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才争夺战”如何胜出?无锡答案:强产业吸引高层次人才

澎湃新闻记者 陈卓 实习生 万笑天
2017-09-15 19:15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尹良红

尹良红从德国回国后,她开发研制出了第一台国产血液透析机,打破我国血液透析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2016年,尹良红教授经朋友介绍,从家乡广州来到无锡创业,她一眼便相中了这个地方,在此建立研发基地,儿子也随之在无锡安家落户。

和尹良红教授一样,近年来,到无锡发展的著名专家有245人——而其近邻、江苏第一经济强市苏州,截至去年底,有219人。

在区域竞争加剧的当下,国内不少二三线城市发起了“人才争夺战”。作为引进的高层次专家,也成为城市间竞相争夺的最宝贵的资源,“一个专家带来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就兴起了一座城”的事迹不断上演。

以无锡物联网产业为例,从2009年国务院批准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后,无锡通过引进相关高层次人才,在短短的七八年间,迅速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高地。

那么,在新一轮“人才争夺战”中,什么样的城市,构筑什么样的政商、政企关系,才能在角逐中取胜呢?无锡并非省会城市、人才资源也相对匮乏,却能脱颖而出,是罕见的例外、还是有某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呢?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日进行了调查。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认为,众多城市想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胜出”,政府部门需要“头脑清楚”,找到属于自身长期的比较优势。“如果不能持续地为大家带来就业和收入,现在把人招来了,未来可能还是要走掉。”

国家特聘专家顾泰来则进一步指出,二三线城市比拼的关键就在于,政府在选择主导产业上是否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在别的城市还未意识到的时候,果断下手,从而占据先发优势”,以及持之以恒的坚持。

“即便前景不甚明晰,认准了就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推动,先发优势才能进一步稳固为城市品牌优势,然后通过口碑相传的朋友圈效应,带动其他企业、人才落户。”无锡市科技局局长孙海东对澎湃新闻表示。

“招才”路径各异

虽然都是打着“人才争夺”的口号,但各个城市采取的路径并不完全一样。

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成都、武汉、长沙等地纷纷祭出了招徕人才的方案,希冀“不拘一格引人才”,或者说“抢人才”。

比拼的招数集中在购房、落户上。比如,大部分城市都会给予本科以上学历的应届生或者往届生一定的租房生活补贴,以及相对容易的落户门槛。

“这样广撒网式带来的问题是,人才是招来了,但然后呢?”江苏华宏集团人力资源总监于忠民对澎湃新闻记者称,起初,一定的政策优惠确实能吸引人才前来,然而,人才是否能长久的留下来,与城市共同成长,却不仅仅依靠这些优惠的政策。

于忠民说,说到底,人才需要的是可预见的未来与职业晋升通道的打通,这也就要求,他们所处的城市在该产业上必须具有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产业有前景,人才才有未来。”他建议,城市在制定人才政策时,要结合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的放矢。

这一点上,江苏无锡的探索,正在成为一种成功的范例。无锡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拥有人才总量达160万人,高技能人才超过26万人,高层次人才突破11万人,其中海外高层次人才达1.1万余人。

无锡市科技局局长孙海东对澎湃新闻介绍,这些人才大多流入了无锡四大支柱产业: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服务业和生物医药业。这其中尤以物联网产业,人才引入成绩最为亮眼。

截至2016年,无锡市现有物联网企业超过2000家,产业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元,从业人员突破15万人,增幅连续3年超过30%。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也是唯一列入全国五个“云计算试点城市”的地级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无锡在全国7500亿物联网产值中,占了1/4,这标志无锡将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高地。

“产业是人才依附的根本,物联网产业上,无锡无疑具有比较优势。”孙海东说。

无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周文栋也说,物联网产业让无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面,“更自信,更有底气”,为下一步无锡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奠定了好的基础。

无锡

精准“揽才”和“以才引才”

事实上,目前一些城市已在人才招引的政策上表明了倾向性。比如,济南“人才新政30条”特别强调了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而合肥则突显出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

“相比于较为被动地‘招’人,我们是主动出击、精准地‘找’人。”无锡一位官方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近年来无锡市政府针对无锡的产业特点及未来战略产业方向,对全球的人才布局进行研究分析,“看看顶尖人才到底分布在哪里,哪些国家、哪些科研院所,同时,人才的选择上,并不十分看重博士等头衔,只要有能力,有潜力,就是最适合的人才。”

无锡还做了很多的细节工作。“与单纯招项目的招商引资不同,这更像是一种‘招才引智’。”

“招商引资,只分析成本控制和市场,但吸引人才,却不仅仅是成本收益的问题。”该人士介绍,“光靠一纸文件政策远远不够,还是要以专业化的服务团队来吸引人才,一方面我们有生态环境、政策环境、营商环境等硬性条件支撑,另一方面,我们‘引智’的团队非常专业”。

初看几个城市若都差不离,专家凭什么选择无锡?有落户无锡的著名专家表示,与他们对接的无锡招商团队的专业素养、学习能力以及服务精神,令其印象深刻。这些招商团队能与专家们有共同的语言,比如,能及时察觉出政府应当给予怎样的配套政策,“查漏补缺”。这样,专家们感到遇上了知音,在面临城市选择时,更愿意倾向无锡。

从区位上来说,无锡位于苏南腹地,东靠上海、苏州,西邻南京、常州,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几何中心。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中国科学院院士杜江峰用“拥有非常强的产业基础”来形容无锡。这也正是上文提及的尹良红教授选择无锡的另一原因——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并不比广州差多少。

“血液透析机技术门槛很高,从研发到最终市场化的时间也较为漫长,我们需要项目承接地有一定耐心和恒心。”尹良红说,她前几年一直在国内四处考察,希望为自己的项目找到合适的落地。选择城市上,包括产业基础、相关配套、政策环境以及人文氛围等等在内的综合因素,是这些专家考量的重点。

无锡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说,比较而言,无锡的高教资源匮乏。但上海都市圈中的产业配置与无锡有许多关联,无锡与沪宁等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可以有更好的针对性,“项目引才”、“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为所用”。

澎湃新闻记者采访获悉,无锡有相当一部分高层次人才,并非由政府主动“招引”过来,而是源于朋友之间的“吆喝搭桥”。比如,尹良红教授就是在听无锡的朋友推荐后,放弃了考察很久的广东某地,“来到无锡感受一下,便入驻进来”。

“这种基于朋友圈的口口相传,就是人才集聚效应的体现。聚沙成塔,以才引才。”无锡市科技局局长孙海东说,“我们留住了人才,然后他就会影响他的朋友,以及上下游的客户。”

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影响”

城市要针对产业特点吸引人才,人才也要看城市的产业前景来选择城市。双方互相选择的前提是,城市的产业规划已经拟定,城市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产业发展方向。

“2009年,我们刚提出物联网时,它还是个概念,没有什么城市在做。”无锡市科技局局长孙海东对澎湃新闻说,如今经过8年的坚持,无锡已有物联网相关企业2000多家,产值超过2000亿,无锡已成物联网产业高地。“大家就都来追热点了,可是我们(无锡)已经形成了先发优势。”

自2009年起,无锡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去年10月提档升级,正式改名为“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与此同时,旨在支持引进、培育产业升级创新领军等六类人才的“太湖人才计划”也相应提出,并于今年推出升级版,加大人才工作力度。

“这么多年一届届论坛办下来,影响力渐渐有了,产业集群形成了,无锡的先发优势就进一步得到巩固。”国家特聘专家顾泰来评价说。

但仅凭先发优势,并不足以保证城市占据产业高地,还需要政府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推动产业发展。无锡当地官方人士说,无锡刚开始做物联网的时候,大多数人并不认可其前景,“有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预期太高,对市场预估不足,做的比较艰难,然后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但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趋势,一直在坚持做,深耕物联网产业,现在终于获得了回报。”

无锡市政府副市长高亚光在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物联网跟其他许多产业不太一样,这个产业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必须靠大量后端应用来产业化。

高亚光透露,无锡从2010年开始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市场应用推广,申请发明专利。7年多来,无锡2000多家企业在不同门类中都做了应用方面的尝试,第一是打通技术路径,第二是形成了核心产品,第三是探索了商业模式。

如今,无锡在物联网产业上已经形成了“城市品牌优势”,“现在大家都知道,要做物联网肯定要先去无锡看一看,这几年,如阿里巴巴、华为、中电海康,以及阿斯利康、赛伯乐等著名的互联网巨头、跨国公司、风投公司等,都会到无锡来选项目,与无锡合作,以产业的发展带动人才的引进”。

这从日前召开的2017年世界物博会“最强阵容”就能窥见一二——超过5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整齐亮相,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科、中国兵器、华为、海尔、美的、阿里巴巴、腾讯、浪潮以及微软、IBM、英特尔、爱立信、阿斯利康等。其中,西门子、博世、大陆集团、蒂森克虏伯、英飞凌等来自工业4.0策源地的“德国军团”将成为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

这时候,无锡“夹”在上海、苏州、南京之间的“区位”也成为了一种“优势”。无锡市人社局局长吴春林、科技局局长孙海东则分别以旧金山旁边的“硅谷”、纽约边上的“新泽西”来形容无锡的区位优势。

无锡市科技局局长孙海东表示,身处大城市夹缝中的无锡,既要看到大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同时还应看到人才的“溢出效应”。“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我们不会直接跟它竞争,而是错位发展,以特色取胜。我们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单打冠军。”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