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辉煌中国》团队讲述背后故事:辛苦但还是想记录下点点滴滴

澎湃新闻记者 卢梦君
2017-09-23 12:34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9月20日,央视纪录片《辉煌中国》四名分集导演向澎湃新闻分享了摄制过程中的故事。 澎湃新闻记者 齐思蕾 视频编辑 林顺祺(03:34)
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智能制造、大国重器;扶贫攻坚、城乡统筹、区域互补……已经播出的《辉煌中国》纪录片前几集,以一个个生动案例,展现中国五年来的发展变迁。

这背后,是摄制团队历时3个月,走遍全国31个省区市,拍摄近3200个小时的高清纪实素材、300多个小时的航拍素材,采访108位人物,外加两个多月通宵达旦的后期制作,得以将总长约300分钟的纪录片呈现在观众面前。

9月20日,四名分集导演在剧组工作地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分享了摄制过程中的故事,有人感慨经历之可贵,有人感念拍摄中的幸运,有人感动于采访对象的真挚,有人感叹故事带给自己的震撼。

在执行总导演潘敏看来,如果故事“能打动创作者本身,我想我们也是能够打动观众的”。

由中央宣传部、央视联合制作的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脉络,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六集纪录片各有侧重。《圆梦工程》以超级工程展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活力》从百姓生活、企业生产讲到国之重器;《协调发展》讲述如何下好“全国一盘棋”;《绿色家园》表现中国守护绿水青山;《共享小康》围绕民生,呈现百姓生活中的笑脸、困惑、泪水、幸福;《开放中国》则展现中国如何走出去。

第二集《创新活力》导演刘娜评价,不同集的纪录片呈现角度不一样的,很难说哪个是最精彩的,“就像一个满汉全席,不同的菜有不同的味道。”

周弈翔(左)在西藏阿里。

“一手抱着氧气袋,一手扛着摄像机”

周弈翔是第四集《绿色家园》的导演。对他和其他团队成员来说,恐怕很少会有从海南直飞西藏进行拍摄的“酸爽”经历了。

为了赶进度,周弈翔一组从海南直接飞到拉萨,在拉萨待了3天左右以适应高原气候,之后又飞到阿里,并直接赶往玛旁雍错。

玛旁雍错,与纳木错、羊卓雍错并称为西藏三大圣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它的旁边,是被称为神山的冈仁波齐。在这里,周弈翔团队要“从视觉上呈现一个非常美丽的中国”。

“当时确实大家非常兴奋,神山圣湖,湖水碧蓝,冈仁波齐就像一个巨大的雪白色金字塔矗立在群山之中,我们团队8个人都忘了自己还在四千多米的高原,就跟平时在平原上一样,立刻开始踩点拍摄。”周弈翔回忆。

冈山波齐山脚下融化的雪水、转山的信众、沿途的藏野驴,新鲜动人的画面不断让团队处于兴奋之中。

但到了第二天下午,“就感觉头跟炸了一样。到了晚上,我看他们几个都不行了,赶紧找当地宣传部,把几个摄影师、摄像师、摄像助理连夜送到普兰县城。整个酒店里面就只剩我跟我的执行导演、助理,我们3个人守在景区。”

第三天团队原本打算就地休息,但傍晚时分,雪骤停,太阳露出真容,整个冈仁波齐一下置于蓝天白云之下。

“我出去走的时候,突然眼睛一亮,我们等了两天的冈仁波齐终于展现全貌了,很多人知道神山不太容易把全貌展现出来,因为常年有云雾缭绕。我赶紧给执行导演打电话。我说赶紧把摄像机拿出来,我们现在就对着神山拍岩石,拍云层掠过风景的那些最美的画面。他扛个机器就出来了。”

导演周弈翔与摄制团队。

周弈翔知道,如果错过这一刻,他们可能再也拍不到冈仁波齐最美丽的画面,即使团队还剩3人在现场,他们依然决定一边在电话中与摄像师沟通,一边完成拍摄。

幸运的事一再发生。普兰县林业局的同志告诉周弈翔团队,他们来的时候,正好有一群藏羚羊要通过219国道。每年藏羚羊通过玛旁雍错的时间只有5天,拍摄这群高原精灵,并未被列入拍摄计划。

“我们的摄像一手抱着氧气袋,一手扛着摄像机就往5200米海拔的219国道去。藏羚羊又被叫做高原精灵,非常灵动,稍有点动静过来它就跑了,你只能扛着机器爬到一个小山坡上用长焦进行拍摄,我们另外一个飞手则用无人机对着它们进行拍摄。这才有片子里面壮观的藏羚羊羊群。”

周弈翔告诉澎湃新闻,以前一听绿色家园,人们可能想到的就是生态保护,包括动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等,但这并不能完全概括,生态文明的建设还包括我们在生产生活上进行的绿色改造。“比如我们对能源结构的改造,以前煤炭的使用量特别多,这五年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新能源,风电、核电,包括水电,这就是我们很重要的成就。”

“我希望我们所有的观众能够看到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中国,尽在眼前,重回身边。”他说,“我们希望大家能好好的,慢慢地把这个片子给看了,然后发现,原来中国还有那么美的地方。”

侯珍玛(左二)在悬崖村。

悬崖村的感动

在四川大凉山悬崖村的7天,第三集《协调发展》导演侯珍玛一直被村民们的热情、朴实感染着。

为了拍摄《协调发展》,侯珍玛的第一站选在了地处海拔1600米的悬崖村,这里有一条有名的用钢管搭建的“天梯”。

“第一次来到悬崖村的山脚下,我们就被‘天梯’路震撼。虽然和之前的‘藤梯路’相比,已经有了一条钢管搭建的路,但因为每根钢管之间都是镂空的,脚下就可以看到万丈悬崖,当时团队中就有一位摄助因为恐高没有爬上去。我们摄制组要一边上山、一边拍摄悬崖村孩子走‘天梯’回家,还要背着摄像机、三脚架、轨道等很多沉重的设备,一队人马一路上可以说是累得‘屁滚尿流、狼狈不堪’。”侯珍玛回忆。

还在修建中的钢梯,还有一段最难修的200米没有修通,山高坡陡,爬上去只能靠着一根绑在树枝和石头上的绳子,对团队来说,如果没有当地的老乡保护,随时都有摔下山崖的危险。

但在面对“天梯”的狼狈之外,侯珍玛感受更多的是感动。

“在拍摄中,每一位老乡见到我们,都开心地说‘我们快要有路了,孩子们上学不担心了’、‘我们村里现在有小卖店了’、‘我们现在可以在村里取钱了’……脸上散发的朴实的笑容感染着我们。这条路阻碍着村民脱贫致富,但这条路也成就了悬崖村人勤劳、坚毅、朴实的性格,造就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她在自己的手记中写道。

令侯珍玛感触深刻地还有当地扶贫干部修通钢梯的决心。

面对千百年来留下的“天堑难题”,没有施工人员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来承接修建钢梯项目。从寻找施工队到钢材物料的二次搬运,每一步都困难重重,就在拍摄过程中,施工队几次面临停工,但扶贫干部们跑断腿磨破嘴,始终都不愿意放弃。乡书记阿吾木牛说“这条路,是村民们的希望,说什么都必须修通”。

“在我们拍摄修路的过程中,70多岁的老大爷过来帮忙背物料,他说‘为了下一代能更好的生活’,30多岁的妇女赶来背钢管,她说‘好不容易有外面的人过来帮我们修路,自己村里不能掉链子’。”侯珍玛回忆。

“尽管已经是4月份,山上的夜仍然是阴冷的,睡觉不敢脱衣服,可每天晚上还是会被冻醒,吃饭也基本靠山下运送的方便面和饼干。白天一整天紧张的拍摄,到了晚上,我们9个人还要在老乡家昏暗的屋里工作到深夜,存素材、整理场记、讨论第二天的拍摄,虽然辛苦,但我们还是想怎样能更好地记录下悬崖村村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她告诉澎湃新闻。

“刚才你问我,希望纪录片播出后得到什么样的反馈?我希望我们这个节目播出之后,能有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些贫困的群体,让他们生活能够好起来。”她说。

有幸进入“天眼”拍摄

纪录片播出前夕,9月15日,“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因病去世。

在受访时,第二集《创新活力》导演刘娜谈起了团队前往位于贵州的“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采访拍摄的故事。

“我们能够进去‘天眼’拍摄,实际上特别幸运。因为它真正运行起来是非常敏感的,可能在外太空翻一本书的声音,他都能听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带一个手机进去也绝对不可能。”摄制团队正好赶上“天眼”在调试,得以进入其中,用镜头记录下科研工作者正在工作的情景。

“在那个地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你能够看到那是一个特别年轻的团队,其中有一名网络工程师叫杨清亮,他在整个调试工程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那是一个‘90后’,是一个看上去非常娇小的男孩。”刘娜回忆,“从一张张洋溢的笑脸,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当中,你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和中国的未来。”

刘娜说,“前几天我们听到‘天眼之父’南仁东老师,因为生病去世了。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用这个片子向他致敬。”

对刘娜团队来说,在有限的50分钟内呈现中国过去5年的创新成就,难度颇大。为此,团队集合策划团队的智慧,最终梳理出三条线索:创新给老百姓带来的改变,给企业带来的改变,对中国带来的改变。

导演刘娜与摄制团队。

于是,在第二集,观众看到了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简单事物的背后实则是国家强大实力的支撑;看到了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看到我们国家正一步步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除了讲创新对百姓对企业带来的改变,另一个重头戏,则让普通观众看到振奋人心的大国重器。

刘娜(右二)在江丰电子。

“我们有上天的,国产大飞机三剑客,大型运输机运-20、水陆两栖飞机AG600、大型客机C919,能够看到这些国产的大飞机不断弥补过去,我们不能触及的那些空白。在深蓝领域,在马里亚纳海沟有了中国深潜器的身影,我们的航母、海工装备等,一个个‘大国重器’,其实都彰显的是国家这些年的科技实力、人才实力的积淀。”刘娜说。

撤侨故事中的大国担当

第六集《开放中国》导演吴民希望,自己的片子能够传达骄傲和自豪。他向澎湃新闻讲述了纪录片中有关撤侨的一段故事。

受《战狼2》电影的启发,团队决定放弃已经拍摄的一个小范围撤侨故事,把利比亚撤侨经历搬上荧幕。

吴民和摄制团队。

“我们想既然《战狼2》有原型,我们为什么不通过利比亚撤侨把中国的爱国激情赞扬一下。我们跟中建集团取得联系,他们向我们提供了当时撤侨的一些细节。”吴民说。

从中建集团的海外员工那里,吴民首先感到的是中国正在变强大。“他们在国外得到很多人尊重,为什么?就是因为祖国的富强。”

利比亚发生动乱后,枪声不断,不少公司已经遭到抢劫,中建集团的员工已经做好坚守准备,储备了两个月以上的食品、药物等。但是没想到,第三天他们就接到了撤回国内的通知。

中建集团利比亚分公司总经理张硕和负责带1万多人通过海路撤回,其中有将近将近一千名孟加拉和越南籍员工。来接他们的希腊船员却提出,只有中国人可以上船,外籍员工被拦在了船外。

“不行,这是我的员工,我必须把他们安全的带离危险的地方。”张硕和反复跟希腊船员交涉。双方僵持了几个小时,通过多方工作,最终中建集团带走了所有海外员工。

“不抛弃不放弃,这是中国的大国担当。”吴民说,“中国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每年大概有1.2亿人次出国。一旦出了问题,不管你在什么地方祖国都会想办法把你带回,这种骄傲和自豪感,我们在片中一点一滴抒发出来。”

“无论是蒙内铁路的肯尼亚员工、位于埃塞俄比亚的华坚鞋厂的埃塞员工,或者是全球速卖通的西班牙‘洋小二’,我们的采访对象都为中国这几年的变化点赞,他们觉得中国跟以前不一样了,中国也确实在把理念、经验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他们。”吴民说。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