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粉丝的大脑:多巴胺作用还是商人诡计?

澎湃新闻记者 屠俊
2017-09-11 13:54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写道:“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当然有“癖”者也包括如今潮人常说的“粉丝”,他们远距离却疯狂地追随着偶像。

他们大多是未成年的少女,所以常常被学者和成人指摘举止轻狂。这或许是化学物质的作用,抑或是商家的诡计,而这个网络时代更是为炒作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不过,可以定论的是“粉丝”早已成为一种文化。

多巴胺的化学作用

“要说对于我的吸引力,就是他很‘漂亮’”,康涅狄格州麦迪逊镇一位15岁的少女埃玛·里夫斯(Emma Reeves)对华尔街日报说,“你很难找到一个人,他既成功,又亲和,还关心周围的人,不过他就是!”她嘴里的“他”就是现在风靡欧美的当红“炸子鸡”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他12岁出道,2011年《人物》杂志将其评为年度好莱坞最富有的年轻人。在“福布斯全球百位巨星排行榜”上,贾斯汀连续两年名列第三,微博粉丝全球第二。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如今,科学家已能解释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特别是十几岁的少女会对某些音乐家如此着迷,而唱片业也娴熟地利用了这种现象。“追星族的家长应该相信”,专家说,“那些看似歇斯底里的表现对于青春期发育阶段的少年来说是无害的。”

“早在披头士、猫王和弗兰克·西那特拉之前的19世纪,就有疯狂的女粉丝将衣服扔向钢琴家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的先例,她们会为他的一缕头发而战。”音乐史学家说。

“听那些似曾相识的美妙歌曲能够刺激多巴胺的释放,这种物质是蕴涵着快乐情绪和促人成瘾的神经传递素,这同吃巧克力或者在一场刺激的赌局中获胜起到相似的效果。”神经学家丹尼尔·列维京(Daniel Levitin)说,在他位于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实验室里,他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观察到整个过程。

列维京博士的研究还表明,青少年时期形成的音乐品位会在大脑中形成固定的内部模式,这段时间正是一些神经线路固定而另外一些神经线路调整的时期,所以,这也正解释了为什么成年人会怀旧,怀念在他们十几岁的时候听过的歌曲。

男孩子也会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发展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但是女孩子会更加容易迷恋歌星,专家说,因为他们唤起了女孩的浪漫情怀,这种感觉既陶醉又刺激。喜欢上自己根本不可能见到的明星可能是她们尝试这种感觉的一种比较安全的方式。

“一些女孩儿将初吻献给了海报,这对她们来说并没有改变什么。”盐湖城威斯敏斯特学院的社会学专家马克·鲁宾菲尔德(Mark Rubinfeld)教授说。

男孩子可能会更加喜欢运动员,部分原因是出于想效仿他们的愿望,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对球队所传递的精神有强烈的认同感,心理学家这样说。这种强烈的喜欢有可能被部分带入成人以后,一些男人会将自己涂成球队的颜色,或者在比赛那天拒绝工作。

“一些社会学家为这些歇斯底里的粉丝、感情丰富的女孩,以及孤独的男孩儿感到担忧。” 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大学的朱莉·詹森(Joli Jensen)教授说,“老套的想法从来没有抓住大多数粉丝经历的核心,他们愉悦,有内部认知,和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偶像保持着若隐若现的联系。”

唱片业的诡计

唱片业也极尽可能地将偶像打造出甜美、孩子气的气质以撩拨起女孩儿的幻想。“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Tiger Beat等一些音乐杂志会喷除青少年偶像脸上的胡楂。”如今转行成为神经科学家的前唱片制作人列维京博士(Dr. Levitin)说。

事实上,歌曲本身也会被精心制作以引起年轻女孩儿们的浪漫想象,从披头士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到比伯的单曲《男朋友》(“Boyfriend”),歌词中这么唱道,“如果我是你的男朋友,我不会让你走。”

“我看到过坐在前排的女孩儿因为碰到了他的手而落泪,我想那是喜悦的泪水。” 新泽西州的10岁女孩儿伊莎贝尔·亨特(Isabelle Hunt)说,上周她在纽约的阿波罗剧院听了比伯的演唱。

大众媒体拉近了名人和粉丝之间的距离,至少给人这种错觉。“在我年轻的时候,要看到肖恩·卡西迪(Shaun Cassidy)需要在电视机前足足等上一周时间”,纽约西菲尔德的护士玛蒂尔德·福塞尔(Mathilde Forsell)说,她的女儿也是比伯的粉丝,“现在,他们可以24小时在网上下载他的歌曲。”

比伯在Facebook和Twitter上的追随者,几乎每小时都会收到关于他的更新消息,包括他在哪里,他在想什么。他在网上表示爱自己的粉丝,同时推送了这样的消息,“《相信》(Believe)专辑的Zinepack杂志限定盘只有在沃尔玛超市能够买到哦,套装包含独一无二的CD和所有独家照片,还有各种文字介绍。”

支持还是反对

要是孩子们为了虚拟的感情而忽视学业、家务以及现实中的关系,那么这种“粉丝热”就走得太远了。“有太多的粉丝一个晚上在电脑前守上五六个小时,就为了看贾斯汀·比伯的博客。”心理学家艾伦·拉维茨(Alan Ravitz)说。拉维茨就职于儿童心理研究所,这是一间位于纽约的非营利性研究和治疗组织。

不过,家长为阻止这种过分喜爱有时也会反应过激。“有一个粉丝为了去纽约而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并住在人行道上,这当然是反例。不过,家长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来帮助孩子做一些他们真正享受的事情,也未尝不可。”宾夕法尼亚州维拉诺瓦大学的心理学家帕特里克·马基(Patrick Markey)说。

一些研究也表明,孩子和同龄人在一起行动最合适,前提是这些活动没有危险,马基医生指出,“家长听孩子们的音乐可能会让你觉得太疯狂,但是这正是一个心理健康的表现。”

但另外一些专家则反驳,这种粉丝的狂热行为是非健康的。“和大众的看法相反,‘比伯热’丝毫没有健康和正常可言,这类似于青春期极端主义。”《少年2.0:从青春期的煎熬中拯救我们的孩子和家庭》(Teen 2.0: Saving Our Children and Families from the Torment of Adolescence)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家罗伯特·爱泼斯坦(Robert Epstein)说。他指出,家长应当帮助青少年识别炒作和商业化。“在我六七岁的时候脑子充满了幻想。但是过了那个特定的时间段,圣诞老人就应该‘见鬼’去了。”爱泼斯坦博士说。

超出家长们的想象,年轻的音乐迷们会提早“看穿”这种迷恋。美国康涅狄格州麦迪逊的丽丽·福格(Lili Foggle)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女儿一个14岁一个12岁,她说,当传出贾斯汀·比伯和演员兼歌手塞莱娜·戈麦斯(Selena Gomez)约会后,她的女儿就对他失去兴趣了。“整个兴趣点就在于他能够真的成为你的男朋友。他依然在售卖这一点,但是较年长的姑娘们已经不买账了。”

“我以前一直疯狂地爱着贾斯汀·比伯,我现在依然喜欢他,但是不再那么‘爱’了。” 福塞尔的女儿、年仅11岁的卡利(Carley)说。她现在更喜欢英国男孩儿乐队“一世代”(One Direction)(一个英国五人男子组合)。“这或许也是一种成长。” 福塞尔女士说。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