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雕刻姐姐”令人动容,民间传统工艺传承者在快手

蔡木兰
2017-09-18 09:12
文艺范 >
字号

当你走入博物馆参观几千年前保留至今的文物,赞叹“666”和想象古人如何生活时,是否会有些许失落感?现今社会的历史风韵实在少得可怜,传统工艺因种种因素已变得苟延残喘。

好在近些年呼吁尊重传统工艺的呼声逐渐增强。更重要的是,这些散落全国各地的手艺人有了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快手。通过流量可观、专注记录和分享的短视频平台快手,诸如“雕刻姐姐”、“瓶内画小哥”、“面塑哥哥”等大批年轻匠人获得了不少关注,传统工艺重新走进大众视野。

面塑师韩红元在制作面塑

为了传承传统手工艺,快手还想做更多事情。近日,快手联合全国百家都市类平面媒体发起“百媒千城”计划,旨在挖掘民间传统工艺人,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呼吁传统工艺应受到保护,传统手工艺人应该代代相传。

传承才有希望。互联网时代,青年人往往不会被与“传统手艺人”、“工匠精神”联想在一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快手上有一群传承着传统手工艺的青年人,他们通过“记录”的方式,使传统文化透过屏幕展现在观者面前。他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着正能量,感染着每一位观者,似乎也在告诉当今的青年人“不要浮躁”。

雕刻而成的佛像比较常见,但雕像之人却很少被提起、关注,更别说佛像被雕刻的过程了。其实,佛像雕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雕刻艺术的一种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一种。

自称贵州女儿福建媳妇的“雕刻姐姐”,每天在快手上记录自己雕刻佛像的生活点滴。在简陋的工作室里,“一锤一刀一刻”全神贯注、精雕细琢出一尊尊形态各异的佛像,“雕刻姐姐”虔诚的神态透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也是对“佛雕艺术”的信仰。这种精神感染了大批的粉丝为她点赞、留言。

雕刻姐姐

同样人气高涨的还有“瓶内画小哥”。其实,关于瓶内画的艺术品在很多店铺亦常见到,但是在瓶内画小哥都修本的“记录中”,通过直观的方式看着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到成品的展现,似乎这一艺术品也更加富有生命力了。有人留言询价也有人留言鼓励他继续画下去。瓶内画是集中西方文化的传统民间艺术,也综合了料器、书法、绘画等诸多艺术元素,是中国独有的特色艺术形式。“瓶内画小哥”至今学习瓶内画艺术已有十余年,他说,也曾迷茫过,放弃过,但是心底总有一个声音“坚持下去,希望就在明天”。如今在他短短数十字个人简介中,透着的是对这门艺术的热爱。

瓶内画小哥都修本

十六岁时还在学厨师的韩红元,如今却是面塑艺术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郯城韩氏面塑第四代传人、临沂职业学院的客座教授。韩红元在“遇到”面塑这一传统工艺之前,工作之余会自己做一些卡通人物涂色玩。后来在电视上看到面塑的民俗艺术介绍,辗转到了北京、上海等地学艺。

在此期间,他看到街头巷尾的面塑艺人越来越少,韩红元感触颇深“不但要把面塑学会、学精,更要把这项民俗艺术传承下去”。

面塑大师韩红元

近几年,“工匠精神”是被热议的话题之一。德国人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日本人的“寿司精神”,几乎被奉为“工匠精神”的标准。中国的“工匠精神”自古就有,从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以及“工匠精神”的痕迹。比如,风行于北宋的木拱结构廊桥,是木结构桥梁的活化石,也是木结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同时又具有传统美学的一项工艺。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许多传统工艺以及传统手艺人逐渐被埋没。

传统文化仅仅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够的,它们需要被了解、被传承。“记录世界,记录你”是快手一直以来专注做的事情,“百媒千城”活动通过寻找全国各地的民间匠人,将传统文化细腻地展现在观者面前,以达到宣传和保护的目的。

相信在大众和快手的呼吁下,传统手艺人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