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政文:民进党让台湾“最美的风景”褪色

木鸣/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政文”
2017-09-14 21:30
港台来信 >
字号

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政文”

十几年前,采访两岸交流活动时,一台湾朋友讲起,年轻时穷,聚会时没有下酒菜,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以《长恨歌》佐酒,诗情酒兴,意气风发;也曾遇到这样的乐事:两岸记者在成都武侯祠前,情不自禁背诵起《前出师表》,争先恐后,异口同声……

类似镜头不知以后还会不会再出现。因为台湾年轻一代的古文功底已大不如昔,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比例越来越少,一些千古名篇也因为作者籍贯是大陆,被筛选出局。尽管因为反对声浪太高,台湾相关部门将高中文言文篇目微降至45%至55%,30篇推荐选文是否减少有待讨论,但缩至10篇的声音分贝仍然很高,一些传统名篇也屡屡中弹,哪怕传诵上千年,在当今台湾却被批不合时宜。

作为一个爱台湾的大陆人,看到这一消息没有隔岸观火的超脱,而是满怀遗憾和悲哀。坦白说,实在看不出“本土化”与学习中华文化有什么实质冲突,毕竟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与大陆一样,同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黑头发、黄皮肤只是其一,从小耳濡目染,从语言到思想都脱不了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体系和脉络。文言文可能与台湾日常生活关系不太密切,但文化是根,是滋养灵魂、涵养气质的食粮。放弃古诗文学习,不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恐怕连很多成语都理解不了。用这种课纲教育台湾年轻一代,还会有大陆人赞叹“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吗?

实际上,如果真是从教育本身出发,文言文在中学语文中多少适宜,是可以探讨的,在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古文学习的意义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可惜的是,民进党当局缩减文言文篇目,几乎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根本不是基于文化教育的考虑,而是作为推动“去中国化”的一部分,试图从文化上淡化台湾年轻一代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但文化的向心力岂是一个政党的浅薄政治企图可以轻易左右? 即使在50年日据期间,台湾民众向往中华文化之风仍暗流潜藏、绵绵不息。1915年生于台湾的文学家钟理和,仍写出“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的动人篇章。

令人深深忧虑的是年轻一代的前途乃至台湾的未来。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民进党短短几年的执政,修改课纲造成的影响与损害,有可能伴随在此期间学习的年轻一代的一生。生为炎黄子孙,看不懂诸子百家,读不了红楼三国,也许耽误不了他们每天吃饭喝茶,但受过诸子百家启迪的人、享受红楼三国之美的人会明白,这是多大的损失与缺憾。

顺便说一句,几乎同一时间,大陆正在增加中学语文中文言文比例。实在不愿看到,在大陆人民的眼中,台湾最美的风景褪色成回忆。

(原题为《民进党让台湾“最美的风景”褪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