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那年花开月正圆》制片人:没想跟风IP,创作没有捷径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2017-09-04 08:14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一开播,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收视率双台破一。虽然有“大女主专业户”孙俪担纲主演,但在鲜肉当道,IP当道的时代,一部纯原创的作品,能有如此成绩,殊为不易。

在《那年花开月正圆》开播发布会前,华视娱乐总裁、该剧总制片人赵毅还在和导演丁黑,就一些剧集的细节紧张地进行沟通和调整。对于这部剧,赵毅信心十足。

2012年,赵毅作为总制片人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拍,这部开启近几年青春片热潮的作品,成为当时票房口碑双赢的大热电影。也是在同一年,赵毅接触到了《那年花开月正圆》最初的故事梗概。

那是机缘巧合下,赵毅收到一封朋友发来的邮件,两三千字,讲述清末著名女商人周莹一生的起落。这位传奇女性曾凭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将一个衰落的大家族建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看了以后我就觉得非常有意思,一个青年守寡的女孩在女性为卑的时代,怎么把一个家族用二十年时间做成陕西首富,我觉得非常有传奇性,也很希望让这个故事被更多人看到。”赵毅立刻行动起来,拿到了周莹家族后人的授权后,便开始了采风和创作。然而这一开始,就是六年的漫长打磨。

原创作品,又改编自真实人物,编剧团队试了好几拨,赵毅也没有找到合适的编剧入选,“我觉得创作难度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周莹的故事不是小说,流传下来的都是片段记忆和传说。如何把这些编织成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让今天的观众喜欢?另一个是这样的故事,大家难免会觉得主旋律,但这样一个真实人物我们不能把它做的很飘很飞。”直到与现在的编剧苏晓苑合作,故事脉络才慢慢确定。

而剧本尚在前期开发阶段,赵毅便联系到了导演丁黑,这位执导过《玉观音》《大秦帝国》系列的导演本身是陕西人,对于秦文化有着很深了解,出身于中文系的他更是对好故事有天然敏锐度。和赵毅一样,听了周莹的人生传奇后,他便决定加入其中。

几个人一拍即合,确立了改编方向:扎根于现实主义,还原百年前秦川大地上的真实故事;结合浪漫情怀,讲述女性励志与成长,“我们是讲女性,但我们不是风月片,也不是宫斗宅斗戏。”赵毅强调,他们想做的,不仅仅是周莹作为成功商人的一面,还有她作为传统女性,格局开阔,深明大义的一面。

作为一个学编程出身的“理工男”,赵毅身上有条理清晰,冷静客观的一面,这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对他助力颇多。但在《那年花开月正圆》之前,赵毅坦言还没有做过体量如此庞大的电视剧:18稿剧本大纲,5稿分集大纲,几万平米的棚内搭景,人数最多时逾千人的庞大剧组,八个月辗转全国进行拍摄。整个过程中,赵毅引以为傲的理性和逻辑并不能帮助他解决所有问题,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他还要时时负责提振士气、协调团队。

丁黑导演曾在发布会上谈到,哪怕在野外拍戏,赵毅也会在工作人员的临时帐篷里,放上些花草,准备些好茶,让大家能心情愉悦轻松一些。能考虑到这种细腻入微之处,也是赵毅作为制片人的一项天赋。

澎湃新闻记者与赵毅聊了聊,讲了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感受,以及作为制片人的“自我修养”。

【对话】

陈晓的表现超出预期

澎湃新闻:这是一部讲秦商的作品,当时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加入一些陕西地方文化的东西呢?

赵毅:当然有。我们在故事中,不管是风俗、服饰、美术,还是最显而易见的美食,这些都是基于对历史的了解。当然也有一定的创新,所有人一听是清朝的剧,就觉得应该都是宫廷戏、朝堂戏。其实这几年少见讲清末民间的戏,所以这块来说的话,我们希望在视觉上、画面上整体会有所突破。

澎湃新闻:清末民初,讲这种地方商人的电视剧,其实前些年还挺多的,不过都是以特别正剧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整体色调风格也会比较偏沉郁一些,但这个剧整个视觉效果会比较亮丽,当时有考虑要做得青春一点?

赵毅:会有。考虑到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年龄层,我们基于陕西的服饰和那个时代的风格基础上,也请叶锦添老师能够在设计时做一些西化的东西,清末时西风已经渐进中国,我们需要这一块,把新鲜的东西提炼出来。

澎湃新闻:孙俪可以说是这种大女主戏的第一人选,但是陈晓大家有点没想到,因为他之前很多作品是比较偏偶像的?

赵毅:是,当时先定的孙俪。在选择陈晓的时候,大家都会有一个之前的认识,当时确实有人有一些担心。但我跟陈晓在很早之前合作过,知道陈晓的内在有多少东西,我有信心沈星移这个角色,他能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呈现。大家在看到片花前是有顾虑,但一看了以后非常好,陈晓完全超出预期。

澎湃新闻:周莹这个人物一生守寡,所以陈晓的角色是完全虚构的,感情线上是有挺大改编?

赵毅:周莹一生守寡这个是不可以变的,这是历史真实,但情感上的戏,我们肯定要有,因为观众看电视剧肯定还是从情感进行代入,她跟吴聘(何润东饰)那个角色就不说了,历史上就是存在的。而陈晓的角色,除了跟她有感情戏,更多是商业和家族上的一些戏剧推动。

我觉得这个虚构是可以接受的,哪怕从现实角度讲,周莹这样一个优秀的女性,怎么不能有爱慕她的异性呢?也许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环境里,不会被表达出来,但我觉得这是可以存在的。

这部剧的起点,和“大女主+玛丽苏”不一样

澎湃新闻:大女主戏这两年特别火,观众们都会有一些担心,比如全部故事都围绕女主来展开,女主总是有各种贵人相助,然后身边美男环绕,就会比较玛丽苏,不知道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担心?

赵毅:大家一说大女主的戏,就觉得很容易玛丽苏,但其实我们这个戏跟所有已经播出,将要播出,或正在拍摄的大女主戏最大不同,是基于真实人物创作的故事。

所谓大女主+玛丽苏都是虚构出来的,放在生活中,可能即使在女人的某一个阶段会有这个状态,但不可能持续十几二十年,你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片子的起点就和网络文学不一样,可能从网络文学中出来的话,只要戏剧设置合理了,大女主+玛丽苏可以一直走下去,但是作为基于现实的作品来说,大女主+玛丽苏是经不起推敲的。

澎湃新闻:剧中的周莹,尤其是她年轻时,是个特别跳脱,像个男孩一样的性格,这个人物的感觉在那个年代还挺不可思议的?

赵毅:其实设置角色时我们分析过,一个女人,十七八岁,在今天也就是高三学生,还没读大学的年纪,而且又身处那样一个时代,这个女人究竟是怎么成功的,我们觉得她骨子里一定有一些东西,不是娇柔的,不是玛丽苏的,不是小家碧玉的。她的那种坚持、聪慧、不循规蹈矩,她循规蹈矩的话,就不可能去经商。

回到历史本身,她这个人物一定是有超前于历史大环境的一些东西的。当然她的价值观、为人处事是随着进入吴家,有所成长和改变,但骨子里这些东西一定是存在的。

观众辨识水平强,创作没有捷径

澎湃新闻:现在大女主戏多是IP改编,作为制片人,在选择IP或者是选择原创上,有没有自己的考量或者是标准?

赵毅:这方面来说,IP也好,原创故事也好,或者真实的素材也好,还看人物和故事核内在的力量对我的感染性,就是是否真的被这个打动。

我觉得两方面,一个是创作上,它内在力量越强,戏剧呈现更动人;一个是内在力量越强,越能让我愿意坚持。在我而言,如果那个火苗足够强的话,就可以烧六年,烧七年,如果火苗就一点,可能两年就给消耗了。

澎湃新闻:像现在很多电视剧都是打“短平快”,因为资本市场要求的就是要快,你怎么看现在这些短平快的创作方式?

赵毅:我相信一点,就是现在的市场观众是有很强的辨识水平的,尤其80后90后,其实自我意识很强,他们的阅片量和审美是很高的。我相信一点,来的容易去的容易,不可能有任何捷径能让我们多快好省的把一个事做到特别高的位置,又有艺术性,又有思想性,又有市场性,我不是很相信这个逻辑。

澎湃新闻:但业内制片人都有一种焦虑,市场变化太快了,年轻人口味也变的太快了,可能你花很长时间打磨一个作品,但出来之后可能就因为没赶上那一波热潮,就折戟沉沙了。你怎么消解这种焦虑?

赵毅:我做这个项目一开始就没想跟风,在创作时其实很多人跟我们说,包括有些电视台方也跟我们说:你这个不是IP,又是一百多年前一个民间的故事,好看吗?有人看吗?我觉得只要是好东西,任何时代都是能得到认可的。就像人的情感,千年以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故事层面我觉得观众喜好不会那么波动。当然我们要在讲述故事的形式和画面美学上不断的去跟随,甚至创造。

澎湃新闻:如果说到制作层面,像大投入的戏,观众总会好奇制作经费和演员酬劳的配比,能否透露一下咱们这个戏大概的情况?

赵毅:我们这个戏制作费上的投入大概是55%吧,演员上投入大概是35%,然后剩下就是授权费,剧本费,导演费10%。我觉得我们这个配比还是比较合理的。

用理性做决策,用感性去支撑,缺一不可

澎湃新闻:那这个戏整个制作过程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特别难的坎儿?

赵毅:有。就是几方面原因,一个是不可控的因素,比如在这个戏开机之前,拍外景两个月里,我觉得有小一半(时间)都在下雨。那个是我们不可控,导致整个进程的延后。

另外,对于这个戏的体量和品质来说,我们的要求在那里,但我们拍了八个月也好,或者筹备多少个月也好,都无法避免很多现实操作中的问题。我们通过这个戏做完,发现投资规模和它所带来的问题与挑战,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剧组规模最多达到一千一百多人,导致在制作上曾经一度面对的压力,是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拍摄到两三个月的时候,其实是面临非常巨大的压力的。那就咬着牙过。拍摄到半途,作为制片人是要去做各方面的有效沟通和坚定支持的,比如照顾大家的情绪,我觉得首先人的问题,是最大要解决的问题。活是大家干,不是靠一个人两个人干出来的。所以这块确实是会很辛苦。

澎湃新闻:你是学编程出身的理工男,你的思维里应该有特别逻辑化的东西,你觉得这个对你作为制片人最大的帮助是哪些?

赵毅:我觉得,做项目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就是理性的思维方式。当然,我们说的被一个故事,被一个核给打动、点燃之后,你需要这个感性的东西。去支撑你走每一步理性的决策,这是一个平衡,缺一不可。理性思维帮助我在做每个决策时,会非常的谨慎。感性的东西让我面对问题的时候,义无反顾往前冲。

但我觉得理性的思维,尤其对于这种超大体量项目非常重要,它不是靠感性的东西就能完成的。

澎湃新闻:作为制片人,你觉得制片人身上一定要具备的素质是什么?如果只能选一个东西的话。

赵毅:如果只能选一个的话,我觉得是判断能力。其实这种判断能力就是对故事,对编剧,对导演,对演员,对整个创作的过程和整个宣传发行的过程的选择。其实制片人总是在面临选择,OK不OK,做还是不做,用还是不用,停还是不停,动还是不动,花不花这个钱。但这个判断能力是感性和理性并重的,要一些直觉。

我跟很多海内外优秀的制片人聊过,我问你们为什么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靠的是什么?很多人跟我说其实就是感觉。你说感觉是啥,来自于你理性的思考,也来自于你很多人生经验啊,对情绪的捕捉啊,以及情感催生的东西。有时候感觉和判断是一回事。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