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养老院不是空巢老人的唯一归宿,居家养老或许是更好的答案

姜楠/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博士候选人
2017-10-27 11:26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人类对子女的爱,甚至要超越他们对自己生命的爱。随着子女日渐长大,远走高飞,父母却一天一天的老去,慢慢失去为我们遮风避雨的能力。一个上坡,一个下坡,在时间的不对等中,我们一次次错过了彼此需要的爱和陪伴。

在子女越来越忙的当下,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进入“空巢期”,成为新一代的留守父母。越来越多的网络热贴开始讨论“老无所养”的社会现象:独自面对衰老的悲凉面前,父母们仅剩的信念就是“不让儿女操心”;如果不能贡献得更多,那就“懂事”地尽量索取得更少。而落户养老院,仿佛成为了走出这种困境的唯一出路。

多数观点认为,这样的养老困境是国家迈向现代性过程中不可避免问题,也是中华民族独有性格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虽然经济现代化让个人生命变得独立,但是人到暮年,往往会回归到孝道的期待上。为此承受的撕裂感,格外沉重。而将老人都搬进养老院,则符合“大工业时代”效率至上的管理原则。毕竟有组织的管理,杜绝了老人在家衣食无人问津或者是保姆关起门来称王称霸的可能。

但是,是不是每一个“空巢老人”都要将养老院作为人生的最后驿站?当然不是。对养老方式的选择,理由不能仅仅是“减轻子女的负担”,而是要从老年人自身的福祉出发,综合考量老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状况以及照顾者能力等情况。老人对晚年照顾方式的决定权,始终要掌握在老人自己手里。

很多人认为中国养老难题的一大成因是传统观念造成老年人普遍抗拒养老院,这个笔者并不赞同。安土重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全世界老年人的共同偏好。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 “在地养老” (aging in place)的政策指导框架,世界各地涌现出很多成功的实践。 这个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欧国家,用在地的资源照顾老人,让他们居住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自然老化,主要目的是让老年人能在可得到完整的照顾,增进他们独立尊严的生活,避免入住养老机构成为老年人唯一的选择。当然,“在地养老”需要配备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良好的社区信任、方便的社区医院和合适的老年活动中心必不可少。

事实上,全世界养老事业三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养老已经从以往养老院为主的长期照护模式转向以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为主的多元化服务。而究竟选择何种方式养老,可以通过日常自理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等临床量表评估之后,再进行科学的计划。 当日常生活能力出现退化时,老人可以申请社区服务中心的日间托老、送餐或者交通服务等。而当老年人身体功能衰弱时,送入养老院或者康复医院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缺乏家庭照顾者的问题,其实可以灵活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

依据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分类状况。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养老院也分为面向于中低收入老年人的福利养老院和设施豪华的高档养老院。福利养老院主要享受国家的医疗保险补贴(针对美国贫困人口的Medicaid和日本的长期照护保险),高档养老院则是盈利性机构,依赖高昂的会员费和商业长期照顾保险。但是,随着老龄化国家的财政赤字增加和人类寿命的延长,高昂的护理费用已经难以为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选择社区养老。

例如美国老年福利项目Medicare和Medicaid支持的PACE(program all-inclusive care)项目就是一个包括全科医生、专科医生、护士、药剂师、康复师、理疗师、社会工作者、营养师和司机等在内的多专业综合小组的“打包式”服务模式,为会员提供全面的医疗、健康管理和生活服务。PACE现在已经开始营利性、标准化、连锁式发展,目前为超过三万五千名美国老人服务。老人只需要给服务中心打一通电话,就会有上门服务。有趣的是,PACE项目中的不少志愿者,恰恰是刚刚退休的、年轻力壮的老年人。换句话说,他们主要是“以老养老”。这样不仅服务更加周到,还没有代沟,聊天时都有更多共同话题。

无独有偶,在日本稻城市的“照顾者支持项目”(Kaigo Shien Volunteer Seido) 也是运作比较成功的互助养老项目。60岁以上的老年志愿者在每周为居家或院舍照护的老人提供两个小时的服务,服务的项目包括组织院舍娱乐活动、照顾老人用餐、帮助老人外出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陪老人谈话聊天、院舍管理等。每次服务之后,志愿者将获得最高达5000日元(约300元人民币)的优惠券,用于减免长期照顾保险需要缴纳的费用。基于在稻城运作的成功经验,这个项目逐渐在其他城市发展起来。该志愿项目不仅帮助改善了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 也减少长期照护开销约110万日元,降低了5%的照护需求。

有趣的是,当中国关注子女照护角色不得已“缺位”的同时,美国的家庭照护却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过和以往不同的是,家庭照护从原先的陪伴,走向如今的看病就医、未来计划和财务管理的知识帮助。据美国健康与退休调查(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统计显示,只有7.5%的子女提供亲身照顾,但是有17.4%的子女参与父母财务规划、退休管理和看病就医。子女虽然无法完全亲身照顾,但用自己的知识,可以帮助父母减轻不少生活上实际的负担。这种家庭照护角色的转变,在中国也会成为一种趋势。毕竟,人类对亲情的渴望,是本性天然的诉求。制度纵然有再好的支持,也比不上自己亲身子女多一天的关心与陪伴。

其实,照顾父母也是一个增进亲子关系的过程。随着子女的工作日渐忙碌,很多时候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无法亲身照顾父母,而购买各种照顾服务来代替也就无可厚非。但是回到本文的观点,养老问题终究是老年人生活方式的选择,需要尊重老年人自主的意愿。子女无法在老人身边尽孝,不代表就有理由对老人“撒手不管”。孝亲近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借助科技发展的力量,我们能够给予父母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中国养老服务建设的队伍当中来。社会养老体系的完善,公益组织的不断涌现,以及福利制度的深入推行,使得更多的老人有能力支撑自己的晚年。居家养老也是中国正在努力发展的养老模式。从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到社区活动中心,再到长期照护专业机构,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让老年人有更丰富的选择,也体现了社会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尊重。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