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上与他国军舰不期而至,东海舰队潜艇与其进行正面较量

央广“CNR国防时空”微信公众号
2017-09-28 21:55
中国政库 >
字号

节日期间,潜艇官兵列队走过悬挂满旗的潜艇。吴晓胜 摄

近年来,海军使命任务不断拓展,中国军舰的身影频频走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在大洋深处,中国海军还隐藏着一支支撒手锏部队,他们就是潜艇部队。记者近日走进东海舰队某潜艇支队,倾听他们默默无闻、苦练水下杀敌本领的强军故事。

开展潜艇编队航行训练,强化协同配合意识。 李涛 摄

初秋时节,东海某海域硝烟弥漫。一艘潜艇突破重重封锁,抢占有利攻击阵位。

蓝鲸蹈海驰骋在大洋深处。 李涛 摄

潜艇鱼攻小组强化攻防操演训练,锤炼提升鱼攻水平。 韩林 摄

“声纳监测方位100有可疑目标,估计速度15节,三号发射管,放!……”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枚鱼雷脱管而出,所有艇员摒住呼吸,静静地等待鱼雷命中。

蓝鲸蹈海驰骋在大洋深处。 李涛 摄

数百秒后,只听见声纳监测中“咚”的一声,紧张的舱室瞬间爆发出了欢呼声掌声。这只是东海舰队某潜艇支队聚焦打赢积极练兵备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潜艇远航战备巡逻逐渐成为常态,该支队百分之六十七的官兵年均执行战备时间在150天以上。

艇长薛永鹏:“执行过这么多次任务之后,对于战法的检验,对于我们的作战对手的深入了解,艇员从内心深处积攒了一种打赢的信心和能力。”

蓝鲸蹈海驰骋在大洋深处。 李涛 摄

专业技师教授年轻艇员专业技能。 王超 摄

一次任务中,该支队某潜艇在水下航行,一艘他国军舰不期而至。是悄悄绕道规避,还是来场真正的较量?海上临时党委研究决定,不能错过这么好的练兵机会。

支队某艇员队政委尹宏伟:“有情况的时候大家就拿敌练兵,我就跟你搞对抗,我跟你搞摆脱,一个是心理素质,对这种事已经不当回事儿了,另一个通过这种对抗模拟战时的训练,能把队员素质整体提高”。

锚地集训,锤炼提升艇员系离水鼓能力。 李涛 摄

组织高压氧舱加压训练,强化艇员气压调节能力。 吴晓胜 摄

一次远航,舱段技师姜国华发现,潜艇往复泵排水时会发出低频高能噪音,极易破坏隐蔽,厂家、科研院所解释说“设计问题、没有办法”,他不甘于此,决定自行摸索解决。

舱段技师姜国华:“咚!咚!咚!这种噪音能量大,传播距离远,容易被对手发现。我们感觉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制约我们,我们研究装备的结构,去分析对噪音产生的源头,通过反反复复试验和训练,把噪音给降下来了。”

潜艇出航归来,靠泊码头。 王超 摄

组织轻潜水、发射管脱险训练,提升艇员脱险救生能力。 吴晓胜 摄

一型鱼雷列装时,根据条例,一大片东海海域水深并不满足该型鱼雷的发射要求。鱼雷是潜艇主要武器,如果无法使用,无异于自断手臂。

该支队雷弹业务长张朝:“当时我们成立了攻关小组,研究了这种鱼雷的弹道特点,全面探索了它的边界使用条件,经过大家反复论证和实践,最终摸索出一套在东海近海海域发射这种鱼雷的方法。”

潜艇悬挂满旗,艇员威武列队。 王超 摄

近年来,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对手立体反潜网络逐渐成熟,潜艇赖以生存的隐蔽性受到极大挑战。支队主动融入体系,强化情况研判、指挥决策等信息综合运用训练,在实践中连续击破对手布下的反潜体系。

作训科长徐磊:“以前我们潜艇出去完全靠自己,现在有其他兵种其他兵力的协同配合,支援掩护,对我们潜艇行动非常有利,对我们战斗力的提升是个倍增器的作用,我们还是很期待更多的融入体系。”

政委吴谦介绍,支队瞄准实战练兵备战的例子数不胜数。近年来,支队党委组织精干力量攻关“以潜反潜”这个世界性难题,经过数艇次海上实践,成功实现鱼雷对实艇目标的捕获;为提高潜艇指挥员独立遂行任务的能力,支队党委还率先提出了“艇长带队、编制出航”的目标。

政委吴谦:“我们改变了以往潜艇远航保驾训练的模式,大胆放手尝试值更官独立履职,有效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

重大节日,组织艇员开展重温入党宣誓仪式。 王超 摄

支队长崔晓华说,支队近年来牢固树立“拿敌练兵、实战检验”的理念,突破用兵强度、深入敏感海域、对抗强敌对手,远航战巡逐步实现由码头备战向海上待战、由连续航行向课题检验、由被动规避向主动接敌、由单打独斗向融入体系转变。

支队长崔晓华:“近几年来,我们支队潜艇兵力执行远航战巡任务,有近百分之七十是通过紧急拉动形式达成的,支队潜艇兵力紧急出动,海上有效存在,有效应对处置的能力,潜艇远海机动作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原题为《他国军舰不期而至,东海舰队潜艇与其进行正面较量》)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