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华文化学院成立20年,学者议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澎湃新闻记者 官雪晖
2017-09-10 20:11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9月10日下午,“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在北京举行。

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与马克思主义深度结合,作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致力研究的话题。

9月10日下午,由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的“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慎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等多位著名学者出席并发言。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非静态结合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指出,社会主义思想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的。“我们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追求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两个轮子,因此不需要纠缠于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提出。

在他看来,相较于一般性地关注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理论结合点,或纠缠二者的异同,肯定双方在实现中国梦历程中的地位作用,共同地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来服务也值得关注。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今天的时代,就是如何确立中华民族的立场、认识中华文化的意义,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陈来表示。

他的说法得到了《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杨平的赞同。杨平认为,当下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讨论不是仅仅建立在两者静态结合的基础上,两者的结合应从当下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需求出发。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传统中华文化自信

从传统文化出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宗良表示,“和合文化”、“中庸之道”等反映或表述了一些重要的规律性的东西,正在国内外实际的政治中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则强调,讲文化自信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自信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自信。

他认为,中国人一度陷入了文化上的“不自信”。究其原因,是因为经济和政治上的不自信。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后,当代的文化自信已经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自信。“建设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应结合中国历史现实

马克思主义自引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也不断与中国国情相磨合创新,如何看待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说,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三大主要任务:以历史唯物论批判上层建筑决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历史唯心论,以社会主义理想超越资本主义,以社会平等、团结至上的人类进步措施反思个人至上、资本至上的现实。

他表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是让社会主义理论与世界的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与中国历史现实结合起来。

本次论坛由中华文化学院主办,邀请了来自在京各教研机构及中央社院学员代表共400多人参加。今年是中华文化学院建院20周年。

官方资料显示,中华文化学院成立于1997年初,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是唯一以“中华文化”命名的中央级教育学院,立足于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增进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文化自信和海外中华儿女文化认同,促进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