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宏亮瞻局|反舰海洋监控体系的历史实践与现实问题②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7-09-03 09:3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从“海洋”75到马岛战争

从1965年12月起,US-A卫星进入轨道测试阶段。由于技术难度太大,直到1972年8月才完成首次在轨雷达试验。为了威慑美国,苏联急迫的在一年后宣布MKRC Legenda系统建成。但事实上直到1973年12月末,US-A才完成首次全系统测试。第一颗US-P更是到1974年才发射。

1975年,苏联海军开始对MKRC Legenda系统进行验收测试。当年5月,2颗卫星先后入轨,分别运行了71天和74天。在此期间,苏联海军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同步举行了代号“海洋”75的全球海上战略演习,US-A卫星在演习中提供了大量实时情报。演习证明该系统不仅具有海上侦察能力,还可以跟踪锁定目标,也就是说US-A能够直接为远程反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这对于无论是苏联海军还是美国海军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海洋”75演习震动了整个世界。美国海军认为自己已经失去了在美苏海战中获胜的能力,开始加速研制“宙斯盾”系统等下一代海战装备。而受到演习结果巨大鼓舞的苏联海军,从1975年10月起在水面舰艇上全面开始部署卫星数据接收设备——“风帆”通信系统。

1978年,US-A卫星投入批量生产,且实现定期补网发射;一年后,US-P卫星系统也正式服役。同年MKRC Legenda建成并投入使用。到这一阶段,由于美国空军尚不具备有效的反卫星手段,苏联水面舰艇对航母战斗群的探测跟踪与中继制导难题,可以说都得到了较完美的解决:水面舰艇接收到来自太空的航母坐标信号后,即可向SS-N-12或SS-N-19超远程反舰导弹装定目标诸元,导弹齐射后舰艇快速撤离;US-A卫星将雷达探测到的航母情报通过数据链传给导弹编队中高空飞行的领弹;领弹带领整个导弹编队不断调整弹道飞向目标,在进入领弹主动雷达扫描范围后,弹星间数据链切断,领弹继续带领编队飞行;待进入低空僚弹主动雷达扫描范围后,僚弹雷达开机,编队解散冲向各自分配好的目标。

然而,苏联海军反航母的主力毕竟不是水面舰队,而是其庞大的潜艇部队。早期苏联潜艇虽然也安装了卫星信号接收机,却必须浮出水面才能接收信号,风险极大。如“查理”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就只能通过“显眼”的Paravan甚低频拖拽天线,才能与MKRC Legenda或Uspekh-U侦查系统的战术数据链取得联络。从1975年开始,苏联海军为9艘“回声”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安装了Kasatka-B水下卫星信号接收系统;后来的“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则安装了更先进的Kasatka-U系统。苏联潜艇此后不再必须浮出水面,只须在潜望镜深度释放出卫星天线即可。此类天线目标极小,美军侦察机从空中很难发现。

1982年的马岛战争是MKRC Legenda系统首次接近实战的测试。苏军在当年5月14日和6月1日紧急发射了2颗US-A,这2颗卫星成功跟踪到英国航母战斗群。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正是苏联向阿根廷提供了英国舰队坐标,才使阿根廷空军得以重创英国特混舰队。不过美国人的这一说法从没有得到证实。

“神话”破灭

MKRC Legenda星座搭建完成标志着苏联海军拥有了在当时来看近乎完美的反航母作战手段。该系统并没有完全替代空基的Uspekh-U,两者同时工作可以提供更大的覆盖范围与任务弹性。在作战时,反航母舰艇接收到的目标情报和中继制导信号既可能来自卫星,也可能来自Uspekh-U中的远程固定翼侦察机,或者本舰搭载的直升机。

实际上,苏联海军已经将其所能调动的所有资源都纳入到了反航母体系,比如同样由图-95战略轰炸机改装的图-142远程反潜机也可以执行海上侦察与跟踪任务,另外还有多艘专用远洋侦察船。苏联甚至还改装了大量民用船舶和拖网渔船,为它们加装卫星接收设备和数据链,在特殊情况下可充当临时远洋观测哨或中继制导平台。所有这一切作战平台和传感器均通过数据链相连通——这不就是后来美国人所鼓吹的“网络化”、“信息化”么?

然而,MKRC Legenda体系的前瞻性与复杂性必然需要付出高昂代价才能维持。US-A卫星寿命很短,最长的服役期也只有135天,必须不断补网发射,苏联仅在1982年一年内就连续发射了4颗US-A。这种成本即便对一个超级大国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按照最初计划,US-P将与US-A组成联合星座——一颗US-A搭档4颗US-P。联合星座的试验直到1984年才完成,根据试验结果,苏联科学家们认为US-P完全可以2颗一组构成独立的海洋侦察系统,这也为后来US-A星座被完全放弃埋下了伏笔。

1988年3月14日,“宇宙”1932号US-A卫星发射升空。此时的苏联正面临严重政治与经济危机,而戈尔巴乔夫推出“新思维”也试图与西方合作。在此背景下,“宇宙”1932很不幸成了MKRC Legenda中最后一颗US-A卫星。两个月后的5月19日,“宇宙”1932终止运行。由于戈尔巴乔夫叫停了US-A后续卫星的发射,以及下一代US-AM卫星研制计划,US-A海洋雷达监视卫星系统就此关闭。

苏联解体后,MKRC Legenda只剩下US-P星座继续服役。US-P仍然可以发现美国航母战斗群,却不再能够为那些550公里射程的反舰导弹提供安全的中继制导信号了。

彼时,与MKRC Legenda天基反航母系统一样夭折的还有奥加尔科夫元帅的信息化战争雄心。早在1968年,即奥加尔科夫就任苏军第一副总参谋长时,其就在任内设立了苏联战略欺骗总局,管理《红星报》、《苏联》、《旗手》、《武器与装备》等上百种军事报刊,从而成为主管苏军对美宣传战的一把手,当时苏军内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敌人只能看到奥加尔科夫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奥加尔科夫1977年升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苏军总参谋长,在他的推动下,苏军采用了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数字化战术指挥系统,以此为基础,苏军甚至早美国人20多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全数字化步兵师。

但是,奥加尔科夫的信息化革命最终半途而废,他的副手马赫穆特·加列耶夫曾说过:“如果不考虑个人利益,大家会举双手赞成奥加尔科夫改革;考虑个人利益,大家就一致反对。”1984年他离开总参谋部,从此远离红军指挥核心。苏联解体后他成为俄罗斯国防部顾问,1994年1月23日病逝。“奥加尔科夫革命”影响了当时的美国副国防部长威廉·佩里,有美军将领就认为:海湾战争正是用美国的军事技术,再加上奥加尔科夫的军事思想打赢的

中国海军如何选择

要想在茫茫大洋上执行反航母任务,有三个关键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发现航母、锁定航母、攻击航母。苏军在冷战时期为解决这三个问题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对于今天的中国海军来说理所当然的成为一种可能的参照与选择。

DF-21D反舰弹道导弹

根据公开报道,我们可以肯定解放军已经具备了多种反航母火力手段,如DF-21D/26反舰弹道导弹、YJ-62远程反舰巡航导弹以及搭载它们的各类平台。但在发射导弹之前,中国海军同样必须解决如何发现并锁定航母的问题。

YJ-62远程反舰巡航导弹模型

苏联的天基海洋监控系统似乎提供了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与岸基主被动雷达、海上侦察舰、远程侦察机相比,天基系统的侦察范围更广、抗干扰能力更强(不仅指电子干扰)、时效性更高(如果卫星足够多的话)。但在冷战时期,MKRC Legenda相对于MRSC-1 Uspekh的最大优势还是更高的安全性。

从媒体公开的信息来看,中国似乎在该领域已经有所布局。如据《中国海洋报》报道,计划2019年发射的“海洋三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安装合成孔径雷达的海洋观测卫星。“海洋三号”系列卫星主要载荷为多极化、多模态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全天候、全天时和高空间分辨率地获取我国海域和全球热点海域的监视监测数据。而早在2012年3月,国务院就批复了《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确定在“十二五”末及“十三五”期间发射8颗海洋观测业务卫星。

但必须指出的是,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花费巨额资金投入天基反航母监控体系的建设却必须面对俄国人当年无需面对的风险。众所周知,目前美军已具备多种有效的反卫星手段,如海基“标准”-3反导系统等均兼具反卫能力,此外也有猜测认为美军多次试飞的X-37B飞行器同样具备卫星摧毁/捕获能力。这意味着即便中国能够研制并大规模部署高轨道的海洋监视卫星,也仍然可能面对美军太空飞行器的攻击。

此外,与冷战时期立志全球争霸的红海军不同,中国海军目前最急迫的反航母任务仍带有明显的周边“反介入”性质。在周边相对“拥挤”的海域,中国海军可以较低的成本部署大量岸基、海基和空基侦察平台来更方便地解决“发现-锁定”航母的问题,如大型长航时高空无人侦察机就是不错的选择。而研发、制造、发射成本都极为高昂的海洋监视卫星尽管具备难以比拟的全球绕轨监控能力,但这种能力对于主要针对周边海域的中国来说是冗余的,且如果缺乏足够多的卫星持续“接力”监控相关海域,那么卫星绕轨侦查的时效性反倒不如高密度部署的空基平台,且容易被对手利用其规律化的监控时间窗口

因此,尽管中国海军仍有必要大力研发,并少量部署高性能的天基海洋监视平台,但却未必需要耗费巨额资金大规模的部署该类平台,也未必需要像苏联海军那样将主要的反航母监控任务赋予卫星系统。至少在近阶段,高性能的空基监控系统应该更能满足中国海军的现实需求。

“宏亮瞻局”系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特约副研究员王宏亮为澎湃防务开设的个人专栏,力求在兼顾分析的深度和厚度的同时,在前瞻性、敏锐度上更上一层楼,每月两期,不见不散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