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老师好③|华东师大唐思贤:从前打猎制标本,如今望远镜观鸟

澎湃新闻记者 李菁 实习生 沙润和
2017-09-10 07:45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老师好”这句学生每天都说、老师每天都听的话,承载着平凡而又深厚的师生情。

在第33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澎湃新闻推出“老师好”专题,讲述五位大学教师的故事,他们是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是言传身教的好老师,也是人民教师中的普通一员。

新学期伊始,他们将向学生展示一个更多元、更广阔的世界。

唐思贤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观鸟。本文图片均来自华东师大官方微信

“唐老师有个祖传技能:一眼扫过天上的鸟群,就知道多少只鸟飞过,同理一眼扫过教室,就知道谁今天翘课……”

对学生的这一“爆料”,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唐思贤笑着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数鸟是有一套方法的,总数少的时候就一只一只数,多的时候就十只十只数。最多的一次,他数了十三万只鸟,是按照五十只五十只来数的。

不过,作为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教师,他不需要用这种“数人头”的方式来保证学生出勤,他是“标本唐”的第五代传人。“我的课程中有大量关于野外的思考和感受,都是我亲身经历总结的,学生爱听我的课。”他肯定地说。

课堂上放电影讲解鸟类迁徙

国内标本届素有“南唐北刘”的说法,“南唐”即是指在福建发展起来的唐氏家族。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随商船来到中国,闽江上一个名叫唐春营的渔民开始随其学习制作标本。唐春营就是唐氏家族标本技艺的开山鼻祖。

“标本唐”开山鼻祖唐春营

1947年,唐思贤的父亲来到上海,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亚洲文会工作。“我小时候很多时间都是待在博物馆里,进博物馆就像进自己家一样。”他告诉记者,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的动物标本,很大一部分就出自唐氏家族之手。而后来从事与标本相关的工作,既是传承家族技艺的责任,也是他的兴趣所在。

“动物学真的是奥妙无穷。我研究了几十年,到现在讲这些东西还是很开心。”唐思贤说。

1986年,唐思贤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他回忆说,起初他带学生去野外上鸟类研究课程,是白天打猎、晚上做标本,这是当时国内常规的研究方式。直到1990年代初,他出国参加由多国鸟类学家组成的考察队,跟随候鸟迁徙的路线行走并研究,才发现国外鸟类学家很早就不用猎枪打鸟,他们研究鸟的工具仅仅是一部望远镜。鸟类特征、生活习性、数量、鸣声等信息,均可通过观测来获得。

之后,在《动物学研究方法》的课堂上,唐思贤开始尝试用望远镜观测鸟类取代使用鸟类标本进行教学研究。

“当一只鸟被打落,它所携带的基因就消失了,自然也会发生一点微妙的变化。每只鸟的身上都携带着很多的遗传信息,动物的遗传信息在繁衍过程中不断地损耗。打掉一个,基因就少掉一个。最终将对自然和人类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唐思贤说。

如今,在给学生讲鸟类迁徙时,唐思贤会用两小时在课堂上放一部名为《Fly away home》的电影:小女孩在树丛中偶然发现一窝大雁蛋,带回家孵化养育,成为“雁妈妈”。大雁是候鸟,政府规定不可以家养。小女孩只能把大雁送回它们过冬的地方。女孩的爸爸爱好飞行和发明,他卖掉了心爱的月球登陆舱,做了一架像大雁一样的飞机,教会女儿飞翔……放完这部电影,第二天他会用半小时讲解相关知识。

“多好啊。”唐思贤感叹,看了这部电影就明白了迁徙的意义,之后再理解知识也非常容易。前些天,华东师大官方微信推送了一篇关于唐思贤的文章,他的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在转发这篇文章时,附上的第一句话就是想起在课上看过这部《Fly away home》,感人至深,时隔多年仍然难忘。

唐思贤很爱自己的学生。无论是学生在文章底下的留言,还是在朋友圈的转发,他都会截屏留存在手机相册里。对于历届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和发展情况,他也如数家珍。

“做标本像做菜,火候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

通过在高校任教,唐思贤发现很多大学生缺乏好奇心,不善于发现问题,思维方式在成年后也有一定程度固化,所以他希望学生可以到实验室中“玩”,在青少年时期,就培养起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今,唐思贤也在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从事相关指导工作。每年都有2万多名学生来他指导的动植物工作站点实践。

2015年,唐思贤还主持了上海野鸟App的建设项目,由上海市教委、市科委提供资金支持。作为华东地区首个观鸟App,公益性质的“上海野鸟”目前共收录了上海地区180种常见鸟类的照片、描述、分布等信息,供初学者参考。

唐思贤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目前的“上海野鸟”还是普及版,之后他打算带团队制作一个专业版,收录上海地区约470余种已知鸟类的详细信息,供专业人士参考。

在高校里,唐思贤的课程形式多元:讲解知识、带学生野外观鸟、教授学生制作标本的方法、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影……他曾在休息日的凌晨5点,从上海市区开车去郊区,指导学生观鸟,“学生有爱好,老师就有责任指导。”

唐思贤和他做的鸟类标本

虽然很早就用望远镜观测取代使用鸟类标本进行教学研究,但唐思贤依然肯定标本的作用。他认为,标本除了科普价值,还有科研价值。在发现新物种时,仍有必要以标本形式保存下来,作为模式标本以供比对。“但在平时,作为自然观察或调查时不主张捕猎。”他说。

唐思贤说,传授学生标本制作技艺,他是毫无保留的。不过他也认为,标本制作技术和原理大家都知道,但要做好动物标本,需要用心去揣摩。这就像做菜,照着同一份菜谱,不同厨师做出的味道也不尽相同。“火候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掂两下还是掂三下都有讲究。”他说。

“我们读大学时还有标本制作课,现在大学没有了。但是(标本)这种技术还是有必要延续下去,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等层出不穷,标本的功能正在发生变革,但标本制作行业肯定有人会延续下去。”唐思贤说。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