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智库报告:建议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开发署”推动民企走出去

澎湃新闻记者 康宁
2017-09-08 15:42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9月7日,由国观智库联合财新传媒主办,清华海峡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一带一路研究院协办的“一带一路与中国民企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上,国观智库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生力军的进击:中国民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国观智库副总裁陈亮在演讲中指出,民企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被低估,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引向深入,民企的相对优势会不断显现。

截至2015年末,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两万多家企业中,非国有企业占比达到94.2%,而国有企业仅占5.8%。民企已经成为了中国“走出去”战略的生力军。陈亮认为,政府在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的同时,不应该将民企的境外投资“妖魔化”。而是应当由政府建立一个实体性平台来推动中国民企更好地走出去。因此,国观智库建议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开发署”,通过能力促进中心、投资促进中心等机构的建设,推动民企在一带一路中发挥更大作用。以下整理自陈亮当日的演讲内容:

9月4日,江西某科技公司员工正在加紧生产一批即将发往欧美的产品,该公司生产的高科技胶粘制品80%出口日韩、欧美及中东市场。 东方IC 图

说到中国的民营企业,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是这么形容的:他认为,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经济改革,使得中国经济从国家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其中,民营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亦是中国成为重要的全球贸易国的主要推动因素。根据美国《财富》杂志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中国上榜公司数量已经连续14年增长,其中民营企业有23家,占比增至20%。

从2001年开始,随着政策的不断松绑,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进入了黄金期。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7世界投资报告》,2016年中国对外投资创历史新高,达到1830亿美元。如此规模的对外投资,民企是生力军。截至2015年末,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两万多家企业中,非国有企业占比达到94.2%,而国有企业仅占5.8%。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非公经济占中国对外投资的65.3%,在境外并购金额中的占比达到75.6%,数量和金额上首次超过国有企业。

很显然,走出去,对外投资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首先,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来说,构建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是必需之选。前阵子有人说“别让曹德旺跑了”,其实这只是以另外一种方式确认了这种选择的无可替代。其次,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已经不是可选题,而是必答题。无论是获取技术、品牌、人才,还是满足不断中国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走出去都是必然的选择。

国观智库副总裁陈亮

中国外汇储备从2014年6月的3.99万亿下降到2016年11月的3.05万亿,两年半时间,下降了近一万亿。随之而来的,就是去年11月28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声,加强境外投资领域的监管,重点关注“个别企业或个人通过对外投资渠道转移资产”的行为。由此开端,企业的对外投资额急转直下,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1-7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境外企业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72亿元——同比下降44.3%,其中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分别下降81.2%和79.1%,仅占同期对外投资额的2%和1%。截止到今年7月,中资企业今年已完成对外投资255笔,但暂停了126笔,而去年暂停的交易为62笔。

十几年来,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领域越来越宽、金额越来越大、频次越来越高。但是,在境外投资的热潮之下,是潜藏风险的不断积累。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曾经将对外投资和海外并购形容为“一束带刺的玫瑰”。按照官方的说法,一些企业在国内大量借贷,收购外币资产;一些企业以“内保外贷”的方式支撑海外投资并购,极易导致严重的货币错配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殃及国内银行体系;甚至有些企业在直接投资的包装下转移资产。与此对应,我们对外投资政策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本管理措施随着形势的变化也在频繁变动。2005年左右,主要是防资本流出,后来开始转到资本流入,从2015年开始又转回防资本流出,所以也有人形容我们的政策是在不停地翻烙饼。

没有人能说清楚资本外逃和对外投资是什么关系,也分不清哪些是好孩子,哪些是坏孩子。只能“一刀切”收紧对外投资政策。因此,去年11月底以后,相关部门均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对海外投资进行审查。今年8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政策方向。指导意见按照“鼓励发展+负面清单”模式引导和规范企业境外投资方向,正式明确了中国将要鼓励、限制和禁止的三类境外投资活动。也就是说,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国家为企业的境外投资分别亮起了红黄绿灯。

事实上,国观智库早在去年就启动了民企海外投资研究,不是我们嗅到了什么味道,而是我们希望为中国的海外投资破题。我们的研究认为,政府在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的同时,不应该将民企的境外投资“妖魔化”。许多原本正常的民企境外投资瞬间成了被质疑的对象,甚至被粗暴地扣上了资本外逃的标签,扣上了冲击金融和经济安全的帽子。国观智库在今年上半年联合清华大学海峡研究院以及发改委国合一带一路研究院举办了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形成了一些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中国对外投资政策需要长期的设计,纵向、横向都必须具备一致性。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并不需要监管机构来评价企业的投资及相关行为是否合理,因为任何风险都将由企业及债权人承担。担责任的应该是经济参与者本身,而非国家机构让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更好地走出去,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综合了各方面专家的意见,我们想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是要搭平台——这个平台包括信息平台和金融平台。信息平台的建设,除了项目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外,关键是国别研究体系的建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家发改委、国开行、进出口行、国家信息中心等机构都在建立自己的国别研究体系和数据库,但最大的问题是系统性不够、共享度更不够。一个相对开放的、能切实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全球投资环境大数据中心,亟待建立运行。而金融平台的建设,目前还是停留在国家基金层面,民间资本的介入微乎其微。这需要政府出台明确政策,支持民间资本、海外资本参与其中,并给予相应的平台支撑。比如通过引导基金的形式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也可以通过全球投资并购基金的建立,吸引海外资本参与。

第二,是建机制——这个机制既包括对话机制,也包括合作机制。建立民营企业与中央政府的对话机制,通过行业协会、政府促进会等平台机构,强化民营企业与政府的对接。要在政策和执行上鼓励民企和央企、国企的合作,鼓励央企、国企在更大范围和更多形式中与民企合作。

上述两项工作,都需要政府建立一个实体性平台来推动。因此,我们建议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开发署”,通过能力促进中心、投资促进中心等机构的建设,推动民企在一带一路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项建议是防风险——既包括政治风险、又包括安全风险。企业走出去,涉及到的风险方方面面。对于大规模、中长期的海外投资而言,除了经济风险外,最应防控的是政治风险和安全风险。这个在我们的系列报告中有很详细的论述。

第四点,我们建议中国政府应该加速推进双边投资贸易协定(BITs)谈判,同时简化外商投资负面清单。

在政府为一些行业亮起黄灯后,中国民企的海外投资应该往何处去?其实,监管部门已经给出了答案。《指导意见》指出,支持境内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稳妥开展境外投资活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国内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输出,提升我国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弥补我国能源资源短缺,推动我国相关产业提质升级。很显然,“一带一路”是中国民企境外投资的一个机遇。

如果说国有企业是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主力军,那么民营企业就是生力军。国有企业可以在高铁、核电等政府间重大基础设施合作项目上成为领头羊,民企则可以在境外产业园区建设以及纺织、通讯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担当领军人。即便是以“国家队”为龙头的重大项目,其配套及相关产业链也可以邀请民营企业参与,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化经营。不仅如此,在很多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主要来于企业。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进入深水区,一带一路提出的五通,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环便是“民心相通”,而民企作为其重要载体,其作用会越来越得到凸现。

从企业角度来看,去哪里,投什么?这也是国观智库重点的研究方向之一。我们通过自己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在 60 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建议将以下22个国家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重点目的地: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阿联酋、沙特阿拉伯、伊朗、土耳其、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缅甸、柬埔寨、老挝、波兰、捷克、匈牙利。

为什么推荐这些国家,涉及的因素很多,例如地理因素,就是很重要的一个考虑:我们选择的国家都在全球重要的交通节点上。在上述地区开展投资,既可利用区位优势降低物流成本、辐射周边市场,又能将企业利益同国家战略相结合,增强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此外,我们也充分考虑了外交因素。例如,巴基斯坦,很多国人称为“巴铁”,就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具体的国家分析,我就不详细赘述,各位可以参考我们的报告。

在产业层面,我们选择了重点关注五大产业,分别是传统优势产业、装备制造优势产业、优势产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商业和工业园区建设。每一个产业,报告中都有更详细的产业分析,这里就拿传统优势产业举个例子。例如纺织服装业,我们建议相关企业重点考虑到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等国家投资设厂,充分利用上述国家出口欧美市场享受的普惠制等优惠关税政策,规避欧美贸易壁垒,降低出口成本。

再举一个例子:房地产行业。新的监管政策出台后,房地产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其实,“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有相当多国家希望借鉴中国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通过发展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带动工业化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机遇。我们建议相关企业多关注马来西亚、泰国等中国企业投资较多的国家,依托中国在当地建立的经贸园区或新城建设,带动中国优势企业、成熟技术和优势产能入驻。

民企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前期被低估,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引向深入,民企的相对优势正在不断显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源配置的天平依然会逐渐向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倾斜,中国民企作为真正的稳压器、催化剂,必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