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Z博士的脑洞|这是旧周期向新周期转换的开端,改革并未完成

万喆(特约评论员)
2017-09-08 08:58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中国经济近些年一直是世界关注的重点。究竟什么时候该“盛”,什么时候该“衰”,讨论了几乎有二十年。而十年来,则将关于“硬着陆”还是“软着陆”的讨论进行了多轮高潮。

如今,关于“新周期”是否已经开始,又成为了学界、业界等的焦点,引发许多看似无法调和的争论。

旧周期“旧”在哪儿?

其实,要看“新周期”有否“启动”,则需要先看看“旧周期”究竟几何。了解了“旧周期”因何“迟暮”,需要怎么“落幕”,志在如何“履新”“重启”,才能说是否已经“辞旧迎新”,步入新周期了。

“旧周期”之所以成为“旧周期”,因为其有许多“旧问题”。

到2015年,房地产市场交易量进入下行通道,PPI数据连续下滑,工业企业利润不断收窄,金融市场乱象频出,地方债务问题隐忧不断。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导致的,其中,既有一些旧观念造成的,比如前些年GDP竞赛带来的地方政府过分、单一追求GDP增速,忽视地方经济、地方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甚至揠苗助长,使经济走向“脱实向虚”;也有一些旧手段造成的,比如过分依靠货币政策的单一效果和短期效应,无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遇到经济有“下滑”趋势就赶紧用货币放水的手段,使经济加速“脱实向虚”;还有一些旧机制造成的,比如财政分权加上刚性兑付,使不少地方政府和许多国企,都隐含着各种信用危机、效率危机、预期危机,使经济加重“脱实向虚”;当然也有三者的合体,市场飞速发展,对市场的理解远远落后,一段时间内监管系统跟不上步伐,市场规则形同虚设,使经济陷入“脱实向虚”。

新周期该怎么“新”

中国经济何去何从,成为全球焦点。2015年,中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年底,将“三去一补一降”作为重要任务;2016年,着力于“防范系统性风险”;2017年,点明“既要防‘黑天鹅’,又要防‘灰犀牛’”。应该说,把问题看得很清楚了,对症下药,药方也很明白了。市场需要出清,需要转型升级,需要新动能。做好这三件事,才能说进入了“新周期”。

当前,在改革不断的深入推进下,呈现出一些新特征。

总体而言,初见成效。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9%,表现相当亮眼。其中,企业效益正在好转。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速较上年全年分别上升8.6个和14.2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有近万家新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产,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7.6%。且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快,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

从外贸看,2017年以来,中国的贸易出现了明显的复苏,2017年上半年,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8.5%,进口同比增长18.9%,结束了2015年和2016年负增长的状态。

从汇率看,人民币似乎完全印证了“人无贬基”的宣誓,成功逆袭。

可以说,经济稳中向好,韧性强于外界预期。

仍在摸索

但是,在这靓丽风光背后,是反复尝试。

事实上,在此轮改革中,各种政策的出台、应用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不少尝试、教训和修正。

房地产调控是最明显的例子。从交投不旺,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到多管齐下、努力刺激;导致“地王频出”、房价飞涨;于是拼命限购、严堵漏洞;逐渐全面展开,多方位保障居民租售权利。每一次调控,都引发坊间热议,都引发正面和负面效应若干,在教训和经验中,不断发生变化。

金融市场监管也是如此。曾几何时,鼓励金融企业“创造纸上财富”是主流,“做大做大再做大”才是上流,金融创新花样百出,衍生链条越来越长,风险一步步累积;到加强监管一声号令,猛药频下,“喝断桥梁水倒流”,引发市场震动,消除风险的同时可能也在制造风险;到静下心来,找到更合适方式,削峰填谷稳定市场情绪等。市场调控是逆周期,但还要顺毛摸,顺势而为,在市场规律中操控市场趋势。

人民币汇率则在“811”汇改后又历经了几个回合的博弈,是完全浮动,还是有限浮动?是盯美元,还是盯一篮子?一篮子是这样的一篮子,还是那样的一篮子?美元升值的时候我们该怎么样,美元贬值的时候我们该怎么样?反复调整。

改革的细节也需要摸索和实时应变,并且仍然、仍将如此。

还需努力

而且,改革并未完成,大家仍需努力。

当不少人都认为,市场已经进入“新周期”,经济中的“阴影”已经消散,各种“危机”退潮,又一波繁荣已经来临的时候,阴影和危机仍然潜伏。

出清的目的,是为了升级,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需求端的繁荣。当前经济数据亮丽的背后,仍隐藏着“旧动能”的不小作用。房地产处于高位对经济增长贡献仍相当大,“去产能”带来的供给收缩是一些工业企业利润回升的重要原因,而从市场价格上看,这些均超过正常合理区间,致使一些产业转型升级动力减弱,居民消费需求仍受到及高房价压制等“旧问题”甚或卷土重来。不但未及目标、不能懈怠,而且要防止舍本逐末、走回老路。

看正“当红”的大宗商品市场。钢铁、煤炭、铜、铝等从价格低迷无人问津,到持续上涨,继续暴涨,引发了广泛关注。不仅如此,“黑色系”还带动A股市场周期股走出了一大波行情,钢铁股在两个月里就上涨了超过40%。尽管带来相关企业开工量和利润率等大幅上升,并对经济有相当支持促进作用,但监管层注意到了其中隐患,中钢协和发改委也屡屡发声,提示风险。

行政力量带来的改变,不可谓不大,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行政力量放手后,市场便可以自如运转,扶上马,送一程,还得让经济、让市场自己跑。这个目标,迄今为止,尚未达到,因此改革并未结束。许多政策仍然缺乏细节,而系统性的配套更加不足,新市场秩序的建立仍需时日。

后记

由此逻辑,很容易看出。改革是为了迎接新周期,而现在的一些措施手段,无非是为了在新旧周期转换之际,过渡得更为平稳。上半年经济数据向好,确实也实现了这一目标。但深层次的目标,仍在“攻坚”路上。接下来的金融市场改革、财政机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才是牵引中国经济稳扎稳打走向“新周期”的新路径。

此时,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都不甚明朗,谁率先解决自身“旧周期”中的“旧问题”,转型成功,就能在下一个百年获得先机。我们要审慎乐观、理性清醒。如果非要有一个定义,这不是“新周期”,但这是“旧周期”向“新周期”转换的开端。方向是对的,但我们还要做好披荆斩棘艰苦跋涉的准备。

这不是结束,这更不是开始的结束,这只是结束的开始。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