中后,就不再回皇宫中当差办事。又或者是私下改换姓名,又再至京城各个王府当差,甚至是跑回原有的王府主人家中,也多有所见。《宫中档》、《内务府奏销档》、《内务府奏案》等清朝档案中也记录了不少宫中太监犯罪的满汉文档案记录,有时是偷盗宫中金银财物首饰,也曾经发生有太监私下携带赃物逃出宫外的案件。

有的案例中是太监私下偷盗宫中银两、香供松石、珊瑚珠串等物,再找机会逃到宫外与家人会合,由家人代为藏匿赃物。例如《军机处档·月折包》便记载有乾隆十七年三月九日,直隶总督方观承奏报宫中太监马升趁机盗取宫中银两、香供松石、珊瑚珠串等物,逃出宫外,并携带赃物交给家人亲友藏匿。后来东窗事发,太监马升与家人被捕下狱治罪,并在他的家人住所里搜出数串松石珠串,一并得上缴。

类似的追捕与查缉逃亡太监的案例颇多,清朝档案中也保存了许多逃跑太监的口供供单。台湾故宫博物院典藏的《军机处档·月折包》便有起记录:乾隆十七年五月二十二日河南巡抚蒋炳奏报盘获太监程贵一案,随案并附有太监程贵的口供供单一份。同类的案件并不少见,例如:乾隆二十四年元月二十九日兵部右侍郎阿尔泰向朝廷奏报缉拿逃走太监赵德一案;乾隆三十四年七月二十日,陕西巡抚勒尔谨奏报拏获脱逃太监刘进玉解交内务府一事,同件奏折中还附有太监刘进玉供单一份,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口供内容。

类似的案件还有嘉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山东巡抚陈预奏报拏获在逃太监孙如玉一案。相关的案件的善后处理与处罚条例上,逃亡的太监在被查获后,会先押赴京城,之后再被送至内务府审询,并究办治罪。逃亡的太监们多半依照“监犯越狱之例”,究责定罪。例如乾隆四十六年八月四日,管理内务府大臣永瑢奏报奏报拿获逃走太监张福并治罪一案中,太监张福便是依照 “监犯越狱之例”,议处定罪。内务府处理此类案件非常严厉,更鼓励彼此举报,凡是协助官府挐获逃跑的太监,都可以因功领赏。

此外,没有能力偷跑,但又对生活绝望的宫中的太监、宫女们则有些会选择在西华门附近、内务府衙门一带投河、投湖,因此《刑案汇览》中亦记有专条〈禁城病迷自戕无亲属治罪例〉,这个条目所指的就是那些多有疯迷,于绣漪桥、昆明湖投水自尽的宫中人。除了投湖外,清朝档案中也记载有宫中太监在御花园自缢的案子。

生生死死,来来去去,太监们生活在这一座座的皇家园林中,看似雅致华丽的紫禁城御花园,却也是许多太监们在绝望中自缢身死的场所。有机会逃跑的太监们则往往会先向京城的西面逃去,从这面逃多半都会经过现在的“中关村”一带。事实上,现今科技新贵聚集的“中关村”,在明清两代是用另一种名称出现在历史中的,那时的地名是写作“中官屯”。所谓“中官”,即“太监”的雅称。

“中官屯”作为明清两朝许多年老离宫的太监们最后落脚处,又或者是太监死后入土为安的墓地。也因此,太监们逃亡需要熟人接应帮助时,也大多会往这一代逃逸。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一带,清代也还设有一个“恩济庄”,这也是个收留恩济年老太监在宫外赡养天年的处所。北京著名的八宝山墓园区,古时候是明清两代太监近侍们的主要墓地之一,留有不少的墓碑、墓园遗址。

正由于逃跑与身故的太监人数太多了,乾隆年间曾向各亲王府征募在王府里执事的太监以填补宫中的人事缺口。这些出身亲王府的太监们,来源更为复杂,多半是京城四邻地区的穷苦人家,因此个性也较为强悍,常当差处事的过程有所过失。但由于皇家日常生活需要大量人力供差,办理杂务,因此尽管知道也许会产生问题,依旧引进这些来自王府的太监,作为人力的补充。

不过,这确实也为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攻入紫禁城的乱事,埋下伏笔。天理教乱事件里,追究宫中作为内应的太监出身,便会发现他就是这些原本在王府当差的太监之一。这些王府出身的内官,原本就较为强悍,且与民间往来互动密切。另一方面,这些不同出身的王府太监们也不太能融入宫廷中的严格规矩,互动不佳的情况下,或许也造就深埋了日后反叛的远因。

(本文选摘自《紫禁城里很有事:明清宫廷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王一樵著,时报文化出版,2017年4月。经作者授权,澎湃新闻转载。)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