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印关系的转变与发展

魏伟 陈骁 薛威
2017-09-06 14:16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中印关系很难像建国初那样和睦,但爆发边境战争对中印双方的发展都是巨大的伤害。

上千年的外族入侵历史给印度带来了多种宗教文化共存的特殊社会生态,这片土地在历史上统一的时间很短,由于教派矛盾与民族隔阂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近代数百年的英国殖民史则给这片多民族的土地带来了民主的思想和统一的国家,但同时也造成了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矛盾与纷争。宗教矛盾与殖民痕迹从未在这片土地上消失,反而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印度也成为了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共存,相互时而包容,时而冲突的统一国家。

印度社会受历史遗留的宗教矛盾及社会习俗影响,各个民族、阶层、群体间隔阂很深,造成了明显的二元分化格局。严重的社会二元分化限制了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印度制造业的发展也受制于此,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短板。莫迪上台后实行“印度制造”战略的同时大力进行体制改革,试图振兴印度的制造业,印度的制造业在起初几年也确实增长迅猛。但在社会二元分化格局难解的背景下,印度的制造业并未能够持续稳定保持上行势头。“莫迪新政”面临的阻力和困难还很多,如何在社会生态复杂的印度实践“印度制造”战略将是莫迪政府的极大挑战。

中印关系在中印建国初期曾有过短暂的“蜜月期”,但边界纷争还是让中印步入了战火。中印关系在经历了由热转冷继而有所好转的过程后,“一带一路”构想的推行引发了印度的抵触和恐慌,中印关系开始转淡。随着“一带一路”构想全面推行,印度的态度逐渐从冷淡转为抗议,甚至是对抗,实行自己主导的“东向政策”。但是对于“一带一路”构想推行的势不可挡,印度更多的是无奈与抗争。

我们认为,印度短期很难因中印边界纠纷而放弃国际合作及自身发展的机遇,甚至有将纠纷作为筹码的打算。印度当前最急切的事务仍是国内体制改革,对外关系只会作为辅助国内改革的工具,印方并不愿意对外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以影响自身改革和发展。尽管中印关系很难像建国初那样和睦,贸易及外交上的小摩擦或难避免,但考虑到爆发边境战争对中印双方的发展的伤害,未来中印间爆发战争的概率仍然较低。另外,美国公布其“新阿富汗政策”,特别指责了巴基斯坦“庇护”恐怖分子,同时“邀请”印度一同解决阿富汗问题。这将显著加大中东与南亚的地缘风险,南亚局势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同时“一带一路”构想的推行或受其影响。

一、“一带一路”构想下的中印关系

中印关系在双方建国初期均属于较落后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双方于1950年建交,印度也成为了与新中国建交的首个非社会主义国家。双方于1954年实现总理互访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度过了一段“蜜月期”。但英国殖民者在划定印度领土边界时的“大意”以及中印近两千公里的漫长边界造成的中印间12万平方公里领土纠纷使得中印关系一波三折,延续至今。

(一)“麦克马洪线”引发中印领土纠纷

在印度建国前夕,英国由于二战损耗太大,无法对南亚次大陆进行有力的统治,在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施压下,英国决定退出印度殖民地,在退出前夕对印度领土边界进行了划定,划定结果默认了1914年英属印度政府与西藏地方当局私下约定的“麦克马洪线”,这条私定的界线给中印之后的纠纷埋下了种子。

中印关系在双方建国初期虽然度过了一段“蜜月期”并于1954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麦克马洪线”引发的领土争端直接导致了中印在1962年爆发了战争。中方取胜后主动撤退至1959年11月中印实控线后20公里,印度进而获得了藏南地区的实际管辖权。

在战事停歇后,中印双方通过多轮政府级谈判、领带人互访以及开放贸易、技术、产业合作缓和了紧张关系,中印贸易额也在稳步上行。但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推行,中印关系又迎来了拐点。

(二)“一带一路”引发中印关系拐点

2013年9-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其中“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连接东南亚、南亚,直通东非与南欧,“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线从连云港出发,经郑州、西安、兰州、新疆过中亚到达欧洲。

中印边界问题由来已久。

在印度看来,“一带一路”构想分别从南亚和中亚两个方向对印度的邻国和有领土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施加了影响,这将不利于自身对邻国的控制与影响。最让印度感到反感和恐惧的是“中巴经济走廊”,该“走廊”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心线的中亚部分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有重叠,而该地区是印度建国并与巴基斯坦分开后的无归属土地。印度害怕在“中巴经济走廊”建成后,逐渐失去对该地区的控制,从而在南亚的地位将逐渐被巴基斯坦取代。

虽然 “一带一路”构想对印度的经济发展有益无害,但印度政府更多将目光集中在地缘政治上。根据主流派学者、《印度快报》外事特约编辑拉贾·莫汉(现为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印度中心主任)在2017年5月9日出版的《印度快报》上刊登的文章《交通网是关键——印度必须提升自己的国内联通以抗衡中国的“一带一路”》中的观点: “一带一路”将大规模地加强中国在商业上、经济上、政治上以及安全上对印度邻国的影响力,从而使印度的区域优势被边缘化。“一带一路”并不仅仅能够连通欧亚大陆和印太海域,还有利于中国对外输出资金、劳力、技术、工业标准、商业规范、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港口、工业园区、经济特区以及军事设施等等。可见印度主流观点对“一带一路”构想持保留态度并怀有某种程度的“谨慎”。这就可以解释在众多国家都对“一带一路”构想热情欢迎并加入的同时,印度一直保持冷淡的原因了。

在“一带一路”构想提出前后,中印关系缓慢走上了一个临界点。从2012年到2016年,中印贸易总额同比较21世纪头十年明显下滑,贸易总额停滞不前。另外,印度不断改版升级和推动其“东向行动”政策,并开始考虑针对“一带一路”构想制定以其自身与日本为主导的从亚太延伸到非洲的“自由走廊”计划。这意味着印度将不再仅仅是在外交上“冷淡”对待“一带一路”构想,还开始了自己的战略布局。

二、中印关系或趋复杂

2017年8月28日,长达二个月零十天的中印边界对峙结束,印方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但该事件背后的中印矛盾却没有消减太多。

(一)中印矛盾事起多由

中方在自有领土的洞朗地区进行修路等基建活动,印方以修路行为对其构成战略威胁为由,于2017年6月18日,派边防部队270多人持武器与两台推土机一同进入中方领土,越界百余米阻挠中方的基建活动,从而引发中印对峙。同时,外交对话与军事演习穿插其间,局势迅速升温。最终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前,印方主动退出,对峙终于结束。

中印对峙的导火索虽然是中方在洞朗地区修路引发印方抵触,从而强行进入中方领土干扰,但是究其背后却有诸多原因。

首先,中印边界争端自印度建国之始即存在。根源在于英帝国殖民者划分的“麦克马洪线”并无历史依据,过于偏向当时的英印政府。而中国当时积贫积弱,并无精力也无能力对该问题进行系统性磋商及解决。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中印合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便暂时搁置了领土争端。后由于印方得陇望蜀,中印关系转冷,并爆发了1962年边界战争。此次对峙地点虽属于中印边界少数无争议范围,但对峙是在中印存在较长争议边界的背景下发生的,没有复杂的领土纠纷背景,印度也无需作出如此过激的举动。

其次,印度认为其在南亚的核心地缘政治地位遭受中国挑战。印度对自建国之初就在南亚拥有的核心地位习以为常,并“习惯”于对邻国的发展、外交施加影响。近年来中国“一带一路”构想一直在全面推进,其中,“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心线分别经过南亚和中亚靠近印度的地区,印方对此深为担忧和忌惮。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消极应对并偶尔有不满的声音发出。在这种背景下,印度出于维持其南亚核心地位的地缘政治目的,对中方修路反应才会如此过激。

8月25日,厦门鹰万食品有限公司工人在包装销往印度的糖果。 新华社 图

再次,“印度制造”战略实施遇到瓶颈,而中国作为最大生产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输出能力。在印度看来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影响了印度的制造业成长空间,甚至通过“一带一路”向南亚的印度邻国输出产能。印度对此难以接受但毫无办法。作为中长期背景,中印的产业竞争也是印度过激反应的一个动因。

最后,印度国内矛盾发酵需要输出渠道,而中印对峙正好给了莫迪政府一个机会。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给印度留下了较深的阴影,印度政府通过此次中印对峙向国内民众显示自身强硬作风,顺利将聚焦国内矛盾的目光转移向中印边境,缓解了紧张的国内矛盾,也为解决国内矛盾提供了时间和机遇。8月25日在国内宗教矛盾激化引发骚乱后,印度迅速出动解决骚乱,没有必要再坚持中印对峙以换取时间,最终印度也于28日撤离中国境内。

此次中印对峙“让步”金砖会议,说明了印度短期并不会因与中国的边界纠纷而放弃国际合作及自身发展的机遇,甚至有将纠纷作为筹码的打算。印度当前最急切的事务仍是国内体制改革,对外关系只会作为辅助国内改革的工具,印方并不愿意对外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以影响自身改革和发展。我们判断在中印边界问题长期存在的前提下,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中印关系很难像建国初那样和睦,贸易及外交上的小摩擦或难避免,但考虑到爆发边境战争对中印双方的发展均不利,故双方爆发战争的概率较低。

(二)美国制定新阿富汗战略,南亚局势或升温

在中印对峙尚未结束的8月22日,特朗普发布了美国对阿富汗新政策的演讲,声明要让阿富汗彻底实现和平。除要求在目前8500名军人的基础上增兵(演讲中未注明数字,某五角大楼官员说增兵人数近4000)外,特别指出巴基斯坦为包括塔利班在内的恐怖组织提供“庇护”,同时表示印度作为美国在南亚的最主要战略伙伴,应该在阿富汗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还建议印度利用印美贸易赚取的贸易顺差来解决阿富汗问题。

巴基斯坦在特朗普讲话后暂停了美国的会谈和双边访问,同时推迟了美国高端访问团对巴基斯坦的访问计划。巴基斯坦民众也自发组织了反美游行以抗议特朗普对巴基斯坦“庇护”恐怖分子的指责。几天后,美国宣布暂停对巴基斯坦数额为2.5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美国批评巴基斯坦的同时将印度拉入对抗阿富汗的恐怖主义行动中,中长期看,此举或对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显著影响。

第一,印度作为各色宗教的混合地,本身内部就面临着较大的教派矛盾,莫迪对伊斯兰教的强硬态度在其从政史上已引发了数次冲突和骚乱。印度若同意跟随美国处理阿富汗问题,大概率会激化伊斯兰教徒对印度的仇视,这将导致教派矛盾丛生的印度内部发生更多的冲突,甚至有激化民族矛盾导致分裂的可能。同时,印巴局势也可能伴随着教派矛盾的激化而升温,这将增加南亚的不安定因素。

第二,美国此举或预示着其可能将逐渐淡化与巴基斯坦的合作,转而向印度寻求在南亚及中东的合作。依靠印度在南亚的核心统治地位,美国与印度的合作若能有效展开,美国在南亚及中东的影响力或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巴基斯坦处于维持自身地缘政治地位考虑,或与中俄维持更加紧密的联系。可以预见,美印若在阿富汗问题上合作,中东的恐怖主义将加速渗透至南亚,印巴矛盾也将大概率升级,南亚局势不稳定因素增加。

第三,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美国制定的新阿富汗战略或预示着白宫在奥巴马宣布从阿富汗撤军及“重返亚太”战略后,再次将目光聚焦中东,而不是亚太地区。考虑到美国日益加剧的财政困境很难在中东及亚太同时实行有效的战略及军事力量部署,在当前朝鲜局势升级的背景下,美国此举暗含将更加重视中东恐怖主义而非朝鲜问题的深意。美国或逐渐降低 “亲自”参与东亚“遏制中国”的活动频率,转而将战略重点放在中东恐怖主义及遏制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上。若朝鲜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较前几年而言相对好转,地缘政治风险也可能逐渐从东北亚转向中亚和南亚,“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前景或受影响。

综合而言,美国对阿富汗的新政策可能加剧中东及南亚的局势,在该背景下,中印关系在领土争端未定且难以解决的前提下或趋于复杂。在边界争议、地缘政治、产业竞争的基础上,中印关系可能会在未来夹杂更多因素,双方之间产生贸易、外交上的摩擦或趋频繁,但考虑到双方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印之间爆发战争的概率并不大。中长期看,同作为金砖国家及最大和第二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印双方仍有合作的必要和机遇,印度在国内改革上的不少政策都有着“中国痕迹”,中国在产业升级及IT业、医药业的发展也需要与印度的合作。虽然中印关系将趋于复杂,但合作的愿景给双方指明了长期的方向。

(文章经授权节选自微信公众号:宏评债论。标题为编者所加。原题为:全球宏观视角之印度篇——中印对峙结束后的冷思考。)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