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怒与火: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逻辑(下)

樊吉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2017-09-06 17:31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朝核问题的发展态势似乎表明,朝核问题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特朗普政府的对朝政策能否解决朝核问题?朝核问题将朝着何种方向发展?

拥核,还是战争

回顾朝核问题的发展历程、朝鲜核政策的变迁、围绕朝核问题展开的外交谈判历史,大致可以将朝核问题的发展前景归为三种:

第一种可能,朝鲜在重压之下回归谈判。

目前朝核问题上已经尝试过多重谈判形态,任何形态的会谈理论上都有恢复的可能。特朗普在美朝双边会谈问题上持有开放姿态。选举期间,他曾表示,只要能够说服朝鲜弃核,他愿意启动对话,并邀请金正恩在白宫进餐。当选后,特朗普表示愿意在适当的时候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会见。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在对朝政策上动作频频但其核心目标仍然是施压促谈。国务卿蒂勒森提出的对朝“四不”政策同样具有对朝退让以“诱使”其回归谈判的意味。

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并相继提出了应对朝核危机的“双暂停”“双轨并进”和“双加强”的倡议,敦促各方回归谈判轨道。韩国新任总统文正寅在朝核问题上希望回归金大中、卢武铉时代对朝和解的“阳光政策”,并承诺愿为降低朝鲜半岛紧张局势而与金正恩会见。如果双边会谈能够重启,其他形态的会谈可以成为双边会谈的有益辅助和支撑,因此双边会谈对于朝核问题至关重要。

能否恢复双边会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朝鲜的选择。以前通常是美国为恢复谈判设定前提,现在美朝角色易位,朝鲜开始为复谈设定其他相关国家难以接受的前提,即朝鲜的核武器不可谈判,希望其他国家接受朝鲜的核地位。7月5日,朝鲜表示只有“清算”了“美国的敌朝政策与核威胁”才可能讨论朝鲜核导问题。

朝鲜主动回归谈判的条件尚不具备,但朝鲜被动或者被迫回归谈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重压”是朝鲜被动回归谈判的条件之一。由于朝鲜频繁进行核导试验,联合国安理会陆续通过了多项愈加严厉的对朝制裁决议各国执行制裁决议的力度同步加大。美国还在推动更多的单边制裁,并动员其他国家完全切断与朝鲜的经贸往来。如果朝鲜各种经济制裁压力之下难以支撑,并可能面临来自美国的军事打击压力,可能选择回归谈判。

特朗普、文正寅愿意在合适条件下会见金正恩,美国表态不会进行更迭,这是朝鲜可能回归谈判的外部条件。与此同时,朝鲜核导能力已经获得长足发展,回归谈判本身并不能剥夺朝鲜已经拥有的核导能力,重压之下回归谈判并不会让朝鲜有太多损失,反而是朝鲜缓解外部压力的策略选项,这是朝鲜回归谈判的内部条件。

最后,如果双方都有复谈意愿,美朝乃至朝韩可以通过秘密谈判促成朝鲜释放仍然在押的三名美国人,为恢复谈判创造条件。

朝核问题上,冲突或者战争等军事选项代价沉重,如非面临严重国家安全威胁或者挑衅,美国很难选择军事手段解决朝核问题。当然,美国同样很难容忍朝鲜继续提升核导能力,因而,僵局延续也非美国能够接受的选择。朝核问题上已经没有最优选项,复谈或许是各方能够容忍的“次优选择”

20多年的朝核谈判史表明,谈判并不一定能解决朝核问题,但的确是在朝核问题上能够“止损”的有效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管控朝核问题的发展方向。

第二种可能,朝核问题僵局延续,朝鲜最终成功拥核。

虽然恢复朝核谈判是各方“止损”的次优选择,但是,施压促谈这个过程本身可能导致僵局延续。按照特朗普政府的对朝政策逻辑,美国希望在朝核问题上移植应对伊核问题的成功经验,即协同所有国家共同施压朝鲜。此种政策选项潜含的假设是,制裁能够改变朝鲜在核问题上的立场;美国能够协调各国立场共同施压朝鲜。

制裁能够改变朝鲜在核问题上的立场,这是一个存在疑问的假定。朝鲜一直承受美国及其盟友的严厉制裁,但过去20多年的无数制裁均未能实质性迟滞朝鲜核导研发进程。

制裁对伊朗回归谈判起了作用,但对朝鲜不一定管用。朝鲜被称为“与世隔绝的国家”,它与其他国家既没有频繁的交流也没有很多的贸易,其开放程度以及对国际经贸的依赖程度远远弱于伊朗,因此朝鲜通常不容易受到制裁影响。更重要的是,朝鲜在多年的制裁压力之下,早已学会了如何充分利用制裁措施的漏洞规避制裁,并设法从严厉的制裁打击中生存下来。

此外,所有对朝的制裁旨在影响朝鲜政府,但朝鲜的官员、军队和从事核导研发的人员未必会受到制裁的实质影响,因为朝鲜政府完全可以在分配其稀缺资源的时候向这些人员倾斜。美国一向固执地假定,美国的单边制裁或者美国推动的多边经济制裁能够助推朝鲜的社会动荡或者动摇朝鲜的政权稳定,但过去20多年的对朝制裁表明,美国严重低估了朝鲜及其人民的承压能力。

美国能否协调各国立场共同制裁或者施压朝鲜也存在较大疑问。任何多边制裁决议都是妥协的产物,各国根据与朝鲜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的状态、涉朝制裁对本国所产生的影响,确定对朝制裁决议出台前的谈判立场和制裁决议通过后对决议的狭义或广义解读、严厉或者宽泛执行。换言之,各国在执行涉朝制裁决议过程中都有一定自由裁量空间。

另外,对朝制裁措施通常是以“排除性”的方式呈现,即哪种物项、哪些实体和个人属于制裁范围或不受制裁影响,这意味着除了制裁决议确定的、具有一定自由裁量空间的内容之外,还有更广泛的物项、实体和个人仍然有能力间接为朝鲜的核导发展做出贡献。

特朗普政府对朝所谓“极限施压”的努力方向即为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压缩制裁决议的解读空间,另一方面压缩可能对朝鲜核导能力发展具有间接贡献的经贸、金融和人员往来空间。

近年来的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决议已经显著限定了对协议的解读,目前美国的着力点在于敦促各国严格执行决议条款和精神。对于没有纳入制裁措施的项目,美国协调盟国和伙伴采取了一些单边制裁,但美国无法强制所有国家都单独采取针对朝鲜的制裁措施。

更重要的是,美国采取的两类针对朝鲜的措施可能弱化而非强化各国在朝核问题上的协调与协作。第一类为美国应对朝鲜半岛事态采取的所谓“防御性”措施,例如航母、潜艇、战略轰炸机和导弹防御系统在东北亚地区的部署,这些措施虽以针对半岛局势为名,但间接损害其他相关国家的安全利益,必然影响这些国家在朝核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第二类为美国的二级制裁,这主要是针对第三方的制裁。二级制裁似乎被美国看成迫使伊朗回归谈判的“法宝”,美国希望在朝核问题上也采取二级制裁,直接针对那些与朝鲜有经贸、金融往来的第三国实体或者个体,这也将影响这些国家在朝核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

如果制裁本身未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朝鲜在核问题上的计算,而协调其他国家对朝施压又存在较大变数,朝核问题将有可能在各国的分歧中延续僵局,而朝鲜核导能力的发展并不会因此止步。那么,就当前朝鲜的外交姿态、核导能力发展水平而言,朝鲜很有可能在重压下发展出可靠、可信的核能力,继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之后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

第三种可能,朝鲜半岛出现导致危机事态或者军事冲突。

如果朝核各方无法在短期内回归谈判,从而对朝核问题进行有意义的管控,那么,朝核僵局延续的下一步发展趋势将是具有很大升级可能的危机事态或者军事冲突。朝鲜半岛出现危机事态或者军事冲突的呈现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是朝韩间可能出现危机事态。2010年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之后,韩国已经不愿意克制其反应。2015年木盒地雷事件后,韩国对朝鲜采取了强硬的对等回击。在朝核问题渐次升温的过程中,如果未来再次出现类似事态,很难想象韩国会继续保持克制,因此,未来的危机极有可能快速升级,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随之上升。

其次,美国与韩国有可能运用网络手段迟滞朝鲜的核导能力发展《纽约时报》刊文称,奥巴马政府从2014年起开始尝试加强针对朝鲜的网络和电子打击能力,有人认为朝鲜最近一两年导弹试验的频发失败与此有关。由于网络攻击与战争的界限非常模糊,伊核危机期间,震网病毒曾经成功地迟滞了伊朗的铀浓缩进程,美韩有可能将此手段用于朝鲜。遭受网络攻击后,朝鲜的反应可能推升半岛的紧张状态。

再次,美国可能拦截朝鲜导弹。过去几年中,美国在其本土以及亚太地区的导弹防御系统试验、部署都与朝鲜的导弹威胁事态密切相关;在朝核问题升温时期,美国也曾放言拦截朝鲜导弹。朝鲜远程弹道导弹能力的快速发展已经引发美国焦虑,如果朝鲜拒绝回归谈判,而其他方式无法阻止朝鲜导弹能力发展,美国可能对朝鲜的导弹试验进行拦截。无论美国自己还是美国协同日本、韩国对朝鲜的导弹试验进行拦截,不论拦截发生在韩国、日本的空域、海域或者公海,甚至在朝鲜导弹发射的助推段进行拦截,拦截本身可能触发朝鲜较为激烈的反应。

最后,美国可能采取军事打击行动。迄今朝鲜并未进行新的核试验,但朝鲜技术上仍有进行试验的必要。如果朝鲜准备或者进行新的核试验,美国或者美国协同日本、韩国对朝鲜位于丰溪里的核试验场、宁边的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打击”的可能性无法排除。以“外科手术打击”的方式摧毁或者迟滞朝鲜核导能力发展,是美国多年来一直有人主张的应对手段。鉴于朝鲜核导能力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对就任不足三个月即对叙利亚采取导弹打击的特朗普政府而言,对朝采取“外科手术打击”以摧毁朝鲜关键核导设施的可能无法排除。

特朗普及其外交安全团队一直声称“所有选项都在桌面上”,通过战争的方式解决朝核问题似乎成为美国新的选项。7月7日,国务卿蒂勒森称美国对朝政策当前侧重于“和平压力”,这需要一些耐心,但如果和平压力失败,美国就剩不下多少好的政策选项了,警告和暗示军事选择的意味浓厚。

概言之,随着朝鲜宣称获得远程打击能力,朝核问题已进入新的阶段,美国将对朝鲜采取更为强硬的政策并同步对所有国家施加压力,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将有增无减,出现危机的概率大大增加。虽然所有人都认为军事打击不是恰当选项,但朝鲜半岛出现军事冲突的机率显著增加了

-----

本文原题“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逻辑与朝核问题前景”,刊于《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07期。有技术性删节,注释略。经授权刊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